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怎样认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呢?  相似文献   

2.
体验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则是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  相似文献   

3.
吴达丽 《新疆教育》2012,(15):188-18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阅读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阅读中,发展语言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张薇 《考试周刊》2011,(68):47-47
在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是整个文本的一个关键词,课标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自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来,诸如“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阅读教学术语已渐成时髦,几乎逢教研必讲,逢培训必讲。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因此,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体验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已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然而,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对重视体验学习的解读和实践似乎仍局限于认识论的视阈,往往缺少学科教学论的考量,没有自觉地从体验与语文教学目的的关系中去把握它的学科教学价值,没有作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造成诸多语文课堂中“浅层体验学习”现象的涌现.那么,在阅读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经历深度体验学习呢?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然而,当我们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却看到了这样令人深思的镜头。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体验”,其中关于阅读教学改革理念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  相似文献   

11.
蒋秋云 《考试周刊》2013,(87):40-4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其后的“教学建议”中又教导我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相似文献   

12.
“阅读圈”(又名“文学圈”)曾一度风靡美国,对阅读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尝试把“阅读圈”文学体验教学模式引入《英语读写》课程实践教学中。课后对所有参与“阅读圈”模式体验的同学从认知、能力、情感等维度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阅读圈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拓展思维能力,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学生们通过这种互动式学习发现了自身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词汇量相对有限,对主题和内涵理解不到位,知识宽度受限,沟通表达能力欠佳等四个方面。学生的反馈也促使教师反思教学实践,思考如何优化“阅读圈”模式的教学设计,并针对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改进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我们有些语文课堂教学因刻意标新立异而流于追奇猎怪,诸多生成让人颇难释怀。现状点击镜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阅读中要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与“独特体验”,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阅读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居秀娜 《师道》2010,(5):30-31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部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体验”是当前课改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告诉我们,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走进文本,吸收文本精华,丰富精神世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读”和“悟”这两条主线,将阅读教学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融及心灵。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实际上就是以“自主实践”作基础,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自主体悟,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在阅读教学中,“自读自悟”是达到这种“自能状态”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的要求。作为一种阅读结果的“情感体验”是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心体验”来实现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从而实现学生阅读体验的个性化形成。  相似文献   

20.
郑百苗 《云南教育》2005,(19):35-36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我们有些语文课堂教学因刻意标新立异而流于追奇猎怪,诸多生成让人颇难释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