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实施"立德树人"工程的有效举措.高等学校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工作理念,只有牢牢把握"教书育人是主体、管理育人是保证、服务育人是保障、文化育人是灵魂"这一育人工作关键和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育人特点,才能凸显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品格是教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滴融合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达到德育、智育双育并重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方净土。十几年来,师生们把学习、工作、尽责、助人当作享受,把育人大目标同扎实培养良好习惯结合起来,坚持从平凡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浸染学生心灵;用民主科学的班级管理艺术,激励全体学生"新我"战胜"旧我";用"道德长跑"、"体育长跑"的点滴努力和长久积累成就学生的良好品质,走出了一条独具盘锦特色的育人之路。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必须坚持办学"以学生为本",自觉地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理念,积极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环境。这不仅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每一所高等学校应该认真对待和努力解决好的新课题,也是指导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先进理念。为此,本文首先在论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带来的新变化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高等学校如何坚持"育人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新理念,对于指导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巍 《黑河教育》2013,(3):13-13
为培养具有健康体魄、良好品德、爱好广泛、创新意识的学生队伍,黑河五小少先队始终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为主要内容,以"爱国、爱校、爱家"为教育重点,以"特色+规范"管理体制为抓手,以德为先,坚持实践育人和以人为本,按照"贴近心灵、快乐体验、健康成长"的理念,把德育的大概念、大目标细化成具体的、可视可感的基本德育要求,从点滴处入手,从细微处着眼,有层次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德育活动,形成了人文管理、回归生活、尊重个性的生本德育  相似文献   

6.
高校应牢固树立并始终坚持"学生为主,育人为本"的理念,树立"大学工"概念,坚持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研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以及学生工作(包括学生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坚持以价值引领为上线,确保以稳定安全为底线,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主线,尽好教育、引导、服务、组织、管理、帮助、维护、监督学生的八个方面职责,完成好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塑造生命、塑造精神、培养态度和激发动力六项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7.
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认清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学生思想状况,以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为主体,以学生管理工作创新为动力,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和主阵地。学生管理工作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重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学生管理工作要作为系统工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相似文献   

8.
所谓班级导师制,是指各高职院校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教学班级为单位,为每个教学班配备一名成长导师,由导师对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帮助,以促  相似文献   

9.
如何更好地落实数学学科育人目标?我们尝试以"思维育人、史料育人、审美育人、活动育人"四个维度为抓手,在数学教学各环节挖掘学科育人内涵,努力使数学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立德树人"目标的引领。本文以"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一、新课引入"新课引入"是一节新授课的基础,它的立意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重要,会影响整节课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本课以数学史为切入点,融入中外数学家的经典数学故事。  相似文献   

10.
民办应用型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受育人理念、教育教学模式与学生管理手段、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的影响,致使专业性、实效性不强,深入开展受阻.民办应用型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通过创优育人理念、变革育人手段、以党建为统领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来构建"三全育人"协同机制.具体来讲,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校内外"三全育人"协同工作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彰显"三全育人"之全员优势;立足思政课程立德树人主阵地,提升课程思政的"三全育人"效能;科学规划布局,优化"三全育人"校园文化环境;各方积极参与,构筑"三全育人"协同工作平台;以党建为统领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开展"三全育人"试点改革.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学习理念,研究性学习贯穿在各个教育阶段和不同的课程当中。本文从研究性学习的涵义及其特点、高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所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高校图书馆的结合点、高校图书馆为研究性学习服务的措施等几个方面来对主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社会教育是全民学习的现实形态,是终身教育的实现方式,构成了开放大学重要的服务领域。开放大学不仅是开展社会教育的主体,而且必须为社会教育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服务。其服务功能体现在:推动社会教育研究,制订社会教育规范、总结社会教育经验,推广社会教育模式,培训社会教育人员,开展社会教育咨询,拓展社会教育领域,完善社会教育体系,提供社会教育示范。  相似文献   

13.
面向学习者,是开放大学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基层电大要成功实现向开放大学的转型,就必须转变办学和管理模式,遵循学习型城市建设思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面向学习者的开放式学习环境,为当地的求学者提供资源丰富、服务统一、成本低廉的学习支持服务,为本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支持服务。  相似文献   

14.
高校图书馆作为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信息资源中心,是高等学校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高校建设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网络信息的扩大,智能化生活环境的增多,新的技术平台与信息环境给高校图书馆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影响和冲击。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确保高校图书馆的地位,使高等学校不同层次的读者群都能在图书馆中迅速而便捷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是解决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适应当今时代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文章围绕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转型,就高校继续教育品牌化发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完善教育培训产业链,创新继续教育服务模式和营销模式,搭建资源共享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等问题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教学服务型大学是在尊重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现代服务理念为指导来配置办学资源和运行、管理的教学型大学。将"教育服务"、"服务科学"和"服务经济"作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基本理念,是现今教学服务型大学概念的新内涵。根据我国地方院校和民办高校的办学实际,将其定位为教学服务型大学应更准确。构建教学服务型大学需确立服务理念,转变办学指导思想;明确服务面向,掌握服务主动权;抓住服务"主业",构建"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校职能,拓展学校的服务空间;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优化组织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17.
建设开放大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极推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表现。为了加快推动开放大学的建设步伐,电大系统必须正确认识电大本身就是开放大学,开放大学是电大的升级版,开放大学的呈现形态具有阶段性特征,开放大学的认定标准应该是理念、手段与功能三者的统一,办开放大学并非电大的专利,电大建设开放大学要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等问题,从而增强建设开放大学的自信心,加速电大系统的转型升级,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在发展策略上,要积极推动终身教育立法;举开放大学之旗,占终身教育之位;对系统进行彻底改革,再造系统新优势;打造集硬件、软件、办学项目、学习资源、师资队伍、运行机制于一体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8.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高校现代远程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高校远程教育自身存在的思想认识、定位、资源建设、从业队伍、教学管理与服务体系等方面的问题,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通过自身的调整与完善,与国民教育协同发展,促进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保障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教师发展中心在学习借鉴西方教育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完善。关于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能争议主要集中于管理还是服务,而管服结合是赋予教育行政管理和教育服务的双重职能,是当前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能定位。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交友观念、生活方式、学习导向和思维方式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必须随之进行相应的改变。高校应树立服务意识,加大新媒体教学手段投入,将新媒体纳入到现有教学体系中。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互动的理念。学生应充分调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积极性,积极发挥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