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生门>是篇历史小说,但作者在文中的叙述却多次跳离故事发生的时空,从而与故事情节保持了一定距离,不妨借鉴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将其称为"间离"式叙事方式.这体现在时间错位的文本引用及叙事视点的选择等方面,发挥了提示古今两个时空和反讽的功能,为读者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对叙述频率的透辟阐析为理论依据,着重探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重复叙述.本文认为詹姆斯·乔伊斯在小说的修改过程中,巧妙调整故事与叙事的频率关系,大量运用"印时重复"与"演进重复",为读者提供多重视角来理解主人公纷繁芜杂的心智变化.  相似文献   

3.
影片<十面埋伏>和<泰坦尼克>都以成功的叙事阐述了爱情的极致,但在叙事的处理上两部影片却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以写意化的手法,把叙事作为手段讲述爱情;后者则是以写实化手法认真地讲述着一个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这使两部影片的叙事在人物处理、节奏和强度的控制、背景处理等方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以吴承恩<西游记>为对象,从故事整体框架的物理空间、文本叙事结构中体现出的空间性以及读者接受心理空间三个方面探究<西游记>的空间叙事,为探究<西游记>"心性修养"的主题提供新的注脚.  相似文献   

5.
从叙述学的角度出发,在措辞和视角两方面考察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在体现原作"丰姿"上的特点与得失.通过比较发现,霍译中存在严重扭曲原作叙事角度,无视原作者文体风格的现象;杨译对原作文本亦步亦趋,基本体现了原作的文学特性,但也不乏矫枉过正之处.  相似文献   

6.
<路得记>与<涌泉跃鲤>是两则在基督教和儒家传统中非常有影响的故事.本文拟从家庭生活中的婆媳关系为切入点,在对两个文本进行叙事与宗教伦理学解读的基础上,分析路得与姜诗妻这两个媳妇对婆婆情感中的爱与孝的差异与共同之处,并由此反思"爱"在基督教和儒家伦理中的意义、实践与功用,以及形成这些深刻差异的社会、文化与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一生熟读<红楼梦>,盛赞<海上花列传>,并且有意识地从这一传统中汲取创作所需要的资源,使其作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她的长篇小说<十八春>中,这一文化传统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写法上,张爱玲有意识地模仿<红楼梦>中灵活变换的人物视角并以之代替西方现代小说较为严格的单一人物视角,具体表现为该篇小说开头部分所出现的"叙述跳角"和人物容貌描写上独具匠心的布局方式.第二、在道德问题上,<十八春>从个人对于家族的责任义务与对于情欲的适度克制这两个方面分析人物的品行,尤其强调前者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褒奖一切对于家族生计有所贡献的行为,具有较为明显的道德保守倾向,这也显示出与<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相一致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对时序的透辟阐析为理论依据.对<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以下简称<肖像>)中的叙事顺序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认为乔伊斯在建构故事主体时,大量运用倒叙手法,但他在打乱故事时序的同时,始终没能忘记凸显敌事的历时进程,表现出因袭于传统的向心叙事结构.此外,本文还探讨了<肖像>日记体尾声中的无时序叙述和维拉内拉诗插曲令人费解的时间定位,认为叙事在小说结束部分呈现出明显的离心结构,主人公受记忆支配的心理时间开始掌控让故事历时进行的物理时间,从而反映了乔伊斯对传统叙事文时间观念的初步叛离.  相似文献   

9.
"叙述者"是叙事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叙述者既不同于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也不同于故事中的人物。国外叙事学家热奈特区分了第一人称叙述中的叙述者与人物,并定义了小说叙事的叙述层;巴尔对小说叙事的叙述者、聚焦者、行为者进行了文本分析;国内学者基本上沿用了国外叙事学家们的理论和认识。实际上,叙述层的发现对于叙述者与人物的区分非常有用——同一个叙述层里,故事中的人物与叙述者不能混同。  相似文献   

10.
在余华先生创作的众多作品中,《活着》最为显著的文学特征就是其极具代表性的双层叙事结构与鲜明的文学艺术美特征,这样的结构贯穿于小说的各个情节中,蕴藏着"活着"真正的人生哲理,同时又极大程度地烘托出整体的独特审美效果。本文分别从第一人称叙事层与以福贵为主体的第二叙述层深度剖析了《活着》当中的双层叙事结构,并通过故事较强的真实性、半陌生化的效果两个维度,解读了其蕴含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