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为探明研究生就业心理与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通过采用自编的“研究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750名在校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①研究生就业心理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中的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②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各维度对就业心理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消极应对方式能负向预测就业心理的变化.研究生的就业心理会受到一般自我效能感、不同应对方式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作为高等学校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学生群体,相对本科生而言,拥有政治追求、专业知识、学习经验、生活阅历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如何把这些优势转化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宝贵资源,为低年级本科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适应大学生生活,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提高成才质量。探索“研本共建”,把研究生的“导人”与“育己”结合起来,构建研本互动式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这是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3.
实现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觉醒,是研究生教育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根本性举措,首要在于把握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觉醒的现实规律。探索发现,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觉醒主要包括“自醒”“唤醒”以及内外联动“促醒”的三种机制。其中,“自醒”是理性思维激发、自我需要牵引以及自我反思助推的“自醒”机制,“唤醒”是正向激励和负向强化的“唤醒”机制,“促醒”是“趋利避害”本能的、认知接受、情感体验以及行为反馈的“促醒”机制。  相似文献   

4.
《论语》的“身”、“己”、“我”具有丰富的自我道德功能与意义.“身”是表现个人内在面貌的外在具体形体仪态,是传释和绽放个人生命道德意义的“身体符号”,是自我管理的重要对象.“己”在管理自己个人的灵魂的同时,也令“身”通过一个有形可察的身体实践——“行”将个人无形的内在自我体现出来.“我”在自我道德教育中最突出的功能是实现主体自我身份认同.“身”、“己”、“我”的相互关系复杂,“己”可约“身”,“身”又可“塑”“己”,“身”、“己”互动成为一体,“我”则是对“身”、“己”实现自我管理的主体,同时也可能是自我管理和教育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三自”教育的实现依赖于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积极性的发挥和教育平台与载体的搭建。在“三自”教育中,自我作用的发挥必须体现在实践中,通过实践为研究生创造体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和载体。通过研究生“三助”、朋辈工程、社会实践、党建团建和各类文体活动等实践途径,可以有效实现研究生的“三自”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上海高校研究生的调查研究,发现研究生的心理发展符合由青年中晚期向成年初期过渡的年龄特征,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严重说”是缺乏根据的。构建研究生心理健康支持与保障系统,应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层面的切实保障,探索区别于本科生的更具效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升研究生导师的心理指导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会是研究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探索新时期研究生会工作的发展思路是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项新课题。本文在分析新时期研究生会工作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开展研究生会工作的五项建议。  相似文献   

8.
“克己复礼为仁”之“克己”,现通释为“抑制自己”,是训始于马融 ,源于道家。孔子“克己”的本义为“己能”,“克己复礼”即“己能复礼”,其“克己”是一个弘扬自我的观念。“克己”之义由“己能”向“约己”的转变是儒学史上对孔子思想的最大转换。  相似文献   

9.
培育和提高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当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责任。选取云南大学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从培养研究生的视角,探索自我效能感对促进和提高在读硕士研究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意志力以及情绪控制能力的意义,分析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行为表现、动机和情绪等特点,总结归纳出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的若干建议。旨在探索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以适应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0.
心理危机日益成为研究生群体的重要问题,但其内部特征和规律仍是“黑箱”。本研究基于12个有心理危机经历研究生的深度访谈,探究了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心理危机的过程。研究发现,引发心理危机的表层源头集中在人际、学业、环境和身心四个方面,而深层原因在于研究生在客观环境与个人性格、本身状况和期望发生冲突时无法快速调节矛盾。从产生到走出心理危机,研究生可能经历不同状态和阶段,应对心理危机的状态具体有被迫沦陷、自我沦陷、萌生意愿、外赋支持和自主治愈;而经历心理危机的阶段大致包括被压迫期、自由迷茫期、悬浮期、温室期和新生期,通过分析应对心理危机的经验,研究总结出研究生在不同阶段走出危机的可行性办法。  相似文献   

11.
“郁闷”是研究生不容忽视的心理现象,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大锅烩”课堂、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对“研究”的迷茫、论文发表的疑问、就业难的思考、经济和情感的困惑几方面分析在校研究生“郁闷”心理的来源、成因,提出克服“郁闷”心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加快农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单兵式导学培养模式自我封闭的局限日益明显,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交叉协同优势逐渐凸显。立足需求共振、主体协同、资源融汇、团队聚合及要素交叉五个维度,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科构建了“交叉协同”团队式农科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采用“交叉协同”团队式“2646”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全面提升了农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生教育的转型期,研究生职业决策困难成为就业指导过程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文章通过界定职业决策困难,对研究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研究生职业决策困难和我国研究生“学术型”培养模式、社会需求及转型期研究生自身特点紧密关联。研究生就业指导要重视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要引导研究生认识自我,积极进行职业探索以解决研究生职业决策困难。  相似文献   

14.
孕于生态学的四个原则——有机性与内在关联原则、整体性原则、共生互动与自我生长原则和具体性原则,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研究生培养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生态、“社会需求模式”生态、“转型经济模式”生态、“大学建设模式”生态以及“大学精神模式”生态等构成的现实生态体系的综合考察,认为我国必须科学构建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尽快加强“中国特色”的创新性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15.
黄华 《教育导刊》2014,(1):48-51
社交网络是青少年线上自我探索的理想场域。基于技术的驱动,青少年的线上自我以后现代的方式“拼凑”而成,是其“希望的可能自我”。青少年的线上自我探索需要遵从某些规范共识的制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锚定于现实自我。青少年参与社交网络意味着某些新的经验,这一方面对其线下自我具有增强效应,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心理的、道德的或法律的潜在风险。作为新近涌现的现象,青少年于社交网络的自我探索亟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是近年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线,为满足研究生培养的现实需要,文章认为首先须以学生为中心,建设“3S”研究生团队,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开发和自我超越,并通过师生互促推动团队发展;其次,激发学生自我驱动力的同时通过多维协同的方式提供外部支持和目标导向,增强研究生的社会适应性;最后,以“3S”团队为中心,更要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重视过程管理,动态监督和跟踪掌控研究生培养中的关键环节,确保研究生培养成果的高质量和高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多种渠道对261位女性研究生的心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女性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说是良好的,但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其就业心态不佳,因此需要心理指导。女性研究生的自我心理调节、社会宣传和就业政策的改善、家庭对女性研究生的心理指导和支持、高校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校园文化建设等,对女性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国家开展脱贫攻坚战的形势下,北京师范大学多次组织研究生参与全国和省级的年度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和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旨在探索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引导研究生深刻理解国情、树立正确人生观,将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结果表明:研究生参与评估调研是一次自我挑战的宝贵经历,也是重塑“三观”的一次精神洗礼。  相似文献   

19.
“双一流”背景下培养博士研究生自我驱动能力意义重大。从强化博士研究生自我驱动内在动力和外部环境两个层面,分六个维度提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强化博士研究生自我驱动能力培养的可行路径。以期对提高“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胡楠 《中国研究生》2023,(12):28-33
<正>2014年硕士毕业后,我成了一名研究生辅导员。在从事研究生思政工作的9年时间里,我一直致力于探索并实践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育人方法。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我们团队提炼出了“1+3+2”新媒体心理育人工作模式,聚焦于研究生心理育人这一核心目标,以数据调研、近距离观察和谈心谈话这三项日常工作为切入点,打造网络媒体心理育人栏目,努力做好新媒体环境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全校心理育人栏目“幸胡不楠”的创办人,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一些心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