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学就是以阅读教学为基本环节,以训练学生基本阅读能力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听说和写作的训练,构成听、说、读、写为一体的训练体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十年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读、写、听、说”是语文的基本能力,在教学中应同等对待,不可偏废,这个观点从理论上讲很多同志都“想得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是不尽人意的.除了“听、说”明显地受到“排挤”而使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地不受学生欢迎这一“公开的秘密”此处不论而外,“读、写”这一对倍受亲睐的“宠儿”的命运也是令人堪忧的.本文仅就阅读教学中的一些误区谈点体会.误区一:阅读教学目的不够明确,把阅读视为写作的附属的现象普遍存在.应该说,  相似文献   

3.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说”的能力旌德县蔡家桥镇高溪小学李道香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还应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因为“说”不仅是“写”的基础,也是分析和理解能力的具体体现。由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取得了良...  相似文献   

4.
付立辉  邢伟成 《作文》2023,(16):63-64
<正>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灵活运用“微写作”,以具体文本为主要模拟对象,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热情。一、“微写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意义从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把“微写作”应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水平,使其在日常写作中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王海涛 《现代语文》2013,(9):129-130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和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认真阅读有助于写作。”我们如能在阅读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把文本有效地利用起来,让学生走进文本,敞开心扉与文本对话,不断汲取文本中的写作“营养”,学生的写作就会变得鲜活生动起来。笔者结合课题研究,对阅读教学中整合写作训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学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多给学生留一些“写”的时空,以“写”带“读”。借以收到“读写共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元人程瑞礼在《读书分年日程》曾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句话是说学习和读书肯于付出艰辛,作文就会轻松省力。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这样,老师临时指导和批改作文就可以少辛苦些,学生也可以多得些实益”。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深深地体会到,成功的阅读教学将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文无话可说、无从说起的问题,可以克服教师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呢?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它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罗爱球 《广西教育》2012,(29):35-35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处理好阅读与练笔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深化阅读,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这阐明了“读”与“写”的关系,即阅读为写作奠定了基础,是写作的必要铺垫,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是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  相似文献   

10.
周金怡 《小学语文》2012,(11):30-32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得从平时的阅读课上下功夫,在阅读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习作指导。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会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富有特色的题目、语言、结构,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渗透习作方法的指导,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11.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在阅读教学中积累词汇重视积累性写作,它是初始阶段;接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模仿性写作训练,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提炼”和“思考”;最终目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在“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包括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写作练习中得到提升,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锻炼。  相似文献   

12.
朱根华 《教师》2012,(9):64-64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语文教育大师张志公说过“说到最根本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得从阅读教学人手,从基本训练人手。”那么,我们如何运用课文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语文教学中“教和学”“先”与“后”关系的论述,指出语文教改的关键就是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即应采取“先人为主,先学后教”的方法进行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应采用“先入求感得、先学求知得、后教使悟得”的三层阅读法;在写作教学中,应变“指导-写作”为“写作-指导”,即“先人为主。先写后导”。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可见阅读教学地位的重要,它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内容耍靠读,感受课文情感要靠读,积累语言文字更要靠读,“以读为本”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  相似文献   

15.
识字、阅读、写作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属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在新课标改革中,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也会提升。关于小学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的探讨是本文的研究方向,内容包括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的意义以及促使读写教学有机结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林月萍 《教育艺术》2003,(12):41-42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想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作为语文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如果教师能运用得好,对于实现阅读教学向开放型转化,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实际操作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其主要类型有动态比较和静态比较两种。  相似文献   

17.
狄丹 《云南教育》2001,(24):16-17
孔子曾说过“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些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写作和阅读的技能”。可见,从古到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仅是学生学习,更是教师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是,在教学实际中,这种境界却不易得,尤其是阅读教学,其效率的低下是有目共睹的。耗时多而收效微是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小学到中学,给学生讲析的课文很多,学生做的笔记也不少,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记了一大堆,可到了中学毕业却难有多少学生形成良好的阅…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花在阅读教学上的时间很多,可是学生的作文能力普遍低下。这是什么原因呢?仔细分析,主要是因为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看成不相干的两回事;阅读教学不得法,没有处理好阅读和作文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因此,不难看出,在语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读书,又要教学生作文。 三年级是学生学写作文的起始阶段,如果正确处理好阅读与作文的关系,制定科学高效的训练方法,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大面积地提高作文能力,使学  相似文献   

19.
“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要的语文素养”,①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已发挥了它的重要指导作用,而在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中,我们还重视得不够。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写作过程观的制约,认为写作过程就是学生在“两节课”之内的、单一的“动笔写的流程”,当然也就无所谓什么学习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我校申请的市级科研项目《小学生自主性学习实践研究》已立项一年 ,语文老师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初步总结出了一套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新模式 ,它基本克服了传统阅读教学“抱得太死”、“嚼得太细”、“满堂灌”、“满堂问”、“学生为教师服务”、“学生没有成为学习主人”的弊端 ,探索出有别于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把怎样学习的知识、方法、技能、技巧教给学生”、“主要让学生自己阅读钻研”、“教师为学生服务”、“学生主动自觉进行自我训练”、“人人得到发展”的阅读教学新途径 ,形成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