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最先与最后     
《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这虽是我们这些外行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理。因为假若一开头便拼命奔驰,则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把它奉为为人处世的金箴。  相似文献   

2.
语言中有很多表达包含“马”这个词.过去,人们依靠马作为交通、农耕等的工具一现在很多人也很喜欢骑马。赛马同样也很流行。所以美国人现在还在用关于马的短语一点也不奇怪。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马”这个词。  相似文献   

3.
在各语文网站的“论坛”上,经常看到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的帖子,理由无非是时代久远、学了没用、枯燥乏味之类。也有语文教师向我倾诉过同样的感受,问我文言文该怎么教。我的回答是:先把学生迷住再说。“迷”,有多个意思,这里首先是指“醉心于某种事物,发生特殊的爱好”(新华字典),如“着迷”“入迷”“痴迷”“迷醉”。“迷”住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什么费力,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了,苦也可能变成了甜。杨万里《读诗》云:“船中活计只诗篇,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写自己泛舟于湖光山色之中,却不为周围…  相似文献   

4.
我来做《中国德育》杂志,真真的有些惶恐。所以,几个月来,不敢有丝毫怠慢。朋友们说,领导给个棒槌,你就“认真”呀?其实,我明白,这是教育的力量。教育就是成就人、成就社会的事情。教育首先教人做“人”,那么,道德教育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了。事实上,道德教育于我们的生活无处不在,我们也无时不在形成我们的道德。  相似文献   

5.
丛智芳 《内蒙古教育》2005,(6):34-35,37
“勿以善小而不为”是大家都熟知的话,虽是“善小”,见微知著。然而世人多好“大”,不重视“小”已是很久的事了。仅仅从语文课堂教学来看,就有不少小的现象,透过它们,我们能看出许多大问题,而这些问题恐怕是我们应该正视的,也是能从中做大文章的。  相似文献   

6.
我们学习一项技术或做一件具体的事情时 ,常常有一个“先看看人家怎么做”的过程 ,先看———其实就是研究 ,然后一点一点学着去做———其实就是模仿 ,慢慢就学会了 ,然后多加练习 ,熟能生巧 ,不知不觉就成了行家里手。其实作文也是这样 ,学写文章应该先从看文章———阅读开始做起。有经验的人常说 :“作文没什么难处 ,看多了就会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道理虽不难懂 ,做起来却不容易 ,原因是很多人不知道看什么样的文章以及怎样去看文章。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看什么”的问题。在解决“看什么”的问题之前 ,还应解决一个问…  相似文献   

7.
取与舍     
刘墉 《老年教育》2008,(3):21-21
“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哲学。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舍之前,总要先取,取多了之后,常得舍弃,才能再取,所以“取”、“舍”虽是反义,却也是一物的两面。  相似文献   

8.
先看学生的译文作业。原文:“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译文:“挟着太山来超越北海,告诉人说:‘我不能够做。’是真的不能够做。替长辈折树枝,告诉人  相似文献   

9.
我虽是中文专业科班毕业,出身教师之家,却始终觉得仍是一个“半路出家”的语文教师。真正意识到自己要做一名教师,做一名还算合格的语文教师,时间不超过十年。所以,我说“半路出家”,定位已经不低了。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活动中作用的认识由来已久。如中国古代就有一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意思是说,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其中“能”是指“会不会”,即智力因素;而“为”则是指“肯不肯”,即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我们学习一项技术或做一件具体的事情时,往往有一个“先看看人家怎么做”的过程。先看———其实就是研究,然后一点一点学着去做———其实就是模仿,慢慢慢慢就学会了。然后多加练习,熟能生巧,不知不觉就成了行家里手。其实读写活动也是这样,学写文章也应该先从看文章———阅读开始做起。有经验的人常说“作文没有什么难处,看多了就会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看多了就会写,写多了就会看。这个道理虽不难懂,但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原因是很多人不知道看什么样的文章,怎样去看文章,以及读过文章之后怎样联系自己的作文实际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以…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就普遍性而言,成就大的人和成就少的人之间,最大的差异不在于智力因素(如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等),而在于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情绪、意志、性格等)。中国古代也有句话叫“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其中的“能”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13.
取与舍     
“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哲学。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舍之前,总要先取,才有的舍;取多了之后,常得舍弃,才能再取,所以“取”与“舍”虽是反义,却也是一物的两面。  相似文献   

14.
一、“故不为苟得也。”课本注;“[苟得]苟且有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笔者认为,上文是就“所欲”方面以“生”和“义”作对比来说明“舍生取义”这个道理的,所以“苟得”应注为“苟且得到生命(之事)”。二、“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课本对其中的“是故”未注,其他资料多作“所以”。其实,此“是故”是承上文解说原因的(上文先讲了结果),相当于“这是因为”。“是”,此,这,指代上文。“故”,因为。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课本对“由是”未注,《教参》解作“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由是”应注作“靠这种手段”。“由”,介词,以,用,靠。  相似文献   

15.
<正>回国后,跟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每个人都不一样”。当孩子们问“为什么他不……”或“为什么他就可以……”时,这句话简直太好用了。确实,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当然每个妈妈也都不一样,而每个家庭就更不一样了。因为“不一样”,自然要求不同、规定不同,可以做的和不可以做的也不一样。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孩子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擅长的和不擅长的都不一样,所以有些事可能他做得好,你却做不好,而有些事你认为很简单可以做到的,别的孩子却做不到。  相似文献   

16.
大王老师教数学,但说话却像个哲学家,而他的语言艺术又远非哲学家们可比,那是一种把方言哲理化的高超技艺,由于本人哲学观点颇不为人所赞同,在此不敢多做评论。乍一听到“大王老师”,你一定认为我们学校一定另有一位王姓老师,于是以“大”“小”区别。事实并非如此。大王者,大(dai)王也。称其为大王,有两种原因:一、他夏天进教室上课时总是衣襟大敞,腆  相似文献   

17.
美国到底有没有“国耻日”,对中国人来说本来无关紧要。但近年,尤以今年为最,主张将9·18法定为“国耻日”的声音已成为一波浪潮,并且为了更具说服力,一些人还举美国为例——“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当即宣布12月7日是美国国耻日。我对美国的历史了解不多,所以并不敢对这一事件的真实性有所置疑,而“美国总统罗斯福当即宣布12月7日是美国国耻日”是不是就意味着“法定”,由于不熟悉美国的法律律度,我亦不敢有所置喙。但我为此专门查阅了一些资料,却并没有看到一则当代美国人在每年的12月7日这一天进行“国耻日”纪念的报道。…  相似文献   

18.
我的财富     
我想,到现在为止,我应该算得上是个“小富婆”了。妈妈常说,健康是人的资本,没有健康的体魄,谈何将来?我想,我是个健康的人。虽然没有雄健的肌肉,也没有“浑厚”的膘,但绝对是体格健全,毫无畸形。和那些生了不愈之症的人比起来幸运多了,所以,我比那些人多了一份财富———健康!从小,妈妈就教育我,要做个有诚信的孩子。记得那次数学考得不好,不敢让妈妈签名。于是,我厚着脸皮仿签了一个,想不到竟然能瞒天过海。事后,我很后悔,这样做,怎么对得起妈妈平时一再对我强调的“诚信”呢?我压制不住自己的内疚,向妈妈全盘托出,她却夸奖我是个诚实的好…  相似文献   

19.
“只要……就”和“只有……才”是两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但它们所表示的意思却不尽相同。一、表示的条件意义不同“只要……就”表示足够条件(在形式逻辑中称充分条件),即有这个条件就会产生后一个分句指出的结果,但并不排除在别的条件下也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如:“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啊!”(孙梨《荷花淀》)但不着慌,人也未必会放枪;枪法准也有可能不会放枪。所以“只要……就”强调的是一种充分条件,但不是达到结果的唯一条件。“只有……才”表示必备条件(在形式逻辑中称必要条件),即缺少了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后面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有一句俗话:“鲁班门前弄大斧,关公面前耍大刀。”人们以此来讽刺那些水平不高却到内行面前卖弄的人。(点明“班门弄斧”的传统含义,简洁明了。)可是我认为:班门弄斧并不都是坏事,而且从某方面来说应加以提倡。(摆明观点,注意把握分寸,与形而上学的“要么全面否定,要么全面肯定”划清了界限。) 鲁班的斧技可谓出神入化。倘有一个不知天高地厚之徒,自恃耍得两下斧头便到鲁班门前卖弄,那自会令人笑掉大牙。(从一个方面肯定“班门弄斧”讥刺有理。)可是千百多年来,许多人正是顾忌于被人耻笑,不敢贸然在行家面前“献丑”,因此失掉了不少学习提高的机会,这却更加可惜。(只换了一个角度,立刻就发现完全不敢“班门弄斧”危害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