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十一章《道德经》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说: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上,有了毂中间的洞孔,才有了车的作用。揉捏黏土做成器皿,有了器皿中间的虚空,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间的空地方,才有了房屋的作  相似文献   

2.
《天道·轮扁斫轮于堂》中“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一句,初读似乎明白晓畅,了无滞碍,仔细推敲,则会感觉索解难为,不知所云。其实,原文既不玄奥,也非传抄有误,只是制作木轮的工艺迄今已不复存在,加之较之于其它木工工艺,车轮的制作确有其独特之处,就使得这句本来极简单平常的话却不易为今天的读者所理解。古代所谓做“大车”,关键在于车轮一技,而做车轮至为高难的,在于组装车轮的技术。车轮有辋、辐、毂三部分。一般一毂十五辋三十辐。(《老子》亦有“三…  相似文献   

3.
老子     
《老子》共81章,5000余言,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称为《道经》, 下篇称为《德经》,上下合称《道德经》。但在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版本,却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依据出土文物,我们可知当初此书的编排顺序。《老子》一书奠基于春秋末年,而基本定型于战国初年。《老子》是一部哲理韵文  相似文献   

4.
通行本《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句。此句历代各本或作"百仞之高,始于足下",马王堆帛书本同,有学者因而怀疑今本"千里之行"句乃后人所改。根据传世典籍及新出上博竹书文句,先秦两汉时人常以"步行千里"为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乃古人常用之成语。故此,先秦时《老子》可能已有作"千里之行"的本子,今本的文句应有其来源,未必是后人改订。  相似文献   

5.
《史记》各部分的数目内涵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有自己系统的史书。他创造了纪传的体制。《史记》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50多万字。十二是十二月,是地支,十是天干,八是卦数,三十取《老子》“三十辐共一毂”的意思,表示那些...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老子的社会政治观,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许多学者都发表过他们的研究成果,笔者从中获益不浅。现在,笔者将自己探索这一问题的初步看法谈出来,算是对学术研究的一“鸣”。 要研究老子的社会政治观,便不能不对老子及其书产生的时代作一番考察,而这又是一个聚讼难决的疑点。这样一来,本文的探索不是无法进行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认定老子是春秋后期人,其书春秋时期似已有之,最后成书在战国初期。帛书《老子》(本文所  相似文献   

7.
1994年《中学语文》第9期刊登了李大刚同志的一篇短文——《古代正式的书籍起于何时》。该文认为“按照历史的沿革,正式的书籍应是在春秋末期出现的帛书,而不应是在两千多年前战国和秦汉时代出现的竹简和木牍。”愚以为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古代正式的书籍应该是竹简和木牍,而不是帛书。“帛书”为什么不应算是  相似文献   

8.
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道篇》:“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通行本和现存河上公本《老子》“浴”都写作“谷”。《帛书》本和古河上本等作“浴”,证明这里的“谷神”主要指溪谷之神。当溪谷注满了生命之水,进入了一种永恒境界之时,它就跟万物的生殖器官“玄牝”(原指女阴)合二为一,成了天地  相似文献   

9.
"方而不割"四句在汉简本《老子》中不但因其章段归属不妥,造成义理不明,而且因其缺乏承上连词及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主体,造成语句难通。"方而不割,廉而不刖,直而不肆,光而不燿"四句不应划归汉简本《老子》第二十二章(相当于王弼本第五十九章),而应划归汉简本《老子》第二十一章(相当于王弼本第五十八章),并且在该四句之前应据传世本补上"是以圣人"数字。  相似文献   

10.
老子是春秋末年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但又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本体论的伟大哲学家。在现实斗争的深刻影响下,他的宇宙观突破了他的政治观的局限,产生了一些可贵的民本思想。一、承认民的地位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第39章,以下引《老子》只注章名)  相似文献   

11.
《老子》“斅父”语,是古今学者校勘、注释时的一个难点.对这一词的校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读徐復老封先生大著《后读书杂志》,深感徐师学养深厚,校勘、训释有方,使我侪受益颇多.然徐著中《老子杂志》和《附录·<老子>“吾将以为教父”志疑》对“斅父”一语的校释恐并非的诂,尚须商兑.拙文就古今诸家及徐老先生校诂“斅父”(或“教父”)的有关问题,略陈陋见,并请徐老和方家指教.《老子》原本为“斅父”,并非为“教父”《老子》“斅父”一语,载该书四十二章.今据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释文·德经》,录出有关文句,以便校勘.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崇(投),而王公以自名也.勿(物)或(员攵)(损)之[而益,益]之而(员攵)(损).故人[之所教],夕(亦)议而教人.故强良(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文物出版社1976年3月版)帛书《老子》乙本损缺“學”字,《老子乙本释文·德经》已校补该字,校补为“学”字.今查河上公本、王弼本、景龙碑本、楼正本、张君相本、宋微宗本、吴澄本、赵孟兆页)本、明太祖本、草庐本皆作“教父”.但敦煌已本、傅奕本、范应元本,皆同帛本《老子》甲本,而作“學父”.按《老子》原本当作“斅父”,作“学(今简化为‘学’)父”者“学”则是“斅”的省写.顾欢、马叙  相似文献   

12.
郭店《老子乙》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有明显差异。郭店《老子乙》主张“清静为天下定”,今本《老子》主张“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太一生水》(含老子丙)与郭店《老子甲》有密切联系,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同中有异。郭店《老子甲》是“经”,《太一生水》(含老子丙)是“说”,今本《老子》是战国老子后学对春秋以降老子学说的整合。  相似文献   

13.
老子是春秋末年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但又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本体论的伟大哲学家。在现实斗争的深刻影响下,他的宇宙观突破了他的政治观的局限,产生了一些可贵的民本思想。一、承认民的地位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第39章,以下引《老子》只注章名)这就是说,下贱之民,是在上的统治阶级之本,民为君之本,是国家的基础。老子这一思想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的。历史发展到春秋,奴隶制开始解体,天子的权利逐步下移。王室衰微,公室施政;或公室衰微,大夫专政,斗争出现了尖锐而复杂的局  相似文献   

14.
今本《老子》第23章“故从事于道者”一段话,已失去原貌,当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勘正。因为经文有误,历来注家皆失其解,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为正确理解这段话提供了条件。这段话的大意是,与得道的人交往共事,自己也会得道;与背道的人交往共事,自己也会失道。《老子》这段话的用意在于劝说君主罢黜百学而独行己道。这段话与相关经文一起透露出了《老子》思想的心理根源,有利于我们对《老子》思想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5.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奠基人。多数学者认为老子即老聃,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传说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概括在《老子》这部书里,这是一部言简意奥、博大精深的著作,只有五千言。从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甲、乙本来看,它没有分章。这说明是在西汉或西汉以后才分的章,共分为八十一章,章与章之间有的有衔接,有的并没有衔接。不分章有不分章的好处,便于对老子  相似文献   

16.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7.
陆贾的思想是中正平和的,以仁义教化为根本,主张由黄老刑名之政归向仁政,马上马下异术。陆贾在《新语》中引用《春秋毅梁传》之语“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作为《新语》第一篇《道基》的结论,而《道基》又是《新语》全书的理论基石,可以说陆贾的思想就是源于《春秋毂梁传》。因此,研究陆贾的思想就可以窥见《春秋毂梁传》的思想的特色。虽然陆贾《新语》第一篇《道基》的结论所引用的《春秋毂梁传》之语“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不见于今本《春秋毂梁传》,但见于陆贾所用之古文文本之《春秋毂梁传》,故“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仍可看作是《春秋毂梁传》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18.
《老子》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典籍之一,除了历代繁多的传本外,近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和《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本展现了《老子》古本的面貌。笔者在对三种《老子》进行对照阅读的过程中偶有所得,略陈于下。古本的发现使传本中的许多讹误得到纠正。(1)《老子》王弼注本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七十七章》主旨在“孰能有余以奉天下”一句,关于这句话的意涵,学者们意见不一,简帛本与传世本的文字差异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从老学史来看,“有余”不仅可以理解为余财,还可以理解为余德,旨在通过无为改变不公正的“人之道”。简言之,无为是方法,公正是结果,通过无为以实现公正。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两种《老子》帛书抄本。一种通称“乙本”的抄写年代,大约在公元前一六八年之前;另一种通称“甲本”,则抄写于公元前一九五年之前。这两种两千多年前抄写的帛书本《老子》的问世,对进一步研究《老子》的思想内容,具有珍贵的价值,受到了哲学、史学及语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四人帮”注意到学术界这一动向,他们指使罗思鼎之流的御用史霸枪先划框定调,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