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劳动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过程中,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较高的劳动素养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文章从论述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入手,分析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劳动教育;立足语文教材,发掘劳动教育素材;丰富作业...  相似文献   

2.
赵凤欢 《作文》2023,(8):41-42
<正>结合劳动教育特点来看,其不仅促进德育、美育、智育、体育等多方面教育战略的实施,更能推动学生综合发展,有助于打造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新课标政策的出台,改变原有教学形式,更对初中语文教师提出全新要求。为落实社会主义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的形成,初中教师有必要将语文与劳育教育相融合,改善学生传统劳动观念,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和劳动的价值,以此达到深化语文和劳动教育的目的,为学生未来成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劳动教育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必备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拥有大量的劳动教育资源,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有利于落实劳动教育相关政策精神,发挥二者的育人价值。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现状,并提出相关的策略,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小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意识越来越高。其中,劳动教育作为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其身体机能的重要教育内容,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语文教育而言,融合劳动教育能够转变传统教育思维,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学培养提供帮助。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融合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还能够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对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有重要帮助,所以教师要迎合小学语文教学需求,加强劳动教育融合研究力度。鉴于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提供参考,提升小学生劳动教育效果,为劳动教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三点式阅读     
语文教育的过程便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质,无疑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二是精神。因此,语文教育要为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语言“底子”和精神“底子”。  相似文献   

6.
王柳全 《天津教育》2022,(2):111-113
<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劳动产生了语言与文字,因此,在素质教育发展要求下,劳动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他们对劳动者予以尊重,从而树立责任意识,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如今的小学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劳动教育,使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也没有切身感受到劳动的艰辛。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生,要培育核心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劳动教育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 1.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符合语文教育的任务要 儿童文学语言明快凝练、形象生动,并且符合语言规范,富有儿童情趣,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材料.学生通过接触大量的儿童文学语言材料,汲取儿童文学丰盈的语言养分,形成语感,掌握基本的文字和语法,形成语言能力,为一生的语言发展打下根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苏联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为世人所瞩目。苏联的小学语文教学经过改革也颇具特色。大纲规定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阅读技能;对学生进行道德、劳动、艺术审美及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把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结合起来;通过教学还要让学  相似文献   

9.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1.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符合语文教育的任务要求儿童文学语言明快凝练、形象生动,并且符合语言规范,富有儿童情趣,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材料。学生通过接触大量的儿童文学语言材料,汲取儿童文学丰盈的语言养分,形成语感,掌握基本的文字和语法,形成语言能力,为一生的语言发展打下根基。小学语文教育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道德意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育的任务,儿童文学蕴蓄着这些丰富的内容。学生通过对《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小英雄雨来》等文质…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育的过程便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质 ,无疑包含着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 ,二是精神。因此 ,语文教育要为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语言“底子”和精神“底子”。一、利用教材资源 ,在品味语言中孕育精神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有语言创造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的学习 ,以掌握丰富的语言 ,传承精神遗产。而语文教材 ,就是把这种“精神遗产”蕴含在“丰富的语言”之中 ,成为塑造学生、完善学生、发展学生的教学凭借 ,成为夯实学生语言“底子”和精神“底子”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1.
处在具体操作层面的语文教育的微观管理和评价,尚属于课程实践和研究的薄弱环节。在实施语文自主教育研究中,语文修习实践的自治自持型民主管理、评价制度可以形成相应的规范、测评和激励机制,从学生本体激活生命潜能,确保语文实践运作有序、活力不衰,这样可以较好地发挥管理、评价对生命成长的保障和发展功能;着力促进学生养成现代公民思想文明素质和语言文化素质;并为当下匡正校园智力歧视、谋求教育公平提供有效的行动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就应当夯实基础,让学生掌握好语言工具,强调对人的教育,以老师的情感熏陶感染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胡娟 《天津教育》2023,(2):162-164
<正>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明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培养学生劳动素养。《指导纲要》围绕此目标,提出了诸多教学建议,如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层面获得发展。众所周知,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具有极强的育人性。尤其语文教材的阅读板块中有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如劳动榜样、劳动方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汉语文教育目前正遭受着外语学习和由重理轻文而带来的对语文学习的忽视的双重挤压。汉字和汉语言是支撑中国文化的基石,对汉语文教育的忽视不仅会影响学生语言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还会损及学生认知与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会使学生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鉴此,笔者呼吁:应合理规划学生的外语学习,应恰当处理文理之间的关系,从而还母语文教育以应有地位;至于对某些高校招生不考语文一类的做法,则应该坚决予以制止。  相似文献   

15.
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应全面加强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培养,尤其是应加强小学生在劳动教育层面的锻炼。因为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加强,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形成科学的劳动观,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加强劳动教育,不仅只是为了小学生的成长需要,也更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小学语文课堂内容中有许多歌颂劳动者的文章,这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教育,为进行劳动教育,创造了重要条件。基于此,本文首先讲述了在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其次讲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16.
周清美 《天津教育》2022,(19):49-50
<正>作为语言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需要在拓宽学生文化视野的同时,关注学生社交、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新课改工作的不断实施,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的核心素养概念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动力。为此,教师需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导向,并将课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来抓,确保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染,并产生对文学世界的探索欲望,从而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刘香妹 《成才之路》2023,(20):133-136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落实“双减”政策,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探究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意义,以及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具体策略,力求探析透彻,察微洞幽,鞭辟向里,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方法的借鉴,逐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8.
加强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既能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促进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推广。文章从教师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掌握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的方法,把握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的载体三个方面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9.
活动宗旨:语文学科的立足点是“人的发展”,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立足于人的发展并以此回报社会。语文学习有两个课堂,一个是有形的课堂,另一个是无形的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活生生的大语文课堂中习得语言,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上语文课,不仅是要学点语文的基础知识,练一点语文的基本技能,语文教育应利用各种条件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听说读写技能的提高,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活动目的:以“三·八”妇女节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培养学生组织、宣传、策划能力,提高学生简明、得体、艺术地表达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的产生根源来看,语言是离不开实践的。思格斯指出:“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是惟一正确的解释。”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在于传授系统的语文知识,而在于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