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个多元文化模式的统一体,美国政治文化的特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文化差异,其实是各文化模式按照不同比例排列组合的产物.纯粹单一的文化模式难以独自生存,它会适时选择与其他文化模式结盟、解盟甚至再结盟.在维尔达夫斯基看来,美国的“个人主义—平等主义”政治文化同盟(亦被他称之为“美国式个人主义”),因激进平等主义的兴起而转向“个人主义—等级制”同盟,便是遵循上述政治文化变化的逻辑.  相似文献   

2.
冷战时期土耳其与美国在对抗苏联这一共同目标下结成紧密而牢固的战略同盟关系。本文从探讨通常情况下弱国与强国结盟的原因出发,分析了土耳其选择与美国结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冷战时期土耳其与美国在对抗苏联这一共同目标下结成紧密而牢固的战略同盟关系,本文从探讨通常情况下弱国与强国结盟的原因出发,分析了土耳其选择与美国结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地缘政治理论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及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依据该理论,冷战时期,美土建立了战略同盟关系,成为美国对抗苏联的重要前哨;冷战结束后,土耳其成为美国欧亚战略中的重要支轴国家,同盟关系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5.
高鸣放  余志强 《华章》2007,5(10):43-44
1956年以后,中国与苏联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友好国家,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中逐步走向分歧扩大,最终同盟瓦解,关系破裂.本文对此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6.
美日结盟文本的初拟、谈判、修改和定稿,既是美国军方、国务院和麦克阿瑟通力合作的过程,更是美日两国政府就结盟文本规制驻日美军功能和职责相互博弈的过程。美国军方积极采用国务院的意见,使结盟文本中包含了较多外交技巧和政治考虑的辞令,在满足了日本政府的外交尊严及结盟真实诉求的同时,淡化了深藏于美日同盟背后的美军长期驻日的真实目的。无论是美国国务院出于怎样的政治考虑,还是军方对国务院在结盟本文议定中做出何种让步,其真实目的都是在通过美军长期驻日来维护美国在东亚西太平洋战略利益。美日同盟只不过是掩饰媾和后美对日长期驻军的遮羞布和合法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制定并执行了“一边倒”与苏联结盟的外交战略。同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结盟看来是顺乎自然的事情,然而由于历史、国家利益及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原因使中苏结盟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结合国内学术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成果,对影响苏联做出与中国结盟的权衡与选择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使人们能够从苏联的视角找到一个中苏结盟曲折复杂的合理解释.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地缘政治理论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及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依据该理论,冷战时期,美土建立了战略同盟关系,成为美国对抗苏联的重要前哨;冷战结束后,土耳其成为美国欧亚战略中的重要支轴国家,同盟关系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9.
二战前夕,英法苏三国为了制止希特勒的进一步侵略扩张,进行了集体安全体制的结盟谈判.在谈判末期,苏联提出了西进过境权问题,而英法未能在此问题上与苏联达成一致致使谈判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也成为二战史中令人困扰的过境权问题.其实,战争前夕,苏联的结盟理念已与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苏联结盟理念的变化与这次谈判的最终结果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建国初期,新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一边倒”方针以及“联苏抗关”的国防战略。“一边倒”是面向以苏联为核心的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方针,其着眼点是意识形态的一致性,目的在于明确新中国外交的重点方向。在中苏两国领导人的共同推动下,双方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条约带有明显的军事结盟性质,着眼点在于国家的安全利益.目的在...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结成同盟关系。苏联出于其国内国际政治需要,对中国提供低息贷款、援建重点工程、开办合资公司及开展双边贸易等大规模的经济援助。这些经济援助客观上帮助中国逐步建立了民族工业体系,也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布局也日趋合理。由于苏联的经济援助主要是出于政治因素考虑,两国政治关系出现裂痕势必影响经济关系,中苏同盟的基础实际上相当脆弱。  相似文献   

12.
苏联建国后,为了消除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二元张力,模铸并巩固统一国家共同体,苏联展开了刚猛无俦的族际政治整合。各个民族共同体在苏联国家权力的强力搓和之下,凝聚成为了一个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然而,苏联在模铸国家共同体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特定历史条件的变化,苏联国家共同体原有的种种痼疾不断凸显与放大,最终使得苏联跌入分崩离析的泥淖。  相似文献   

13.
1879年德奥同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普法战争造成欧洲均势失衡,各大国力图通过结盟来恢复欧陆均势,直接原因是近东危机造成的俄奥关系破裂和俄德关系恶化。1879年德奥同盟是俾斯麦结盟体系的第一步,也是迈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4.
1879年10月建立的德奥同盟是在德俄关系恶化的情况下两国签订的双边条约.德奥同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普法战争造成的欧洲均势失衡,各欧洲大国希望通过结盟来维持均势;直接原因是近东危机造成德奥关系破裂和德饿关系恶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苏联的解体,战后四十多年来对当代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和支配作用的雅尔塔体制也随之宣告崩溃,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化向多极化转变,但雅尔塔体制曾对国际政治格局起过举足轻重的影响.1945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195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相条约》的签订正是雅尔塔体制在远东政策的产物,也是美苏在远东地区政治上相互斗争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当苏联军民正在斯大林格勒同法西斯德国军队进行着殊死搏斗的时候,英、美两国也正为一件事伤透了脑筋。当时,苏、美、英、中等世界主要国家都已投入到了反抗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也  相似文献   

17.
张男星 《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1):15-18,79
现实的课程政策主体及其所认同的政治思想构成一种当权政治力量,体现着课程政策主体的课程意志并支配着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从而形成课程的政治权力;这种课程权力在一个国家经历社会重大变革的时候,更加凸现出对课程的发展意义.本文以俄罗斯为对象演绎课程的政治权力,以揭示出当权政治力量对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联邦开始了全面的社会转型。俄联邦政治体制的变迁中,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在国家权力体制的构建中猛烈的交锋撞击,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政治悲喜剧。权力体系重构的动态过程中,新旧体制的互不相容导致了难以避免的冲突,俄主要的权力机关围绕着权力架构的核心支配地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代表各种利益的政治力量又加剧了政治冲突的对抗性。  相似文献   

19.
政治监督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它的力量基础.政治监督的力量来源于民主力量,民主力量对政治监督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对权力的科学划分和配置.公众要划分国家政治权力,就必须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而要控制国家政治权力,民主的力量就必须强大于国家政治权力.为了保证这种强制和约束的有效实现,公众首先必须要控制和决定国家权力的运行.这种由公众决定并制约权力运行的政治就是民主政治.当公众实现了对统一的权力进行彻底的划分,对政治力量进行均衡的分配后,各权力相互制衡的政治关系才能形成.制衡政治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权力滥用.制衡政治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必须通过民主政治来确立.  相似文献   

20.
政权更替、政权类型以及与政权紧密相关的军事利益集团对结盟政策产生影响。政权更迭后执政者优先考虑的是政权的生存、安全及合法性,而同盟是迅速满足这些需求的手段之一,两者存在互动。同盟承诺的成本影响同盟承诺的可信性,不同政权类型提供了对同盟承诺可信性的不同预期。军事利益集团通过提供较为清晰的本国、盟友及对手的军力实际情况与军力配置比较,通过军事利益集团内部与外部博弈、权衡,在结盟政策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