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们在不同程度上把语文课教得象是文学课或政治课,往往从文学观点着眼来分析课文或偏重讲述课文的政治思想内容,结果就忽视了课文的字、词、句、篇章,忽视了熟读课文本身。教师讲授语文,特别是现代文,往往离开课文本身,一方面讲授许多与理解课文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课文(或人物)分析和阐述思想内容的材料,另方面,却又把语言生动、结构谨严、内容丰富的课文弄成干瘪枯燥的几条筋的所谓提纲。考试也不是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熟悉程度,而是考教师所讲的一些材料。这样就使学生上课时习惯于丢开课本,一字一句地将教师的讲课提纲记下来,学生上课不是集中精力听教师讲课,而是唯恐丢了教师讲的一字一句,不能应付考试;在考试时就丢开课本去读笔记。结果学生应该熟读的范文没有读懂、读熟,学到的只是一些文学知识与政治概念。熟读一定数量的范文,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的一  相似文献   

2.
如何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覃晓舟九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读懂一篇篇课文,逐步培养阅读能力。如何教会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使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3.
淡中求味     
一教师在教学《西门豹》一课时,没有按惯例先提出问题,而是先让学生自由地、仔细地通读课文之后,提出了以下几个平平常常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2.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5.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小小组,即按学生自然座位,前后两张桌子的同学,组成的小组:一般为四人;不分能力高下,也不人为地调整,轮流当组长,学一课换一次组长。一般的程序是: 自读质疑阶段。学一篇新课文,全班学生在教师简要指导下白读课文,把自己自读的体会在天地头作扼要笔记,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包括字、词、句、篇。这一阶段,以自读为主。  相似文献   

5.
学生初读课文时,内容新,有故事情节,文中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难以读通读懂的句子,新鲜感和学习任务感汇成一股阅读驱动力。一般说,对这个阶段的教学教师比较容易把握。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整体上领会主要内容。可是学生一旦会读课文、初知内容,阅读倦怠也随之而来。低年级一篇课文就那么几句话,问题还不突出,到了中高年级,课文长了,  相似文献   

6.
一、学生能读懂的。让学生谈体会.教师不要重复说讲 在任何一篇课文中.绝大部分内容浅显易懂,学生通过自读是完全能够理解的。对于课文中这部分内容教师是没有必要抓住不放一味讲解的。这部分教学内容采用自读自悟方法是最为恰当。在自读自悟中能锻炼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读后再让学生交流谈谈自悟的体会,学得的知识,明白的道理。从另一方面叉培养了学生组织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时,让学生比较准确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进入意境。当学生读出感情.进入意境.课文自然也就深化理解了。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纲关于阅读方面的规定是: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和一定数量的现代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忽视读书的现象非常严重。首先,教师面对紧迫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给学生读课文的时间越来越少,有的课文读一遍,有的课文让学生课下读,一篇课文读几遍的情况很少;其次,学生不了解读书的重要性,而不认真去读,该读的课文不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学习无兴趣,师生双边活动无法展开,教师对课文口若悬河的分析自然也是收效甚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下面四种方法,以提高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非常喜欢阅读,但这仅限于课外的内容,对于语文教材中这些精挑细选来的文章,我们的学生却不愿去读,认为课文没有意思,也不知怎么去读,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我们现行教材的内容不适合学生的口味。  相似文献   

9.
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从课堂入手,课堂是教师创新的主要阵地。创新教学法很多,关键是教师如何去研究、去设计、去探索。一、变换角度创新要创新就要善于从新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善于同中求异、异中见同,善于发现现象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如读了一篇课文,可以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谈收获,可以模仿重点句、重点段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内容,或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内容。遣词造句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造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句子。二、发散求异创新发散思维是求异的基础,没有发散就没有求异,也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创新因素,…  相似文献   

10.
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历来是个老大难问题,一想到老师滔滔不绝的空洞说教,学生就会感到头痛甚至厌烦。一看到学生紧锁的双眉或心不在焉的神情,教师也会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空虚。因为政治课理论性强,缺少形象思维,而教师只是以灌输式的空洞说教,甚至是读课文,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老师的讲为中心,学生很少按自己的意愿去学习,更不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相似文献   

11.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预测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教读课文。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教给学生预测的基本方法。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全程教读,注重学生的体验,实行目标管理,这样才能让学生初步掌握预测的基本方法,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以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  相似文献   

13.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相似文献   

14.
正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而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分讲读、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高中只分讲读和自读)三种类型,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由“教”到“不需要教”的过渡趋势,组成了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三部曲,因此认识三类课文的地位和作用是处理好它们的关系,正确使用这套教材,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一些教师对三类课文处理不够恰当,特别对自读课文处理不当,有的教师用一个课时对一篇自读课文从结构、内容到写作特色作空洞乏味的讲解,实际上把自读课变成“简讲课”,并没有体现出自读;有的教师对课内自读课文,只在课堂上三言两语提些要求,就放任学生自己阅读,这是纯粹“自读”;有的教师对课外自读课文放任自流。第一种作法,是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地强调教  相似文献   

16.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教师如果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把握和自身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以得到整合和深化.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学生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在自读感知阶段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17.
两类课文专教法探索包头市第四十中学刘小荣中学语文课文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教师要上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教读是基础,是示范,而自读是给学生展示独立活动的天地,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阅读。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每教一篇课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了...  相似文献   

18.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白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相似文献   

19.
“嗜讲”析弊黑龙江省讷河市四中陈有存语文课上,不少教师迷恋于“讲”,醉心于“讲”,甚至“嗜讲”成“痞”,喋喋不休,滔滔不绝。学一篇课文两三课时,几乎全被教师“讲”去了,学生没有时间认真读课文,没有时间记一点,背一点,然而,“讲”的效果并不佳。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