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幽默是一种言语的艺术,它的产生一方面离不开语言本身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言语是否幽默也往往由语境来决定。而语用学的任务就是研究把特定的话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所产生的交际功能。本文试用语用学中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来分析英语幽默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幽默是一种言语的艺术,它的产生一方面离不开语言本身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言语是否幽默也往往由语境来决定。而语用学的任务就是研究把特定的话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所产生的交际功能。本文试用语用学中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来分析英语幽默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董莉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9,23(11):86-87,104
幽默是一种言语艺术,它的产生一方面离不开语言本身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语言在语境中的使用情况。而语用学的任务就是研究把特定的话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所产生的交际功能。从语用学角度看,幽默的产生有其一定的规律,语用原则与英语幽默的产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对此有所了解有助于深刻理解英语幽默这一语言现象,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肖颖 《华章》2007,(10):165-165
幽默的产生高不开语言本身的内在规律,同时也依赖于语言在语境中的使用情况.语用学的任务就是研究把特定的话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所产生的交际功能.本文试用格莱西的合作原则的基本理论来分析英语幽默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言语幽默是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使自然语言的潜在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言语幽默的生成具有较强的语境依赖性,而语境是语用学的关键概念之一,语用学的相关理论能够对言语幽默的生成提供理据。研究拟在语用学的框架下探究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讨论指示语、预设、合作原则和言语行为理论等语用学的相关理论与言语幽默之间的关系。对言语幽默的理解和欣赏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敏感性、培养其语用推理能力,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同时,言语幽默的恰当使用可以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调解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和谐。  相似文献   

6.
幽默是一种言语的艺术,也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它的产生一方面离不开语言本身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在语境中的使用情况.因而,幽默言语的研究也是个语用问题.该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幽默言语进行实例分析,探讨了语用原则与言语幽默产生的一些内在关系,进而促进人们对幽默的理解和欣赏.  相似文献   

7.
英语幽默的产生不仅由于语言因素,而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特定的语境.从语篇分析和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英语幽默产生的机制,即语言因素(修辞和语言歧义)在上下文中产生的幽默效果,和情景语境及文化语境对幽默的产生所起的决定作用.由分析得知英语幽默的欣赏需要很好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其中修辞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此外,还要掌握西方社会的背景知识,尤其是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8.
英、汉幽默语用机制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青 《巢湖学院学报》2005,7(6):138-142,145
本文运用语用学理论,对英、汉幽默中的语言因素进行了分析,解释了幽默产生的语用机制,指出了无论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言语幽默的产生都具有相似的语用机制,即违反了人们须遵守的会话原则,或者利用语境的影响,来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从而产生幽默效应.因此幽默的产生和理解离不开语言交际的内在规律, 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幽默这个词源于英文"humor"是开朗、自信和智慧的表现。它的出现不仅源于语言本身的魅力,还与语境密切相关。语用学研究的就是在具体语境中使用的语言。美国情景喜剧《查莉成长日记》凭借着其独特的剧情和幽默的语言,受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喜爱。本文从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的角度出发,对《查莉成长日记》中大量的言语幽默实例进行分析以求进一步探究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
苏蕊 《考试周刊》2009,(30):29-30
幽默言语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作为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与语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幽默的理解从根本上讲属于语用范畴.因为它关注的不是语言的形式而是语言在语境使用中隐藏于语言外表下的“弦外之音”。本文拟从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两个经典语用学视角出发,结合英语幽默实例。对幽默言语进行解读,明晰违背合作原则在幽默产生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阐述关联理论对英语幽默的较强解释力。  相似文献   

11.
奎因等人认为塔尔斯基的等值图式(T)表达了语言上的“真”谓词的一种“取消力”,即“去引号之方法”。这是对塔尔斯基等值图式(T)的一种曲解,它实际上成了塔尔斯基等值图式(T)和关于“真的”表达的等值式(M)的合成品。  相似文献   

12.
国际新闻报道是一种软实力的竞争,新闻记者通过有选择地组织报道内容和运用语言技巧.有意识地引导受众建构他者形象,占据道德审判的话语权。本文以《时代周刊》2013年1月至6月涉华报道为例,从隐喻视角探讨美国新闻媒体建构中国形象的语言运用技巧。认为媒体通过运用隐喻修辞运用“映射”模式建构了中国政府和官员及草根的形象.体现了美国新闻从业人员的“反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QQ体"、"淘宝体"、"非诚体"等各种所谓的流行体不断出现,在人们日常交际中广为传播,影响我们的语言和社会生活。模因论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出发,为我们分析这一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体"作为语言形式在人际不断被模仿复制传播,是一种活跃的语言模因。在"××体"形成、变异并传播的生命周期中,其传播类型发生变化,且社会实践始终与其密不可分,为其提供诱因,动力以及语义理解时的语境,反之"××体"作为一种强势的语言模因,反映了其宿主的需求和情感,也影响人们的话语模式,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凤霞 《成都师专学报》2008,27(1):101-103,112
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系统转换的交流活动,而且是两种语言背后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特殊表现形式。本文以许渊冲先生所译南朝诗人谢胱的名诗《游东田》为例,通过“以创补失”和“三美”论,解读许渊冲诗歌翻译中文化因素在译诗中的再现,从而论证诗歌翻译不是复制原诗,采用“拆散、重组”文化基因的移植方法可以实现以诗译诗,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具有丰富的“AX了”式状态形容词是桂阳六合土话鲜明特色之一,如“红绯了、酸共了、欒东了、倯隆了”。详尽搜集考察了六合土话“AX了”式状态形容词,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A”多为形容词性语素。“X”为后缀,大多数语源不清楚了,只起记音作用。“了”也是后缀,跟六合土话表动作完成或变化已经实现动态助词的读音相同。并通过调查和已有文献了解到“AX了”式状态形容词在湘南土话、西南官话、湘语中均有分布,但数量不一。结论:在同一方言中不同的“AX了”有些是词,有些是短语。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用乙语言来表达,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这就是翻译。翻译研究关注的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对原文意义的重构。而对于译者来说,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得源语和目标语在表达意义、思想方向、情感功能、写作风格等各方面尽可能一致。为解决这一问题,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博士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这一翻译理论着重强调源语与目标语的吻合度和相似性,对翻译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运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可以来评析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汉译本《话语与译者》第五章的失误之处,从而得出结论: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可以用于指导理论专著翻译实践,并且可以用于检验译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17.
话语标记语and是话语交际中构建语篇时常用的手段和工具。用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对话语标记语and作了释阐,认为:话语交际中,话语标记语and对话语生成和交际进程起调控作用;说话人对话语标记语and的选择和使用是对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进行动态顺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数学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是数学教师的基本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以数学方式表达和交流"、"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掌握和运用。中小学数学教师由于数学语言使用不当而表达不清甚至导致教学失误是常见的,这就需要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任务的高师院校重视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作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唐 《沧州师专学报》2012,(4):63-65,103
“hold住”是2011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它在汉语中广泛传播,尤其是在网络和报纸中。而且在汉语中出现了三个不同读音形式共用一个书面形式的特殊现象。“hold住”是一种语码混用现象,与汉语的规范化相违背,它在汉语中的发展还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20.
张毅 《学科教育》2013,(6):118-125
“语文”一词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被确定为我国母语课程新名称前已有六十多年的应用史。“语文”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产物,在当时被赋予了语言救国的使命。这一词语在20世纪上半叶已普遍使用,且已成为当时我国母语教学界话语的关键词,其本义是“语言(口语)文字(书面语)”。新中国成立之初“语文”被命名为我国母语课程名称有着当时政治、文化和课程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有其历史必然性,然而,这一名称也存在着两大内在缺陷:名实不符以及名称中民族或国别标识缺失,几十年来已给我国母语课程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当前,由于我国母语教育界对于“语文”一词使用史的集体性遗忘,造成了长期以来我们对这种内在缺陷的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