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史教学强调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高考命题也应遵循“用教材考”而不是“考教材”的理念,即试题的内容应“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里所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试题的内容要源自于教材、课标或学科知识,如果游离于三者之外(本文且将三者合一为“教材”),学生的备考和教师的教学就没有了方向,教材和课标也就失去了其权威性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范例,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资源,是实现课标的一个工具.思想品德课教材是以生活主题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的,这就给教师的教学设计留出了广阔的再创造的空间,为个性化教学留有了余地.教师要成为教材的创生者,教材的主人,真正地用教材,根据自己对课标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使教材的内容真正为自己所用.  相似文献   

3.
"用教材",就是依据课标,借助教材的学习素材,忠实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的教学行为.教材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并不是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全部掌握,教材也不能成为命题的依据.各种考试只能依据课程标准而不是某个版本的教材来命题.由于课标赋予了学生极大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故而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行为必须是"用教材".  相似文献   

4.
尽信书不如无书。本文首次提出并深刻论证了"用教材考而非考教材"这一重大理念。它与传统的"考教材而非用教材考"有着本质区别,只是把教材当作教学和考试的基本资源,强调对教材内容作适度加工和整理,突出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作者基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用理例结合的创作手法,以教研员应有的视界与高度,就如何在命题实践中践行这一理念作了全面阐释。浙江省作为我国教育大省,其先进的考试命题理念和技巧一向被人们所推崇,相信本文会给广大教师带来不一样的体味。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中提到"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在《〈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一文中也提到:"课标与教材关系中,教材是服从于课程标准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能自主地研究、整合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标要求,而不是完全依赖教材。笔者根据自己参加的几次教研活动,就新课程下教材整合的必要性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在思考中和奋斗在第一线的同仁们共同前进!  相似文献   

6.
<正>新课程提倡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教材是教学的"范本"而不是"孤本"。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而不是对教材负责的"固本教学",不仅要"深挖洞"更要"广积粮"。教师应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活用教材"。  相似文献   

7.
石作美 《语文天地》2012,(24):12-13
所谓"教教材",就是依据教学大纲,忠实传授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其特点是对教材内容做细致梳理,全面讲授,尽可能做到"滴水不漏"。教材上的观点就是权威,就是真理。所谓"用教材教",就是依据课标,把教材当作学习的素材,忠实于三维目标的教学行为。教材是学习的工具,教材内容只是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载体,不能要求对教材知识全部掌握。教学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资源依据课标,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教师只有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才能做到"用教材教"。教师要从具体教学情况和现有教学资源出发运用教材。比如本人就拥  相似文献   

9.
教、学、考一致性可以使统编教材实现功能的最大化,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一致性须有明确的数量要求,试题对教材的覆盖率不能低于60%,须首先体现在期中、期末考试的试卷中。不能把课程考试混同于水平考试,期中、期末考试不必追求区分度,要把及格率放在第一位。考试命题要服从教材内容,实现“课标一教材一教学一考试”四位一体。  相似文献   

10.
冯路 《儿童音乐》2014,(10):44-47
正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精粹。为落实"弘扬民族音乐"的理念,各学段的课标音乐教材均将戏曲内容纳入其中,在相应各册按照课标要求做出了安排。戏曲内容在教材中相对独立,自成序列,和其他的序列横向联系较少(但也不是没有)。同时,戏曲教学又是多领域综合的教学,至少涉及"表现""音乐欣赏(鉴赏)""音乐与相关文化",也不排除"创造"。因此戏曲教学的模式肯定具有独特性,同时是趋于综合的。在此,本文试介绍一种适用于小学阶段的"小学戏曲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于考试命题而言,教材是包括高考在内的各类考试试题的主要来源.纵观2013年福建省高考文理科试卷,可以看出:命题立足《课标》,坚持能力立意,重视教材的基础和示范作用,从教材出发,考查定义、定理及基本公式等基础知识,对教材的例题、习题进行改编,结合数学实验、信息技术应用、数学探究等背景命制试题.这无疑为高中数学的教与学提供了有益的导向——立足《课标》、回归教材、吃透教材,"创造  相似文献   

12.
课标是教材编写的重要指南,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修订版”)课标配套教材传承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称“实验稿”)教材的总结成果,内容质量得到全面提升,课标的教育教学新理念落到了实处。下面,笔者从发展“四能”的角度,就课标配套教材与实验版课标配套教材进行对比,明晰前后教材的联系与变化,领会教材修订内容的“必要性”和仍然保留的内容的“重要性”,使教材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服务于创新课堂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对于教材的处理上,强调以《标准》为依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多听,多看,多思考了之后,我总结出四点低年级语文教材处理的经验。一、多丢开教参重新确定教学目标教材的编写总是紧跟着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更新而完善的。客观原因导致教材与教参所体现的社会性和时代感总是滞后于大纲与课标,更滞后于生活现实。因此,教师拿到任  相似文献   

14.
尽信书不如无书。本文首次提出并深刻论证了“用教材考而非考教材”这一重大理念。它与传统的“考教材而非用教材考”有着本质区别,只是把教材当作教学和考试的基本资源,强调对教材内容作适度加工和整理,突出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作者基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用理例结合的创作手法,以教研员应有的视界与高度,就如何在命题实践中践行这一理念作了全面阐释。浙江省作为我国教育大省,其先进的考试命题理念和技巧一向被人们所推崇,相信本文会给广大教师带来不一样的体味。  相似文献   

15.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它体现了教材的工具特征,反映了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一线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从"用教材教",要注重开发教材、要善于创设情境、要体现以生为本、要勤于联系生活几个方面论述如何"用教材教",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做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这一理念既赋予教师权力,也强调了义务——依据课标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活用教材,就要对潜心研读文本,并深入思考,全面内化,方能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细分每课知识,有效地进行分割与整合如果把一节数学课比作一道盛宴,那么这节课的知识点就犹  相似文献   

17.
“多媒体集成”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课标中唯独对这个模块的内容要求很全面,教材的内容篇幅也相对多、细、全。从多媒体作品的欣赏体验到多媒体的集成制作,大多数教材都能针对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展开教学。从表面上看,课标、教材与教学三者对此并没有很大的分歧,毕竟这部分内容已经很成熟了。  相似文献   

18.
正《课标》是高中数学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考试命题与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考试大纲》、分省自行命题省份制订《考试说明》的基本依据,如是,基于"可测"而审视《课标》,于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方面的价值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必须指出,基于"可测"而审视《课标》,基本的关注点有二:其一是明辨"不能考",其二是探求"可以考".前者不必赘述,后者则需深入.相关研究表明,高考课标卷中承负"选拔"职责的试题时常源于上述的关注点之二.案例已知实数a1,a2,a3和b1,b2,b3满足:  相似文献   

19.
教材体现课程标准的目标,是编者对课标精神的解读与理解,是教和学的载体,在教学中发挥支架桥梁的作用。教师要多角度地解读教材,正确认识,合理把握,尊重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充分利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20.
正由于在课标课程"一标多本"的背景下,任何教材的编撰都是基于编者对《课程标准》的解读而进行的再创造,这就使得不同版本的教材通常都必须在编写体例、内容编排等方面寻求变化,这也在客观上使得不少课标教材存在着"模糊"或"不妥"之处.案例[人教A版·必修二,P13第8-9行]一般地,一个几何体的侧视图和正视图高度一样,俯视图与正视图长度一样,侧视图与俯视图宽度一样.上述一段话于多数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应该是耳熟能详的.但这一段话正确吗?换言之,几何体的三视图的"高度"、"长度"与"宽度"在何处可以找到明确的确定?如果不能,则上述表述在教学中无疑必须予以"弃用",如下几何体的三视图可为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