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加强教学实践,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主动性。所以小学思想品德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将教学的活动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  相似文献   

2.
周艳伟 《教学随笔》2009,(10):24-2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要求“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情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是十分必要的。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正新课程标准在其基本理念的阐述中强调,要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也就是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把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起来,强调课程实施的生活性和开放性。生活性,也就是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  相似文献   

4.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已呈不可阻挡之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具有理性逻辑——价值理性和交往理性。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前提是把学生世界还给学生,并尝试从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三维目标出发探寻可行途径。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徐静波 《文教资料》2010,(34):145-146
课程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教师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更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课程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6.
过去,政治课不是太受学生欢迎,究其原因,无非是政治课程太过于强调知识逻辑而淡化学生的生活逻辑,使教学的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而成为空洞的理论说教,从而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这几年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政治课教学回归到使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的正规轨道上来,也就是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7.
“生活逻辑”——基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一个特有的逻辑。这种生活逻辑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得到贯彻和体现。这主要可以从教学理念和教学的具体过程这两个层面来落实。  相似文献   

8.
胡同玉 《生活教育》2012,(16):39-40
自本世纪初新课程改革提出课堂教学中改变单一的知识逻辑,实现“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统一”以来,教育教学理论界围绕生活逻辑进行了很多的探索,笔者从对生活和逻辑的内涵及其特征的分析,从研究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生活理念与生活逻辑的两对关系对生活逻辑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学参考》2009,(30):25-26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明确提出了要求: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要引领学生在感受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消解与建构——对“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论争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接受知识动态发展观点的同时,应该承认知识存在固有的系统性和相对稳定的逻辑性。教学对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对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主体的确认,并不排斥知识的确定性逻辑,不会消弭教学的独特属性。教学与生活世界结合,可以为课程建设拓宽视域,为师生共同发展提供条件,为教学活动注入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2.
调查显示,目前,一线教师普遍感受不到教师人生的幸福。影响教师人生幸福的因素包括:社会的过当问责,学校的绩效性考核,学生的自主性异化,以及教师的功利化追逐。要想追寻教师人生的幸福,我们必须向外用功,向内探求,并在内修外和的过程中,将优秀的师德、敦厚的师道、踏实的师风呈现出来,最终达成对教师人生幸福的诗意追寻。  相似文献   

13.
教学回归生活的文化哲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化本体思维方式的转向中,教学回归生活既有教学立足当下的理想性寻求,也有教学指向社会的批判性诉求,还有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性提升。教学回归生活所孕育的教学的理想性、批判性和个体性统一的文化特性,呼唤、蕴涵了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生命存在及其展开的文化本体存在。这种文化本体存在通过课堂知识教学作为内容、形式、价值的连续统一体得到了建构,学生的生命意义得以体现,精神世界得以丰富。  相似文献   

14.
调查显示,目前,一线教师普遍感受不到教师人生的幸福。影响教师人生幸福的因素包括:社会的过当问责,学校的绩效性考核,学生的自主性异化,以及教师的功利化追逐。要想追寻教师人生的幸福,我们必须向外用功,向内探求,并在内修外和的过程中,将优秀的师德、敦厚的师道、踏实的师风呈现出来,最终达成对教师人生幸福的诗意追寻。  相似文献   

15.
论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学目的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走向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目的:一是基础性目的,即教学活动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二是发展性目的,即教学活动应积极建构学生完满的可能生活,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建构完满的可能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其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科学世界观的影响下,传统课堂教学面临诸多困境,具体表现为:首先,传统的课堂教学遗忘了人的生命价值,重理性认知、轻生活体验,重知识获取、轻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重理智训练、轻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其次,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追求客观知识、培养理性能力作为主要任务,远离了人的生活体验;再次,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教学主体之间的交往与对话,在人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上表现为知识对人的专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上表现为人对人的压制,在教学主体之间的关系上表现为孤岛上的鲁滨逊。  相似文献   

17.
学生的深度学习是以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运用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的一种学习。但知识论证不充足、知识点状分布、绝对真理知识观等表层知识教学已偏离了学习的本质及价值,产生了知识教学阻滞深度学习的困局。教学推理是教师根据已知教学条件及个体情境认知,确定问题并生成教学策略的连续性思维活动。它克服了以往僵化的教学方式,为促进深度学习提供可能逻辑。其中,学科知识逻辑能促进学习触及知识的意义世界,学生经验逻辑能促进学习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实践自为逻辑能促进学习关联自我的生活世界。最后,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推理策略应着力于以"批判与交融"为取向的教学理解,形成以"联结与转化"为纽带的教学逻辑,开展以"假设与证据"为核心的课堂论证教学,创设以"推断与评估"为特质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8.
思政教师在高校德育和渗透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作用较为重要。着眼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新时期的人才要求,需要明确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教学目标,构建师生携手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追求优化知识延展能力的教学效果,由此切实改进思政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19.
教育劳动工具包括"人"和"物"两类。"人"以"教师"为典型,"物"以"教材"为代表。这两类‘工具’都应有利于确保和提升师生的精神自由,体现教育作为德性生活的意蕴。"教材"的德性主要表现为正确的、科学的且具有生长潜力的课程知识,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和促进学习者意义建构的价值性特征三方面,"教师"的德性主要表现为适切的知识架构、积极的道德人格和自觉的审美追求三方面。通过发掘教育劳动工具的德性,有利于推进教育劳动成为道德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文学理论"教学陷入难堪的境地,要改变这种困局需要从根本上革新教学理念,使文学理论教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人的培养这个关键点上来。"文学理论"作为人文学科,它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全面地塑造人。既然是塑造人,就必须追求一种理想,具体表现在社会理想、人生理想和艺术理想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