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对《边城》主旨的探讨,论者很少从《题记》的角度进入,谈及沈从文的创作观,特别是生命观时,论者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缺陷。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是从题记和文本内容探讨作品的主旨:爱和死亡;其二是阐述沈从文的创作观,主要围绕创作观的核心问题:为何要创作的问题。沈从文的创作是为了生命。生命以三种形态展开:健康的生命,自由的生命,审美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是一位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家。其生命意识主要缘起于悠久深厚的楚文化熏陶,艰难困苦的生存环境激发,生机盎然的自然界陶冶,滥杀无辜的悲惨情景激愤,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和西方多种文化的深刻浸润,以及民族精神衰退下的生命焦虑。探讨沈从文创作的生命意识缘起,可以揭示沈从文创作的重要意义,梳理沈从文创作的基本构架,挖掘其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沈从文的创作中,湘西生命形式与都市生命形式具有对立与对照的性质,代表沈从文不同的生命理想与情感取向。沈从文对都市生命形式的审美观照包含着一种犀利的文化批判眼光,从中传达出沈从文独特的生命理想,并通过这种生命理想表现其独特的创作追求。因此,探讨沈从文创作中的都市生命形式,对于理解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由此可以发现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砍头”叙事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大量地呈现,他的小说或是《从文自传》中都艺术性或真实性地书写了砍头事件.作者童年的真实经历和作家艺术地创作的文本呈现,使《黄昏》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怡然自得的小城生活中,充斥着砍头故事的游戏情节.沈从文叙写砍头尽量将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叙述得淡定、平静,然而这种平静背后愈加显示出生命的悲痛,作品弥漫着沈从文浓郁的生命意识以及对生命的珍重和敬仰.  相似文献   

5.
无论面对的是现代文学中的沈从文,还是中国学术史中的沈从文,任何人都会诧异的,旧时代文坛的叱咤风云,新时期文论领域的重新评价,他本人传奇式的经历,作品中神奇迷离的故事,秀逸、乐观的散文笔调……使人们迫不及待地想看清沈从文作品中生命舞蹈的形式和追求生命的动力源。从某些方面来说,任何作家的创作都是在创造一种生命的存在,包括创造他自己的存在。我们现在所常见的创作却象是沙龙里的应景伴奏,苍白而乏力,而沈从文创造的生存世界是在美与爱的协奏下舞动着的生命律动,他毕生在追求一种生命,一种力的舞动。从湘西到北京、…  相似文献   

6.
在沈从文的艺术世界中,湘西生命形式与都市生命形式构成对照与互见的关系,但在整体上往湘西生命形式偏移,这种整体性偏移固然显示出沈从文一定程度上的湘西地方主义立场与乡下人的观察视角与眼光,但更为重要的是传达出他独特的生命理想,并通过这种生命理想表现出他独特的创作追求。因此,探讨沈从文创作中的湘西生命形式,对于理解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从中可以发现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生命”是研究沈从文小说的一把钥匙,沈从文小说的创作有中西生命文化的因子,同时,沈从文“地域”、“文化”的边缘身份也使他的作品与乡土的“生命”结缘。他的生命思维模式是,采取社会进程向后看, 把目光投注于“过去”(人类的童年),歌颂这种“人类的童年”的原始本真生命,生命道德提升向上、向前看的特殊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30年代创作最为丰盛,此时期对于沈从文来说是一个极富独特文学意味的时期,也可以说是沈从文文学生涯的高峰期与转折期。在这一时期,他逐渐地摆脱了初期的幼稚,其创作变得较为成熟,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与此同时,在文学批评方面他也作出了不小贡献,创作出一大批有影响的书评文章。书评创作作为沈从文30年代创作的组成部分,生动反映了其在特殊时代背景的创作理念和思想情感,充分显示了他的创作个性、鲜明的作品特点以及特定的文化审美价值,体现出他对文学的独到见解,接下来文章就试着通过对沈从文30年代的书评创作文本分析探究其中隐含着的作者独特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9.
<正>一、研究城乡冲突的意义沈从文是现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早期的沈从文研究主要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以沈从文早年的创作和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认为沈从文的作品缺乏斗争性和思想性,是空虚无聊的作品,尤其是对他的爱情作品中性的描写持批判态度。当代的沈从文研究更多的关注其乡村题材的作品,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研究成为热点,同时注重沈从文作品的比较研究,尤其是将沈从文的作品与外国作家相比较。在此,笔者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一生著述丰厚,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王,他的小说不仅充满了湘西神秘色彩与田园牧歌气息,在艺术特色上也是风格独具。《龙朱》作为沈从文创作成熟期的作品之一,基本可以代表同一时期沈从文作品的写作风格,通过对《龙朱》的分析,可以较好地体会沈从文小说中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人生经历中的漂泊经历规范着沈从文生命中的漂泊体验必然凝结为对生命自由和生命意义永恒的追求,幻化的沈从文的创作中具体体现为浓郁的乡情乡愁和人生飘忽、生命脆薄的感慨,精神漂泊的痛苦使沈从文在追求现实生命自由的理想的幻灭中走向对纯抽象的生命形式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2.
<正> 古朴风俗和现代文明——谈刘芝凤的创作 文学若要清晰地反映人的自身,就得借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生命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作为镜子来映出影像。这就要求作家把对自身周围人的观察和理解注入作品中,形成在某一时期,某一创作阶段的创作意识。刘芝凤是土生土长在怀化的女小说家,她和沈从文同属于湘西这片古朴清新的土地。沈从文以平淡而奇特的笔调细腻地描写了解放前湘西的风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是作家人性探索的一种文学上的具象化过程。沈从文依据自我对乡村与都市生活的体验,通过两种对立的生命形式——乡村与都市人生的比较,得出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可以说,城乡两种人生的冲突,是沈从文所有作品的宏观的结构形式,这抑或是人们的共识。尽管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在数量上占全部作品的比例甚为可观,在人生与社会价值的评价与意义的把握上的份量甚重,但通常,进入研究者视野之中的,却基本上是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这种情形并非出自研究者的误解,而恰恰是沈从文小说,尤其是其都市小说文化上的特性所致。本文便旨在对此进行讨论,并企图以作家独特的文化品格进入对作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以其塑造的明净空灵、田园牧歌式的湘西世界而闻名,亲情是构筑这一理想国的主要情感支柱,同是表现母爱的两部作品《菜园》与《王嫂》,其同质性体现在:人物设置简单、在情感上体现尊重生命,探究生活原生态。异质性体现在:全知视角与受限视角;诗性与非诗性;死亡悲剧模式与等待悲剧模式。试比较这两部作品,透过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上艺术技巧的探索,来体会沈从文对母亲深深的爱及愧疚。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是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沈从文与湘西的关系密切。主要从沈从文作品中涉及的水出发,从他对湘西河水的描写、抒情和意象等方面分析其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沈从文的全部创作中,存在着一个生命诗学的基本构架,从中可以发现沈从文对于生命问题的独特思考及其独特的艺术掌握方式。沈从文从自我的生命体验出发,通过艺术世界的建构,指向生命的终极意义与终极存在,由此构成其独特的生命诗学,其创作独特性根源于此。  相似文献   

17.
英国作家D.H.劳伦斯与中国作家沈从文都以自己的家乡为背景创作了大批优秀的"乡土作品"。稍事比较,不难看出劳伦斯与沈从文有着截然不同的乡土情怀:劳伦斯以犀利的笔调贬斥家乡习气之庸俗;沈从文以溢美之言赞颂故里民风之淳朴。然而,这种迥然不同的乡土情怀背后,却深藏着两位作家对生命本真回归作为的向往。  相似文献   

18.
论文拟用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及其作品与沈从文的创作进行比照,旨在从存在主义视角探讨沈从文的创作。尽管沈从文没有受到这一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但他的许多作品对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等重要哲学思想都做了不谋而合的诠释。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可以作为研究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一个独特的理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湘行散记》与《湘西》是沈从文创作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两部作品,代表着沈从文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通过对这两部散文集的比较可以看出,沈从文散文创作在不同的阶段显现出一些不变的因素,一方面是恒定的写作题材,另一方面是一以贯之的情感表达,它们共同构成沈从文散文创作的“不变”。而沈从文散文创作的“变”则主要体现在内容表达、情感倾向和思想内涵这三方面,造成他散文创作变化的原因是时代环境的变化与作者心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自称“乡下人”,在他的作品里,毫不掩饰他对“乡下人”的称颂,对“城里人”的厌恶。本文考察了沈从文创作指向和艺术实践,解读他的“乡下人”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