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后感,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就所读作品而言,"读"是对所读作品内容和感发点作必要的交代;"感"是"根据感发点进行联想,谈感受.  相似文献   

2.
周德义长期从事哲学研究,重点研究“一分为三”方法论。研究课题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研究成果对社会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注重创新研究内容和方法,尤为重要的是独创性地提出了表述事物存在方式的“彼在”概念;以人文关怀为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因而形成了以现实观照、理论创新和人文关怀相统一为突出特点的研究风格。  相似文献   

3.
朱熹作为宋代著名理学家和一代学术大师,在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方面亦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他对“兴”这一中国古典美学核心范畴的理解、阐发及用之于实际的文学批评实践就颇有超越前人之处,从中可看出他对文学感发生命意志本质特征的深刻理解,代表了理学家文论中注重文学审美规律研究的一面,对我们研究宋人文论中视审美理想与人生高境为一体的美学趣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迦陵词心赋绝唱--浅议叶嘉莹先生的词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嘉莹的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对中国词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经过几十年逐渐深化的努力,叶先生对词的体式,词的内涵,词的类别,词有别于诗的根本特征,以及直到王静安的词学研究,都达到了真正融会贯通的理解.而这体现在她充分论证了这样一个命题"要眇宜修"是词所独具的审美范畴,"境界"是这一审美范畴的具体表现形式,而"感发"则是要眇宜修之审美活动得以发生,境界得以形成的动力所在.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对要眇宜修和境界都有深刻精彩的论述,但两者之间没有真正打通.叶先生的贡献,我认为就是在静安的基础上,独创"感发"这个概念,使作为审美对象的词和审美主体的词人、读者,通过不同层次的"感发"(审美精神活动),完成从创作到鉴赏批评的整个过程.说到底,境界、要眇宜修、感发这三者实际上是一回事.而这种统一,正好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基本概念)的最根本的特征对象、主体和活动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5.
叶嘉莹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与研究,构建起了博大精深的诗词学理论体系。“比兴”观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兴”手法历史悠久,涵义丰富,叶先生对这一手法进行了探本性的阐释,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诗歌史上诸多现象给予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先生指出“兴于诗”是中国诗歌的可贵传统,其基本精神是真诚和自由感发、联想。先生这一理论是其“兴发感动”说的基础,是探讨和研究其古典诗词学理论体系的门径,同时,对当前的古典文学研究也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读古诗不仅要感受诗歌的内容语言韵律之美,更重要的是培养一颗灵动的心,进而产生感发美的效果,使品味古诗、感悟古诗成为生活的一种需要。  相似文献   

7.
罗宗强先生是古典文学研究界知名学者,他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多年的勤奋耕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笔者认为,罗先生的学术思想精粹在于四个方面:投入深厚的情感进行研究,强调文学本位的学术理念,倡导端正的学术风气,注重理论思辨的养炼。  相似文献   

8.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努力做到"八个相统一",就必须准确把握研究理论、强化实践、关注学生与注重方法四个维度。加强学术研究,凸显真理力量,自觉做到寓政治性于学理性之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凸显实践观照,聚焦时代问题,在社会时政热点分析中宣传理论、升华理论;强化对象思维,关注学生思想困惑,在准确把握学生认知规律、行为模式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推进方法创新,注重开放教学,彰显启发性,加强隐性教育,让学生平等参与、批判质疑和探索建构,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文学自身从作品到文本的历程,是文学研究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移的历程,是由所指性的“谜义”、“奥义”、“本原”、“心灵映射”向“不确定性”、“边缘性”、“意义多元共生和相互依赖性”转移的历程,是主体(部分精英主体)支配下的文本阐释“一言堂”向注重对文本个体感受中的群言、杂语、平民化转移的历程,是由游离出系统之外、独占奥堂的经典作品向注重文本问性、文本文化研究转移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兴在古代文论中是一个含义丰富,又颇有分歧的概念.它与古代文学表达和欣赏都有密切的联系,表现出独特的美学性质.在表达上,"兴"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表达技巧,它也是一种物在心先的感发方式,它应该也能够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相结合,用兴创造出作品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在文学鉴赏中,兴具有激起欣赏主体的情感、唤起他们联想、想象、思维等诸种心理活动的特性.读者通过玩味、吟咏关注诗歌内在的审美意蕴,产生强烈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1.
美国汉学家倪豪士《传记与小说》一书迥异于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视角及其对西方理论方法的成功运用,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应由背景研究逐步转向文本研究,研究方法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面对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危机,我们只有在古典文学(文本)、教师、学生这三个要素之间颠覆传统家长制的、单向的关系,转而重建一种现代的、平等的、多元的关系,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3.
编辑荐书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顾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顾随,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代著名学人。顾先生能诗善文,精于禅。他讲古典诗词,以感发为主,一空依傍,而敏锐的感受力与深刻的洞见处处可见。当代很多著名学者,如叶嘉莹、周汝昌、吴世昌等人都是他的学生。此书就是根据叶嘉莹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对于热爱古典诗词的人而言,这本书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4.
探究了中国古典文学在学习方面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影响。主要从文本理解力、翻译能力以及语言研究能力等角度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挑选了一些与英语专业相关或者与语言研究相关的代表人物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阐释了它们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并研究了其与相关人物中国古典文学修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古典文学在以上所提三个方面是非常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的。  相似文献   

15.
王建星 《海外英语》2014,(17):51-52
探究了中国古典文学在学习方面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影响。主要从文本理解力、翻译能力以及语言研究能力等角度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挑选了一些与英语专业相关或者与语言研究相关的代表人物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阐释了它们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并研究了其与相关人物中国古典文学修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古典文学在以上所提三个方面是非常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的。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近体诗的两大基本特征——语词构建与意象呈现,也就确立了唐诗语言学批评研究的标准:即诗歌的优劣与否,取决于诗歌"语词建构"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诗中以"语词建构"为表现形式的"意象"能否"呈现"令人感发的、深厚的文化情感。这种语言学批评研究的意义在于:摆脱了传统诗论中"印象批评"的主观模糊体验,也超越了笼统的"背景批评"的历史藩篱,将诗歌作为个人感受与体验的"主观文本"或依赖时代背景支撑的"历史文本",还原为立足文学本位、自给自足的、客观的"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17.
游国恩先生(1899年 4月 17 日-1978年 6月 23 日),字泽承,江西省临川县(现改为市)人。幼年时曾在祖父(前清秀才)亲自督教下学习了六、七年,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在家乡完成中、小学教育后,于1919年来到北京,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预科,1922年升入本科,1926后毕业。由于早年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进大学后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以及当时北大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的风气下,先生在大学求学时期就开始走上古典文学研究的道路,发表论著,包括影响很大的论文《荀卿考》、《陶潜年纪…  相似文献   

18.
王伟 《华章》2012,(11)
翻译是美国大诗人庞德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庞德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诗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本文对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实践追溯其诗歌创作及译学观的理论根源,探讨其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实践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宋红娣 《语文天地》2012,(20):29-30
体验式阅读教学以体验式学习理论、体验美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阅读教学的"主体性"与"互动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体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验式阅读教学变教师枯燥的文本分析为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注重学生在自主式阅读中的体验与品味。  相似文献   

20.
周宇清 《天中学刊》2011,(2):101-103
转型期历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转型期历史的研究正日益受到史学界的重视,关于转型期历史的理论探讨,当前主要是围绕两个方面展开的,即什么是转型期和转型期的阶段性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上,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有转型期,并且认为转型期是有过程的,只是在具体过程的划分上认识不同。造成这种不同认识的原因是学者们各自站立的角度和对中国历史的把握不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