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自迪韦尔热在其所著的《政党:在现代国家中的组织与活动》中提出群众党类型理论后,西方政治学界对这种政党类型进行广泛的研究与讨论。有些学者对迪韦尔热的群众党类型提出了批评意见。有些学者在对迪韦尔热理论的检验中,得出了与迪韦尔热不同的结论。尽管如此,仍有许多学者认为群众党类型有较强的适应性。他们发现即使在非西方国家和东欧转型后的政党中仍有符合迪韦尔热标准的群众党类型。  相似文献   

2.
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以来 ,西欧政党格局发生一定变化 ,进一步向两极格局靠拢。政党格局的变化是由于冷战后冲击波、各国社会经济政治及选民队伍变化等一系列因素所致。西欧政党格局的变化将对未来西欧政治走向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实施机制,政党体制一直是西方民主政治研究的重要议题。纵观政党体制的研究历程可以发现,从类型到制度化的研究视角转移趋势日益明显。具体而言,政党体制一被视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实施机制,就陷入了不同类型政党体制之于民主政治的优劣之论争上。但经验证明,两党制和多党制都能够产生稳定政府,维系民主政治的正常运作,因而单纯的政党体制类型论争,对于民主政治并无多大的实际意义。于是,20世纪下半期以来的许多学者开始摒弃了体制类型论争,而是借助制度化视角去关注每一政党体制自身承担西方民主政治实施机制功能的能力,从而出现了政党体制研究的视角转移。  相似文献   

4.
美国学者卡茨和爱尔兰学者梅尔于1992年提出了卡特尔政党理论,并在此后的近20年间不断对其加以丰富和发展,使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该理论从西方政党与社会和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入手,一方面探讨了政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主流政党结成政治卡特尔垄断国家政权、议会和政府内的政党领袖和组织日趋强势、政党的中央机构不断强化等现象,为政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了政党逐渐脱离社会而导致的政党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萎缩、党员数量下降等问题,意识到政党在长远发展中将会面临合法性不足的危机。不过,卡茨和梅尔未能找到应对这些问题和危机的办法,体现出了其理论的局限性。对卡特尔政党理论加以介绍和评价,为我们揭示当代西方政党发展变化的实质并预测其未来的变化趋势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形成了促进人类发展的网络空间。互联网影响着西方的政治生活,给西方政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为应对新变化,西方政党纷纷建立网站,积极开发和利用互联网。政党的网络应用涉及信息发布、网上竞选、筹集资源、互动沟通和组织建设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数字鸿沟的障碍、网上极右势力的蔓延、互动性的缺失、大型网站和传统媒体的冲击等问题,阻碍了西方政党网上效力的发挥。在未来,积极寻求网上获益仍将是西方政党开拓网络空间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6.
从政党制度的类型来考虑,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不属于西方意义上的一党制或者多党制,也不能简单地划为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根据中国多党和多党之间关系的现实情况分析,可以把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概括为“有序多党制”。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引起了西方各国政党的高度重视,以求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与民众沟通的管道,宣传其政治主张和施政理念,争取民众的认可和支持,进而达到参政与主政的目标。西方各政党都希望在互联网这个新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充分利用其中的人力和政治资源来提升政党自身的影响力,进而巩固和提高政治地位,同时互联网成为政党监督的新渠道,对政党的监督提高了民众的政治参与程度,真实、有效地做到了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文化是政党的重要标识,建设政党文化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以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政党执政的有效性和政党行为的规范性为考察纬度去审视政党文化建设,必须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并通过制度建设、廉政文化建设和强化学习机制来建设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  相似文献   

9.
法理上国家与政党之间既一致又冲突的关系,决定了国家认同与政党认同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中西政党产生与政党制度的不同,中西方政党认同的范围和侧重点不一致,西方的政党认同与国家认同没有直接的关系,而相比之下我国的政党认同对国家认同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要增强我国新时期国家认同,重点要合理划分政党与国家权力边界,削弱政党认同负面作用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意识形态尖锐对抗局面的消失,世界各国各类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十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这种新形势,世界各国政党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政党纷纷主动进行政党理论方面的创新或调整,并取得了十分有意义的成果。如欧美中左翼政党的"第三条道路"理论、中右翼政党的"中间路线"理论、法国共产党提出的"新共产主义"理论、大众传媒影响下产生的"媒体党"理论以及政党"软实力"理论等。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政党特别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强化执政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绿色政治运动的兴起,逐渐形成了新兴政党绿党。绿党以生态主义哲学为思想理论基础;以生态学、社会公正、基层民主、非暴力四项基本原则为基本价值观;以基层授权制、轮换制、集体领导制、非职业化为基本组织原则,把绿色引入政治,开拓了政党政治的新视野,突破了传统政党的阶级局限性,实现了对传统政党的超越。但,超越不能超脱,绿党要实现自己的绿色政治理想,必须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参政或执政。这就必然要做出妥协,实现向传统政党一定程度的回归。分析绿党对传统政党的超越与回归,分析绿色政治的影响,加深我们对绿党和绿色政治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两党政治格局自加拿大联邦建立时起就成为加拿大政党政治的基础。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保守党的分裂以及改革党和魁北克集团两个新政党的崛起,两党政治力量对比严重失衡。进入21世纪后,两个右翼政党保守党和加拿大联盟合并成立新的保守党,两党政治重新成为加拿大政党政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一条最基本、最成功的经验,就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与时俱进地对民主党派的政治价值做出科学精准的定位。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到"参政党"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对民主党派科学的价值定位,极大地提升了民主党派的政治地位,发挥了民主党派的政治功能。实践表明,只有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科学地定位民主党派的政治价值,彰显民主党派的政治价值,才能顺利推进我国政党制度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4.
谢茨施耐德的《政党政府》是美国系统研究政党政府的重要著作,也是美国责任政党政府理论研究的颠峰之作。在这部书中,谢茨施耐德阐述了美国政党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及对策,分析了压力集团、小党、地方政治首脑的政治作用,分析了美国政党应当承担的公共责任的理论与现状,初步探索了建立责任政党政府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中国政党外交以邓小平提出的党际关系四项原则为指导思想,四项原则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外交理论中的一些重要论述并进行了可贵的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外交理论,这一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前,从容应对,开辟了政党外交的新局面,推动了国家整体外交,在新世纪,政党外交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的爆发引发了国内阶级矛盾和阶级关系、政党关系的巨大变化,国共两党由武装对抗走向了合作,各中间党派也从分散走向联合,试图寻求在组织上的合作。在国民参政会初期最成功的合作,促成抗战时期的第一次宪政运动,加强了中间党派的联系,直接促成统一建国同志会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党-国"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党-国"理论由"立党救国"、"以党建国"和"以党治国"等三个历史和逻辑紧密相联的部分组成."立党救国"表明中国近代的政党首先是民族危机的产物."以党建国"反映出孙中山学外国、建我党,以我党、建我国,先党后国,党国同构的的政治思维."以党治国"无论在理论说明还是在制度设计上,尽管总有些改变,但在"革命"时期,革命党独占政权,党员独有或先有政治权利的本质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8.
政党的产生及政党政治的出现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近代中国的政党最早产生于晚清,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政党雏形的萌动到严格意义上政党的创建、再由"非法"政党的建立到政党合法化的过程.在政党产生及其合法化的过程中,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不断发生冲撞与融合,交织着矛盾、斗争与妥协并使政党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推进高职院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及模具党支部为例,通过几年来多方面建设高职院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深入探究,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的有效载体,提升党支部的学习力、创新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调动支部党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支部党员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20.
维新变法前后,西方政党观念伴随宪政思想,受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观念。政党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和确立对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形成和发展及中国政治民主化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