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研究脊椎骨性管道为治疗椎管狭窄症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不同尸材19具,解剖出第四腰椎,观察测量其矢状径的大小。结果:19块椎骨管径在14.5mm-17.9mm之间,平均为(17.0±0.41)mm。结论:国人矢状径平均17.0mm,15mm为临界值,12mm以下为狭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4/5和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学习曲线之间的差异。创新点:本文第一次比较了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4/5和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学习曲线,得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的学习曲线更加陡峭,经过专业化培训更加容易掌握,为初学者提供了指导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120例腰4/5和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120例患者由同一术者实行手术操作,根据突出节段不同分为两组:腰4/5组(组Ⅰ)60例和腰5骶1组(组Ⅱ)60例。每组又分成三个亚组:组ⅠA 1~20、ⅠB 21~40、ⅠC 41~60;组ⅡA 1~20、ⅡB 21~40、ⅡC 41~60。分别记录每位患者的手术时间。结论:实验结果显示:组ⅠA、ⅠB、ⅠC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88.75±17.02)、(67.75±6.16)和(64.85±7.82)min,组ⅠA与组ⅠB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ⅠB与组ⅠC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ⅡA、ⅡB、ⅡC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17.25±13.62)、(109.50±11.20)和(92.15±11.94)min,组ⅡA与组ⅡB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ⅡB与组ⅡC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8例患者出现术后感觉减退(POD),其中组Ⅰ有6例,组Ⅱ有2例。术后磁共振成像(MRⅠ)检查有6例患者有椎间盘残留,其中组Ⅰ有2例,组Ⅱ有4例。术后随访5例患者复发,其中组Ⅰ有3例,组Ⅱ有2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腰5骶1学习曲线相比,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的学习曲线更加陡峭,经过专业化培训更加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3.
退变性腰椎滑脱与椎小关节面方向相关性的CT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DS)与椎小关节面方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DS确诊病例235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168例;年龄31~82岁,平均年龄55.90±10.82岁。选取因腰腿疼痛就诊,排除DS及腰骶部发育异常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DS组和对照组中L3~S1各节段的椎小关面倾斜角。分别做L4、L5前滑脱(单发)的DS组以及对照组各节段椎小关节面倾斜角与年龄的相关分析;将DS组与同年龄对照组同节段的椎小关节面倾斜角进行比较。结果:L4前滑脱(单发)的DS组中,L4~L5节段椎小关节面倾斜角与年龄之间呈现负相关(P<0.01);L5前滑脱(单发)的DS,L5~S1节段椎小关节面倾斜角和年龄无相关(P>0.05);对照组L3~S1各节段椎小关节面倾斜角与年龄之间无相关(P>0.05)。L4、L5前滑脱(单发)的DS,40岁以下组和同龄对照组比较,椎小关节面倾斜角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椎小关节面的过度矢状面偏向并非DS的易患因素。L4前滑脱的DS,滑脱节段的椎小关节面方向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偏向矢状面,考虑为DS进程中椎小关节退变,关节面重塑形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螺旋CT及成人标本,分析颈椎横断面、正中矢状面图像及成人标本,测量双侧椎动脉间距、双侧颈椎横突孔高度,上、下颈椎横突孔间距,椎间盘厚度、相应椎体高度,双侧钩椎关节与相应椎动脉的距离,颈椎椎体的前后高度,为临床颈椎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择2010-12/2012-03黄冈市中心人民医院CT室患者60例,男30例,平均年龄(42.5±14.2)岁,女30例,平均年龄(35.5±13.3)岁。排除颈椎病理改变。60例患者行颈椎CT扫描,矢状面和冠状面重建。以黄冈职院医药卫生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的成人体标本10具(男5,女5)共20侧,用游标卡尺和角度测量仪,观察和测量相关数据,进行颈椎的相关解剖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影像学资料测量寰枢椎椎弓根的各种数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提高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置钉的1次成功率。方法:2001.10~2007.9月,对200份寰枢椎CR、DRX线片、MRI及64排CT片,通过图像储存传输系统(简称Pacs)分析,测量寰枢椎椎弓根安全进钉点及安全进钉角度。利用自制的寰枢椎定位导向器,依据所测的安全进钉点及安全进钉角度对48例患者应用192枚寰枢椎椎弓根行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结果:通过对这200份影像学资料分析测量后认为寰椎椎弓根安全进钉点:左侧(19.93±1.32)mm,右侧(19.16±1.30)mm;寰椎椎弓根向内侧安全进钉角度:左侧(23.72±2.09)°,右侧(23.35±1.91)°;寰椎向头侧安全进钉角度(9.00±1.20)°。枢椎椎弓根安全进钉点:左侧(13.14±0.82)mm,右侧(13.85±0.79)mm;枢椎椎弓根向内侧安全进钉角度:左(24.52±1.26)°,右侧(20.42±1.42)°;枢椎向头侧安全进钉角度(25.00±3.00)°。48例病人平均随访10.6个月,按JOA评分标准,优31例,良1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3.75%。结论:利用对CR、DRX线片、MRI及64排CT片等影像学资料,测量寰枢椎椎弓根各种数据,设计简便、程序简化、个性化强,对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的实际操作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莆田学院学报》2019,(5):18-21
采用后踝骨折患者的三维CT影像学资料,测量、采集并分析该类骨折的形态学资料,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生物力学研究模型的建立。选取累及后踝且保存有完整的X线及三维CT影像学资料的踝关节骨折病例106例,采集测量影像学横断面及矢状面上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后踝骨折的平均高度为19. 27 mm,平均累及横断面关节面面积为13. 67%,平均横断面夹角为23. 0°,平均矢状面夹角为15. 5°。研究结果表明:后踝骨折的发生存在明显的垂直剪切应力;通过深入分析后踝骨折的形态学特征,可以优化手术计划,更有效地指导内固定的选择和植入。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眶上孔、眶下孔及颏孔的位置关系,以补充人体调查资料及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游标卡尺测量三孔与周围结构间的距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眶上孔、眶下孔及颏孔距颅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左侧22.64±0.34mm、25.52±0.20 mm、25.67±0.17 mm;右侧23.11±0.35 mm、26.43±0.19 mm、25.93±0.17 mm.左右两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眶上孔、眶下孔及颏孔左右对称,两侧眶下孔和颏孔基本位于一个矢状面内,而眶上孔位于该矢状面的内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与追歼植骨融合内固定对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43例,行横突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B组43例,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作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住院时间对比显示,B组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融合率与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显示,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3.02%,对照组为6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植骨融合与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对腰椎滑脱症进行治疗的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融合率等无明显差异,在I度退变性滑脱治疗中,横突间植骨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真性活脱与I度以上滑脱行椎间融合术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虽然髂后嵴常被用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固定,我们对髂后嵴进行解剖测量探讨骶骨棒内置的安全性。方法:共解剖32具尸体标本,男18具,女14具,从L5椎板上缘至两侧髂后上棘不同水平测量腰骶管至双侧髂后嵴顶点连线的距离。结果:发现所有标本从L5椎板上缘至两侧髂后上棘水平间其距离都大于要求的12mm安全距离,最大距离位于L5-S1接合处水平,在髂后上棘水平以下平均距离为8.88mm。结论:从L5椎板上缘至两侧髂后上棘间的髂后嵴区域安全且骨质量较好可用于骶骨棒的安全、有效固定,在髂后上棘水平以下安装骶骨棒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和血糖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3-10~2014-06间于我院就诊并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100例,作为糖尿病组;非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的血液检测血常规,并测量坐姿血压。结果对照组患者平均空腹血糖为(95.20±30.10)mg/d L,糖尿病组为(147.85±72.54)mg/d L。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平均血压分别为138/90 mm Hg、120/80 mm Hg,平均RDW-SD(RDW标准差)分别为(46.84±3.18)f L、(46.44±4.64)f L,两组的平均RDW-CV(RDW变异系数)分别为(14.80±0.71)%、(14.74±1.94)%。糖尿病患者中RDW-SD和空腹血糖、血压间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而RDW-CV和血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本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中RDWCV与血压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