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教育工作指导思想最基本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研究毛泽东关于“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对于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完整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毛泽东丰富和发展了“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重要原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初创…  相似文献   

2.
略论不同社会制度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两重性王绍海在我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改革开放以...  相似文献   

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解放后,我国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出现过许多错误和失误。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重新回顾和客观地分析1958~1966年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段经历,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一贯的指导方针。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都已经并将继续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以巨大的作用。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我国教育工作指导方针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无可非议的,问题是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正确理解。综观我国历次的教育方针的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解也不同,或者是教育为工农服务、教育为经济建设服  相似文献   

5.
<正> 岗职培训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体现。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这不仅是给我国整个教育事业指明的改革方向,也是职工教育的改革方  相似文献   

6.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重的教训。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教育发展的实际,从宏观和微观上深刻揭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开辟了这一思想在中国教…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基本教育原理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理论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处理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的一种手段或方法,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具体内容,也成为协调我国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8.
实践要求理论指导,并发展着理论。新中国建立40多年来,人们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进行了多方面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在总结多年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使这种探讨更为深入,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进入90年代,党和国家高瞻远瞩,把“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重新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推动这种理论探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里,仅把近几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研究的一些观点作如下综述,以便读者思考。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提得不多,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劳动教育与教学常被忽视了。普通教育还要不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仍然是当今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培养目标和改革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的一个重要原理,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国家课程的一项必修内容,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我们组织编写了云南省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地方教材《劳动技术》,每学期一册,供义务教育阶段3 ̄6年级学生使用。一、《劳动技术》的新编背景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国家指定性的学习领域划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11.
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区少绵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之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已有...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个常议常新的理论课题,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分析,可以看到它的基本模式与途径是多样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本质特征与根本途径,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改造与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指导我国教育事业的一贯方针。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学生实施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有文化,又有劳动技术,达到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差别的必由之路。如何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新的特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是本文的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14.
经过五年来的教改实践,我们认为继续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 我校进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改试点是从1989年10月开始的。目的是探索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进学校与生产实际部门在培养首都建设人才上的密切合作,为提高教育质量寻找新途径。这项改革包括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概括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之一是:“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认真学习、正确把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原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教育基本方针。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其以新的思想与内容,深入地探讨占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现代形态,对于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齐齐哈尔市讷河县老莱镇老莱中学30多年来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正是在这方面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形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着新的挑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为人们所认识,社会迫切需要高校提供科技服务,青年学生也迫切要求能够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受锻炼和提高,以适应改革开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适应这种时代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 社会实践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产物。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途径冯步政山西省教育学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实践告诉我们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既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途径,也是实现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必要途径。一、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早在1978年就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广东省新会市荷塘职业中学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摸索,初步创出了一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路。他们率先提出的“教产结合、校企合一”办学新模式为我国农业教育现代化,找到了一条希望之路。他们的办学经验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的一个基本原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个理论。然而,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以及其它历史的原因,人们更为强调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改造社会生产关系的政治效能。在新的条件下,邓小平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不仅继续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改造社会生产关系的政治效能,而且特别重视其对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经济效能;不仅从微观方面去考虑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而且还从教育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的宏观方面去考虑问题。他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