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小品到电视剧我们可以看到赵本山塑造的农民形象的转变。在小品中,赵本山所饰演的始终是个丑角,常常以农民的身份模仿其他社会阶层,他的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狂欢化色彩。在电视剧《刘老根》及《刘老根二》中赵本山塑造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农民企业家形象。《马大帅》中的马大帅是一个屡遭挫折的农民民工形象。《马大帅2》中的马大帅是一个在城市里扎下根,发迹了的农民形象。  相似文献   

2.
著名演员赵本山的小品人人爱看,百姓看了他的节目笑声不断,顿感精神愉快。哪一年春晚如果没有他的节目,人们便觉得年夜饭少了一道菜。  相似文献   

3.
老抠     
去年春晚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其中那句“这老爷子太抠了”还成了时下的流行语。我们家也有一个“老抠”.那就是我的爸爸。  相似文献   

4.
老抠     
罗可莼 《小学生》2009,(7):34-34
今年春晚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其中那句“这老爷子太抠了”,可成了时下的流行语。我们家也有一个“老抠”,那就是——我的爸爸。  相似文献   

5.
黎明 《语文新圃》2009,(3):39-39
我看,赵本山小品《不差钱》中的这一句,代表了“春晚”的最先进文化。或者说:这就是春晚文化水平的最高点,牛年春晚最重要的文化贡献。  相似文献   

6.
翟华 《语文新圃》2009,(3):10-11
一年一度的CCTV春节联欢晚会就这么热热闹闹地过去了,最令媒体关注的本山大叔也带着徒弟和他的经典小品闪亮登场。博得满场彩,算是整场春晚的最大笑点。做个假设:如果鲁迅先生在世,他也会看春晚吗?如果看的话,他又会怎样评价赵本山的小品呢?当然。这种假设性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但是,如果另一位大师钱钟书先生在世,居然也不能免俗地看了春晚压轴的小品,我们大抵可以猜到这位老学究会说些什么,因为他早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就写过一篇《说笑》。  相似文献   

7.
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与宋丹丹、牛群表演的小品《策划》,又一次获得了全国广大电视观众的如潮好评。这是牛群继2000年离开演艺圈,除去年意外地临时顶替石富宽加盟小品《打工幼儿园》,阔别7年之后,在赵本山的帮助下,重新正式返回春晚舞台。  相似文献   

8.
传统中国文化作品充满了对农民负面形象的构建,而1995—2000年问赵本山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连续推出的六个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喜剧小品却从正面入手,充分展示了中国农民形象的阳光面,重塑了一系列正面的农民形象,在中国文化作品中独树一帜。这些小品中突出的语言和文化策略——幽默、依附性、颠覆性和对农民生活的美化也使我们对中国农民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谢春艳 《文教资料》2010,(33):21-23
赵本山喜剧小品在当今的艺术舞台独领风骚,独特的表演方式、娴熟的表演技巧、幽默诙谐的艺术语言使得其魅力一直不减。本文以赵本山经典春晚小品语言为素材.旨在运用框架迁移理论寻找笑声背后的语言规律和人类的认知机制,并找出引起框架迁移的触发器。  相似文献   

10.
201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印出现了一些后现代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网络流行语开始在春晚中出现.这一点以冯巩的小品<不能让他走>最为典型.二、植入式广告被明目张胆地植入节目中.这一点以赵本山的小品<捐助>为重点论述对象.  相似文献   

11.
当赵本山成为社会公众人物进入大众视野时,赵本山的身份开始变得复杂与暧昧起来,随之形成的赵本山现象也开始进入文化艺术研究领域,并受到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以赵本山的影视、小品为载体,围绕着"雅俗之争"、"农村题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喜剧的语言艺术与表演风格"、"春晚之于赵本山的意义"、"农村影视的叙事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无论是媒介批评还是学术批评,都充分体现了当代社会对于赵本山的高度关注,而恰似这些关注与阐释,无不证明赵本山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丰富性所在。对赵本山现象研究现状的梳理,不仅是对一个文化现象的再认识,更是对当代文化变迁与发展的再解读。  相似文献   

12.
赵本山是著名小品演员。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联欢晚会上享有极高声望,被誉为"小品王",曾经连霸数年春节联欢晚会"最受欢迎作品奖"得主。赵的小品如此受欢迎是和小品幽默的语言分不开的,幽默是赵小品的灵魂。本文将结合格莱斯会话合作原则对赵小品中的幽默话语进行分析,力求探索小品语言幽默产生中的语用因素,希望对幽默语言研究和实际交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虽然获得了2009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一等奖,但对于其格调问题的评价褒贬不一。本文运用语用学领域的会话含义理论对该小品的语言结构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小品中的人物性格及其主题是如何得到展示的,并为客观评价该小品提供一个科学的平台。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将语用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应用于作品分析可以为文学批评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为传统的文学批评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14.
赵本山小品能在中国小品界独占鳌头,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并取得如此令人艳羡的成绩,其出众的语言特色功不可没。正因为其幽默风趣、诙谐智慧的语言,让赵氏小品熠熠生辉,更加为举国观众所认同、欢迎。关于赵本山小品的语言特色,文章将从语音、语汇、语法及语用这四个方面入手,逐一探讨赵本山小品走向成功的语言根源。  相似文献   

15.
作为电视仪式的春节联欢晚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晚因在神圣时刻播出取得了神圣仪式的身份,而电视又将春晚仪式有序地展现和强调,使春晚成为嵌套于电视日常仪式中的另一个仪式,即电视仪式。春晚与电视之间存在着共谋,并发挥诸种象征和规范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中央电视台1983年开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化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成为中国电视媒体化的基本蓝本和模式。作为由艺组合的晚会,艺术性是它的首要特色,但随着晚会的发展,宏大的叙事功能成为它的重要特征。春节联欢晚会经过20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它改变了中国人欢度春节的方式;其次,对当代中国化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第三,对中国媒体化的发展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春晚的主题表达本身、节目、舞台设计(灯光、服装)、晚会形式等多个方面入手,对春晚的主题定位进行研究,讨论春晚主题定位的原则、功能、属性等,对春晚主题定位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对春晚的主题定位走向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8.
1983年,中央电视台首次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推出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巨大轰动。如今,春晚已走入第二十九个年头,成为中国大众文艺和主流文化的一个集锦和缩影。从对春晚的节目主题、表现形式及节目主体的发展历程研究,来探寻春晚的"变与不变",进而对今后晚会内容的掌舵和把握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日即人的生日。这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日在汉代有占卜吉凶等风俗,魏晋时又有登高习俗。由于人日有戴华胜祈福避灾的习俗,于是唐人将华胜称作“人胜”。而人日兼立春,唐人习俗剪双彩送亲友,更是别有一番情意。人日节当家的节日食品是“七菜羹”,它和除夕吃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等一样,都是民间传统习俗。唐代是人日的鼎盛时代;明清时代以降,由于集权政治日益恶化,人日节逐渐淡出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