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教学《窗》,从“看窗”开始,以“破窗”结束,循序渐进地将课堂引向了深处。首先,立足情节与主题,渐入《窗》的世界;其次,沿着写法与人物,深入作者内心;最后,尝试破坏与质疑,生成新境界。没有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入,就没有最后一个环节的精彩。学生在阅读中审视,在审视中提出批判性结论,确确实实地“走”进了文本深处。  相似文献   

2.
小说的深度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渐进的过程。2014年11月江苏省特级教师沈庆九在徐州市教学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他从看"窗"和破"窗"两个环节入手,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课堂渐渐走向阅读的深处。一、从情节与主题的了解中渐入《窗》世界小说的深度阅读,先要从文本内容与情境的"建设"起步。在这个环节,沈老师是引导学生看"窗",即看小说《窗》中的情节、人物与情感取向。为了看"窗",沈老师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汉语中,"窗户"指窗。而在古诗文中,"窗"、"户"分属两个不同的单音节词,各自表示不同的含义。"窗"字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象形字,从穴,囱音。"囱在墙曰牖,在屋曰囱。"用今天的话说,"窗"是"囱"的本字,在墙上的叫牖,在屋顶上的叫囱或天窗。后来,烟囱与天窗分了家,天  相似文献   

4.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有这样一个句子:他们上楼时,琼珊已经睡着了。苏艾把窗帘拉到窗槛上,打手势让贝尔曼到另一间屋子里去。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包括《现代汉语词典》在内的多部常用词典都没有收录"窗槛"一词。而对于"窗槛"一词的读音,教材也没有给出明确的注释,或许是教材的编者以为没有必要注释出来,但这确实是一个盲点,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这个词语的读音在各种练习中也经常遇到,而且有标注为"窗lian"的,也有标注为"窗kan"的。总之,  相似文献   

5.
<正>泰格特的小小说《窗》,塑造出了两个迥异的形象——"近窗者"与"远窗者",通过塑造他们道德品质上的崇高与卑劣、精神面貌上的光彩照人与污秽不堪,形成令人惊诧的强烈反差,体现了惩恶扬善的主题。"远窗者"是"恶"的代表,然而真的如此吗?"远窗者"到底是谁?  相似文献   

6.
对《花间集》中的"窗"意象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花间集》中的"窗",从空间上来说可分为窗内与窗外。就时间而言,《花间集》中的"窗"又有白天黑夜之分。通过窗户看到的景物,会因为人们心情的多变,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班主任》2007,(11):30-30
在全国各地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的新形势下,为充分展示中小学校各班级的独特风采,激励广大师生不断开拓创新并在相互交流、借鉴中促进班级精神文明及文化建设,本刊新开设"班级文化之窗"栏目。现面向全国中小学征集优秀班  相似文献   

8.
    
窗:墙壁上通气透光的装置。窗帘:挡住窗户的东西。——《新华词典》古时,窗大多没有窗帘;现今,人们将遮光的任务交给了窗帘。有趣的是,在我的卧室之中,窗帘似乎早已成了摆设。清晨,我趁着太阳还在熟睡时就已来到学校;晚上,我在路灯的仪仗队中穿梭回家。总而言之,我在家中时,外面的世界总是漆黑一片。最后,我将那条老而无  相似文献   

9.
《山行》是诗中佳品,广为人知,一直是各种版本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但能准确把握"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一句意思的读者不多,很多读者都把"生"异动为"深"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据笔者的调查,"白云深处"的流行有三大原因.其一,"深处"和"白云深处"在平常的语言运用中频率极高,以至于在人们的心里形成了定式;而"生处"除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几乎不出现在人们的口头、笔下,自然让人们觉得生疏而难以接受.因此,"深处"就会有力地将"生处"排挤掉.其二,各方言区中,普遍有后鼻音发音严重弱化的倾向,直接导致念后鼻音的"生"与念前鼻音的"深"二字在语音上难以区分,两字语音的相近直接影响了用字的错杂.其三,读者没有深入原诗意境,更欠缺理性思考,对"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二者在意义上的不同没有领会,想当然地认为原诗句的意思就是在深深的白云中有人居住,于肤浅中忽略、舍弃了原诗之意蕴,不知不觉中让"白云深处"在心里扎下了根,占了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0.
正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内容简洁,短小精悍,小说的结尾含蕴深刻,震撼人心,令人回味无穷。对于这篇小说主题的解读,大部分教师选择了文题中的"窗"和文末的"墙"的意象来把握。但实际上,文中还有一些非常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角度,可以引发我们对这篇小说的主题进行更深入地思考。一、小说中的环境色彩《窗》这篇小说有两个人物,他们没有名字,我们根  相似文献   

11.
《班主任》2008,(4):20-20
在全国各地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的新形势下,为充分展示中小学校各班级的独特风采,激励广大师生不断开拓创新并在相互交流、借鉴中促进班级精神文明及文化建设,本刊特开设"班级文化之窗"栏目。现面向全国中小学征集优秀班歌、班训、班级格言、班徽(班标)、班旗以及  相似文献   

12.
第十三届"让青少年读懂中国"征文,涌现了不少佳作,比如潘悦同学在《不发光,成就发光》中,从厘清"发光"与"不发光"概念入手,层层深入剖析,最后落脚于自身;比如冯欣睿同学在《发光ing》中,着重阐述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更应该明白,在没有发光时我们要接受平凡,但不能沦为平庸"。然而,也有一些同学,陷入"假大空"的泥沼而难以自拔。这类作文,在《向说声"谢谢"》一题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班主任》2007,(8):39-39
在全国各地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的新形势下,为充分展示中小学校各班级的独特风采,激励广大师生不断开拓创新并在相互交流、借鉴中促进班级精神文明及文化建设,本刊拟开设"班级文化之窗"栏目。现面向全国中小学征集优秀班歌、班训、班级格言、班徽(班标)、班旗以及班主任寄语等。具体要求如下:  相似文献   

14.
《班主任》2007,(12):7-7
在全国各地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的新形势下,为充分展示中小学校各班级的独特风采,激励广大师生不断开拓创新并在相互交流、借鉴中促进班级精神文明及文化建设,本刊新开设"班级文化之窗"栏日。现面向全国中小学征集优秀班歌、班训、班级格言、班徽(班标)、班旗以及班主任寄语等。具体要求如下:  相似文献   

15.
《囚绿记》的主旨探究一直属于热点,然而,在众多解读文章中,却忽略了文中的一个重要物象——“窗”.结合文本内容与作者陆蠡的情感背景,深入探究隐藏在“窗”背后的一种解读可能.  相似文献   

16.
教学《孔乙己》时,从小说情节入手,抓住描写孔乙己和他身边人的细节,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整节课,由"孔乙己其人"开始,初识主人公形象;到"孔乙己的故事",了解小说情节;再到"孔乙己的地位""孔乙己的结局",逐步体会人物的悲剧命运;最后,由讨论"谁是凶手"来探究小说的多元主题。各个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又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  相似文献   

17.
清人李渔《闲情偶寄》中写同林建筑时说:“开窗莫妙于借景。”盛赞窗户是“物小而蕴大”。就物理空间而言,窗可南小及大,南近及远,与人的视野和心胸的开放相契合;从心理空间而言,“窗”的清光与疏影造成柔和朦胧的美感,适合于吟咏。所以历代文人墨客对窗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已选为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的补充教材。别看故事情节简单,刻画的人物平凡,但构思精巧,内蕴含蓄,寓意深刻。作者以“窗”为题目,以“窗”为线索,以“窗”为文眼,通过对同一病房内,一个靠窗病人与一个不靠窗病人因窗而发生的矛盾的叙写,从一个侧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对"前辟四窗"中的"四窗",一  相似文献   

20.
《班主任》2009,(9):19-19
在全国各地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的新形势下,为充分展示中小学校各班级的独特风采,激励广大师生不断开拓创新并在相互交流、借鉴中促进班级精神文明及文化建设,本刊新开设“班级文化之窗”栏目。现面向全国中小学征集优秀班歌、班训、班级格言、班徽(班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