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以《里约大冒险》这部美国动画片为例,以电影为载体的美国文化教学进行示例。用美国电影作为特殊文化载体,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创造一个适宜英语语言学习的环境,指导学生通过合作完成美国文化知识的构建,提高其英语语言的运用和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学习者才能深层去理解和掌握语言,从而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因此,论文在《英语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应该重视和传播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英语教学须重视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他的《语言学》中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高中英语教学离不开英语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一、了解英语民族文化特点,培养国际文化意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例如,习语、谚语、成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地构成整体意义,因此,仅靠词汇…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5,(A3):13-14
本文用一些作品实例分析了严歌苓的两组跨文化体验小说。严歌苓作为移民作家,生活环境地跨东西,对英语文化有得天独厚的跨文化眼光。严歌苓将英语文化视为当今世界的强势文化,文化和语言本身不应该有高级和低级之分,甚至不该有强势和弱势之分。但是,文化和语言后面的政治、经济、技术却有高低强弱之分,造成芸芸众生对某种文化或语言的特别追求,造成英语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强势地位,从而对全球化时代其他文化和语言形成一种强大的压抑和遮蔽。  相似文献   

5.
一、培养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是《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作为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目标总体描述"和"内容标准"中详细描述了文化意识的具体内容。这是以往教学大纲中所没有的。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外语学习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文化学习。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一门语言与了解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想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  相似文献   

6.
学习《美国历史与文化》课程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美国历史,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有效的学习英语语言。美国建国以来各个历史阶段都可以在不同的影片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利用影片来教授美国历史与文化是英语教学中的一种可行性尝试。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课程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在教语言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升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8.
于元元  方琼 《考试周刊》2013,(11):85-87
传承创新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必备素质。本文从分析该专业《基础英语》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切入,通过介绍有对外汉语专业特色的,兼顾语言文化教学和技能培养的《基础英语》口语训练系统阐释对策,并提出该系统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文化传承创新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多文化视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美国英语语言文化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英语是在美国这个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对英国英语继承、发展、演变而成的。从历史文化与语言发展之关系的角度来探悉美国英语的形成过程,并阐述了美国英语的文化模式及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0.
英语教学应在教会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包括驾驭语言的能力和通晓文化的能力.要想做到英语运用得体、恰当,就必须通晓与英语相关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梁丽 《考试周刊》2007,(28):61-62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需要把外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对母语文化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本文论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存在的问题以及把外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其课程内容新增加了文化知识一项。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其文化知识与语言知识构成了课程内容的核心以及基础部分。传统英语翻译教学中重视语言知识,往往会轻视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这也是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因此该文针对新课标的要求来加强英语课堂中文化知识的输入,为高中生的英语学习提供背景知识,提高其阅读能力及翻译能力,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学习策略和语言应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体系,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英语文化知识的有效导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理解,能够增强他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本文研究了当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和跨文化教学的现状,全面分析存在的核心问题,并就问题的解决提出有益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言语交际的成功不仅仅要求参与者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更重要的是要对他国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语言功底的加强需要的是多加练习,而文化知识的丰富则需要的是参与者对他国文化进行深层探索。本文着重对比中国和英语国家在言语交际行为中的差异,展现语言差异背后的文化差异,进而探析造成此种差异的原因。此外,也介绍了一些促进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方法,旨在为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提供一种跨越文化障碍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言语交际的成功不仅仅要求参与者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更重要的是要对他国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语言功底的加强需要的是多加练习,而文化知识的丰富则需要的是参与者对他国文化进行深层探索。本文着重对比中国和英语国家在言语交际行为中的差异,展现语言差异背后的文化差异,进而探析造成此种差异的原因。此外,也介绍了一些促进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方法,旨在为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提供一种跨越文化障碍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所以,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该语言的形式结构,而且还要了解该语言所依附的文化背景,从而拓宽文化视野、丰厚文化功底,进而在实际的英语交际中灵活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17.
李旭明  杨颖 《考试周刊》2010,(32):132-133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学习者才能深层地理解和掌握语言,从而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本文提出了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应该重视和传播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对提高学生文化意识的要求,探索将文化教学引入语言教学的有效途径,《英语国家概况》课程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的开设是很有必要的。与此同时,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必须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做出适当的调整,真正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融合,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伍凤 《鸡西大学学报》2014,(10):104-106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增多,跨文化交际能力日益重要,《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建立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更具体的需求,根据区位特点,面向东盟的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结构应由语言能力与语言适应能力、英语国家文化和东盟国家文化、交际技巧和交际风格、文化调试和文化适应四个部分组成,在教学中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有利于培养适合区位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相似文献   

20.
翟素玲 《考试周刊》2013,(63):118-118
学习英语,关键是正确得体地运用这门语言,因此,了解英语的语言文化尤为重要。英语教学中,应渗透英语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