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丽 《教育教学论坛》2011,(32):169-170
现代诗歌鉴赏首先要注重诵读。要根据诗的不同品种,诵读时着重欣赏其某一方面的意境、风采、韵味。应理解诗的内涵和情感特征,这是诵读的基本前提,如果对诗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就无法正确地进行诵读。再次,要把握诗的语言特点。现代诗歌鉴赏要通过意象领悟意境。想象是诗的翅膀。在诵读中我们还要驰骋想象,再造新的艺术形象,这样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获得美的享受。现代诗歌鉴赏要咀嚼"看似平常却奇崛"的诗歌语言。把握住诗的形象,才能心领神会,分析出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李瑛是四十年代的一位青年诗人,他自 43年至 49年近六年间发表的二百余首诗歌,集中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诗从心出”,情感是诗的生命。李瑛总是在诗中点燃自己的情感,在情感中铸造了自己的诗篇,正所谓“诗心如火”,李瑛诗歌的情感特征为现代诗歌提供了一种释放情感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诗歌有语言丰富、想象奇特、结构自由的特点,初中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提升语言能力、想象能力、思想情感。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的比例增加,这表明语文教师要重视现代诗歌的教学,但是现行状况是课堂中现代诗歌教学还有“低效少趣”的问题,让学生难以真正投入到现代诗歌的学习中。基于此,本文提出现代诗歌教学四步骤,即“读”“赏”“写”“画”。“读”指开展诵读教学,让带有情感的诵读熏陶学生学习现代诗歌;“赏”则是赏析教学,欣赏现代诗歌中的不凡,  相似文献   

4.
旧体诗有严格的格律,注重诗歌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而现代诗歌在感情抒发上则显得更加奔放。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诗歌”开展诗歌教学呢?一、诗歌教学从朗读中开始现代诗歌语言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先教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品味到诗歌的语言,体验到诗的感情,从而领会到诗的意境。首先要读准字音和节奏。要求学生在语言层次上通读全诗。发音方面,吐字清晰,准确有力,应根据诗  相似文献   

5.
现代诗歌难教,这恐怕是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的共同认识。所谓“诗无达诂”。教什么?怎么教?常常难以抉择。面对困惑,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借鉴一下《语文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的思路,把“过程和方法”作为现代诗歌教学的基本线索,用以联系整合“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现代诗歌教学目标及相关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追求浸润式的审美体验过程,重在诗歌鉴赏方法的引导,将现代诗歌的审美鉴赏和相关语言训练的落脚点放在朗读能力的培养上,改变满堂灌输、教师讲书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创造性来学习,在现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得到稳步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自然而然地受到陶冶。  相似文献   

6.
舒婷的诗从“客观叙述式”走向“自我抒情式”,对现代诗歌创作具有开拓性的功绩。它以诗人内心世界为表现对象,以真实的自我作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抒发着诗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社会、对人生的真知灼见,被誉为女性“心灵世界的歌”。舒婷的诗显示的自我既不是叱咤风云的时代英雄,也不是消极颓废的悲观主义者,而是代表了“文革”后从迷惘到沉思的一代青年。她的诗有追求理想的表白,有生活苦闷的抒发,有友谊爱情的记录,有母女真情的渲染……《致橡树》就是一首爱情的赞美诗。诗中所抒发的爱,不仅是男女之间平等真诚的爱情,也蕴涵着人与人之间…  相似文献   

7.
现代诗歌观念重建是现代诗学的面临的重要的美学任务,“诗是什么”是现代诗学无法回避的艺术难题。与散文的比较是诗歌观念重建的重要途径;新诗观念的形成还需要更多地从诗歌文本出发,研究构成现代诗歌之为诗的可能性条件,总结其中有意义的经验和情感表达的方式,在文本细读中逐渐形成新诗的观念,建构起新诗观念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从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到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的诗教活动,无不彰显着诗歌化育的独特魅力和对诗教传统的自觉承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古典诗词在高中语文中的作用和地位,要求中学生能“在阅读鉴赏中,  相似文献   

9.
林志荣 《四川教育》2008,(12):39-39
一、深入修炼,浅出应用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游刃有余,魅力无穷,必须深入修炼“内功”。修炼的形式众说纷纭,有的说教师修炼在于“修心、修情、修行、修性”,有的说教师要修炼出“诚心、耐心……”等9颗心,还有更为直白地表述为“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引人入胜”等12项修炼。总而言之,“内功”修炼难尽其详,但只要能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就是最好的功夫。现代诗歌“新派”教学人戴建荣老师从1999到2001年,两年时间就在家里修炼诗歌教学的内功,他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就极为简单明了,“读”诗则是“读准、读通、读出节奏”;“吟”诗则是“半读半唱”、“无腔无调”、“自我陶醉”。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阅读主体的情感反应运动,来自于阅读对象(即文本)与读者内在的审美心理结构的碰撞,它是阅读情感反应过程的动态化表现。鲁迅先生曾经说:“凡人之心,无不有诗,如诗人作诗,诗不为诗人独有,凡一读其诗,心即会解者,即无不自有诗人之诗。……惟有而未能言,诗人为之语,  相似文献   

11.
诗要有情趣,亦要有理趣,因为“情”与“理”是辩证地统一在一首诗中的。诗中的“情”,应是蕴涵着深邃哲理的“情”;诗中的“理”,应是饱和着形象和情感血内的“理”,否则便为“理语”,而非“理趣”。诗要有“情趣”,才能给人以情感的熏陶;诗要有“理趣”,才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诗人总能将诗性的情感赋予世间万物,再加上精雕细琢、饶有诗味的叙述,世间万物都罩上了人的色彩。这种人情与物情相互混合交融的状态,让我们从物中读懂人语,从人语中看到了物的感情。因此,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将诵读重视起来,让学生介入自己的感情,实现情感的体验。本文就以《一株紫丁香》为例,来谈现代诗歌教学中诵读的应用。一、将音乐、图画植入现代诗歌的诵读中语言、韵律是诗歌的血肉,情感和思想是诗歌的灵魂,血肉和灵魂交织在一起构筑了诗歌这一文体。而诗歌本身具有  相似文献   

13.
诗歌创作进行过程中要把握的是意象。而读者阅读诗歌也是先从意象开始,由意象的引领而进入诗的意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要探寻诗歌所承载的审美趣味和思想价值,应该可以将目光关注到意象的存在方式和组合方式。一、从意象开始,勾连现代诗歌的外部语言。  相似文献   

14.
论诗的运动     
诗的运动就是主体思想情感的运动。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讲到诗的运动时说:“这是如同爱情一样的运动。宛如一块冰落在火红的铁炉上,一首诗也是越溶化越沸腾。……如同金属保持着自己的成分一样。它不会失去自己生存的权利,因为它记载着当初成诗时突然揭示出来的思想的运动。”诗歌运动是十分复杂而又有趣的精神现象,本文想就抒情诗运动的一些基本规律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一、诗的运动是主体心灵的运动从直觉形式的诗的胚胎的生成到审美境界的扩展和整一;从诗的艺术形式和情感内容的  相似文献   

15.
艾米莉·迪金森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先驱,一生中创作了1775首诗歌,其中的主题包括“死亡”和“永生”。本文依据诗歌作者的生活背景﹑情感经历,及其死亡诗中的不朽之作《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亡》来反映她对于“死亡”和“永生”异于常人的思索和见解。  相似文献   

16.
美国20世纪著名诗人翻译家维特·宾纳翻译的《玉山诗集》是《唐诗三百首》在英语世界的第一部英译单行本。宾纳在“散体”译诗思想的指导下,以独特的方式传译了唐诗的情感、语言风格和音乐性。宾纳创作的诗歌折射出他丰富的唐诗翻译体验,显现出唐诗意象、语言等“汉诗风尚”,是著名的“仿中国诗”。《玉山诗集》与仿中国诗为宾纳在英语诗坛赢得了盛誉,促进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与诗贤对话     
现代诗歌在否定古体诗的过程中奠定了新诗发展的基础,摆脱了各种形式的束缚,实现了涛歌向自身的靠拢,成为文学的典型形式。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教”的历史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8.
诗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和优势。从“诗无邪”诗歌的本质探讨,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社会功能揭示;从“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广泛的受众基础,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教学方法的推介,无不体现诗歌对生活的深邃概括和诗教与时代的紧密结合,无不体现中华民族对诗歌的热爱与对诗教的推崇。  相似文献   

19.
"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因此诗歌鉴赏是审美能力培养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将现代诗歌与散文以及古典诗歌相区分,结合现代诗歌的特殊性进行教学设计,加强学生学习诗歌中的情感体验。在情感渗透的基础上结合文体特点,鉴赏现代诗歌传递情感的独特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20.
从柏拉图到华兹华斯,西方诗论历经两千多年。在其漫长的建构过程中,围绕“什么是诗”这一命题展开的讨论从未停止。柏拉图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把诗界定为“模仿的模仿”,华兹华斯以情感立论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外溢”。然而,无论诗的源头是出自“眼睛”还是出自“心灵”,对“什么是诗”的回答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变换喻体的方法。本文旨在揭示五彩滨纷的诗论背后隐伏着的隐喻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