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雷武铃博士的专著《自我·宿命与不朽:伊克巴尔研究》集中研究了伊克巴尔的代表性思想著作《伊斯兰宗教思想重建》。作者以文本细读为基本方法,将伊克巴尔置于伊斯兰文化历史,以至整个人类思想史中进行考察,对伊克巴尔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梳理和整体关照。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该书体现出的高度的概括性、研究态度的客观性、论述条理的清晰性及灵活多变的比较法的运用等特点,使其具有了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四、伊克巴尔·马薛(1982~1995)伊克巴尔·马薛是一名巴基斯坦男孩,4岁时被父亲以相当于12美元的价钱卖给一家地毯工厂当童工。在拉合尔市附近的Muridke小镇上,伊克巴尔被死死地锁在了织毯机上,他每天被迫工作12小时。由于长时间的重活和欠缺足够的食物与照顾,伊克巴尔比一般的孩子矮小。12岁时,他的身高只相当于一个6岁孩子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四、伊克巴尔·马薛(1982~1995)伊克巴尔·马薛是一名巴基斯坦男孩,4岁时被父亲以相当于12美元的价钱卖给一家地毯工厂当童工。在拉合尔市附近的Muridke小镇上,伊克  相似文献   

4.
“立身之道与文章异”,这是宫体创作的主导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受到了齐梁时期日益兴盛的佛教二谛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萧统的二谛新解,与宫体这一理论有许多相通之处。萧纲把佛学思想转化为指导文学创作的理论,一是他有较萧统更自由的生活环境,二是魏晋以来立身与为文越来越分离的创作现实。这一理论,对宫体弥漫梁代中后期文坛并影响陈隋和初唐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伊克巴尔的宗教哲学思想曾引起了东西方宗教学界的高度重视。他认为真主的属性包括直觉顿悟的部分和理性认识的部分,只有通过"直觉"才能认识真主的存在,而且这是唯一的途径;对人类自我和意志自由提出了系统见解;在自我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最高典型"完人论"。他的宗教哲学思想虽然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但却不乏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四谛是佛教中南北传的佛教、汉藏传的佛教所共遵的基本教义,彼此共同认为这是世问、出世间的唯一解脱之道。后世诸佛弟子虽认为四谛为声闻、缘觉之法,意思就是贬四圣谛为小未法,其实大未佛教四弘誓愿的实践是依四圣谛而发起。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体现了佛教由小来的融和和展开。  相似文献   

7.
佛教“苦谛”与杜荀鹤诗的身世之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山林隐逸诗人中多叹老嗟卑之作,在杜荀鹤诗集中,更是充满了感伤身世的凄凉戚苦之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饱经坎坷、屡受摧挫的人生体验使他不得不信解佛理禅意,尤其是对佛教“苦谛”深有体会:另一方面也因为与佛门有较深渊源,所以对世事人生有比一般人更深的感悟和更多的感叹。这种身世诸苦的诗篇,反映了封建社会部分文人的心灵归宿与精神结局。  相似文献   

8.
善说“第一义谛”是文殊助佛弘法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异风格,其中所蕴含的极具东方智慧的终极之思可给现代人以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当前产业集群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吸引人们对其的研究方兴未艾。首先综述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然后利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最后借助逻辑斯碲曲线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暂时性衰退期和持续发展期,为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二谛”理论是佛教学说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佛教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的扩大,“二谛”理论在中国佛教史上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天台宗、禅宗这两个极具中国特色宗派的佛学思想中也得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读帖其实是一个琢磨的过程。书家在临碑帖之前,都会翻阅碑帖和泛览墨迹,也就是分析、琢磨碑帖中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和整幅作品的章法等,边看边记。但对于书法基础知识储备远远不够的小学生来说,如果老师不善加引导,那么在小学生的眼中读帖会是一个枯燥无趣而且抽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借鉴种群生态学的理论,建立了产业集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并通过对模型中各个参数的分析,总结出影响产业集群发展轨迹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文章还对地方政府如何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四谛是佛教中南北传的佛教,汉藏传的佛教所共遵的基本教义,彼此共同认为是世间、出世间的唯一解脱之道。后世诸佛弟子虽认为四谛为声闻、缘觉之法,但却贬四圣谛为小乘法。其实大乘佛教四弘誓愿的实践是依四圣谛而发起。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体现了佛教由小乘的融和和展开。  相似文献   

14.
佛教是一种深沉而富有智慧的文化,它告诉人们,一切具体事物都是缘起的,都是有条件有原因的,因此,一切具体事物都是可以改变的,一切境况都不可能常在。只有自利利他的道路才能给人生带来长久的幸福和安宁。自利就是摄律仪,摄善法;利他就是以三种布施广利有情。在这些方面,赵朴初以其一生的行持,给我们做了一个优秀的榜样。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抛物线映射提出产生伪随机数的一种新方法。由于抛物线映射迭代值的混沌性质,用此方法产生的伪随机数不再具有固定的周期,并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16.
生活的直谛     
莹生来伶俐俊俏,是人见人爱的那种,是爸爸妈妈的骄傲,是爷爷奶奶的心头肉。  相似文献   

17.
在唯识学看来,佛学是思想体系,但更是思想方法。佛教的思想方法既可说为反对象性思维的,也可说为精神自身批判性的:思维必有其对象,但从对象返回到精神自身,才是思维的真正目的;精神总渴望着内容,但从来没有不可或缺的本质性内容,它以自身批判从而动态地自身成就为使命。以此方法性主张,佛教一方面与以梵论为代表的体系性、对象性思想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得到对自身内部思想体系之差异与思想方法之一贯的综合性理解。总之,体系与方法的张力是唯识学对自身以及佛学整体的一个重要宏观理解角度。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大致的说明:一、佛陀的方法创制及其文化背景;二、两种文化策略:体系建设与方法持守;三、佛教的方法持守之路及其成就。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殊的身世来历,在佛典中记载不一:有说他是一个实存的历史人物;有说他仅仅是一个用来表法的虚构人物;有说他是从佛所出家修道得本土人,有说他是自外乡宝英佛土感召而来的外乡人;有说他是释迦弟子,有说他是释迦师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互相矛盾的身世记载呢?文章就以此问题意识为线索,通过佛教阐释方法的介绍,佛教史的梳理以及大乘义理的解读,对这个矛盾重重的表象展开阐释。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学习《逍遥游》一文,非常困难,而且其属于《庄子·逍遥游》篇的选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若能遵循分割剖析、由浅入深、层进探索的办法或可让学生领会更深一些,即分段教学—琢字磨句—析理摩情—心领神会的做法.  相似文献   

20.
本体是一切存在的终极本质,因而一切学术都有其与之相应的本体观念。佛教的主旨在于究竟诸法实相,这个实相就是一个本体。就中观学派而言,探究无自性空义正是阐述其本体实相的重要渠道,其中《不真空论》当属最引人入胜的一部论著,因此有诸多历代注疏据此争相辨析中观空义。《不真空论》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代,作者僧肇由有、无讨论宇宙存在物其存在与否的本体论议题。因为不真空具有中观的双层涵义:本体实相—性空及假有,因此由缘起无自性及真俗二谛两个视角最能独到解读论本中空义的终极本体实相。僧肇是中国佛教第一位较全面、较有系统阐扬印度大乘中观学派的学者,他为佛教发展史树立解空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