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3 毫秒
1.
张港 《现代语文》2002,(10):24-2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日希)。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诗经·秦风·蒹葭》  相似文献   

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埃、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相似文献   

3.
蒹葭     
《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①,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注:①"萋萋",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上)作"凄凄"。  相似文献   

4.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蒌Т又?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相似文献   

5.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相似文献   

6.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相似文献   

7.
随时读到《蒹葭》,都有清风拂面之感。每一次和学生一起读这首诗,都更加深对《诗经》的了解,尽管胡适说过《诗经》里有一半的诗歌是不可以懂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相似文献   

8.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布水中沚。 反复吟诵这首《任秦风·蒹葭》,我们不禁感叹它不愧为《诗经》中脍炙人口的杰作。然而对其立意历来却纵说纷纭。《毛诗序》以为“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宋代  相似文献   

9.
《蒹葭》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写景状物,后六句写人抒情。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三章大意相近,只略略变换了几个字,但是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是为了换韵和反复咏叹,还表明了时空的转换和情感的变化,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交融,步步深化。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  相似文献   

10.
<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耳畔时时回响着《蒹葭》之韵,其言语、意境、情感之美总引起我对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语文高效课堂中美丽的"伊人"到底在何方?我们如何才能正确把握方向去追寻她?打造高效课堂,对教材准确而有效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断章》是卞之琳先生1935年创作的一首小诗。取名为“断章”,是因为该诗为诗人从许多诗歌中断取佳句而成。这首诗精致而典雅,简约而丰赡,亲切而含蓄,显示出了一种别具风韵的美。一、朦胧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泗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相似文献   

12.
<正>本次杏坛杯的主题叫作"人在课中央",这是一个颇具诗意描述的命题。这个命题让我联想《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的最后两句话还是蛮有嚼头的:你顺着水流找下去,追随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道阻且长";倘若你逆着水流找过去,她就在水中央。这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当教育大潮里面出现各种各样概念、理念、标语、口号的时候,你如果跟着这样的潮流走的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的《蒹葭》是一首歌唱爱情的佳作。它的意象朦胧、含蕴不尽的艺术美使其在众多爱情诗篇中独树一帜,历来为人称道。 这首诗的美首先体现在主人公的不懈追求中。幸福不会从天降,爱情更是如此。“有美一人兮天一方,欲往从之兮路渺茫。”(邢居实《秋风三叠》)《蒹葭》中的主人公对于“伊人”的追求,千回百转,风霜雪月,苦胆焦思,上下求索。有情人就是有志者,“溯游从之”、“(?)洄从之”,无论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乘风破浪,一往无前。众里寻“伊”千百度,美好的爱情就在“千百度”的寻寻觅觅之中。“伊人”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氵矣)”以及“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一字之别,有移步换形之效,既体现出追求空间的移动,又说明“伊人”的飘忽不定难  相似文献   

1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洄从之,道阻且长, 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中的《秦风·蒹葭》一诗写得委婉回旋,怀人之情在情景交融的词句之间被反复吟唱。   这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但无意间问起《蒹葭》中“伊人”所指何人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美丽的女子。”原因是琼瑶的《在水一方》主题曲中便有“绿草青青,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琼瑶的这首风靡一时的歌确实依自《蒹葭》,歌词中的“佳人”当然指的是美丽的女子,但由于模拟的成分太多,导致一般人都将《蒹葭》中的“伊人”…  相似文献   

15.
文学欣赏常常是有差异性的,欣赏者的理解也许正与作者的写作本意相同,也可能超过或有别于作者的原意,正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果根据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来讲,这就叫“形象大于思想”。接受美学认为,一件文学作品的诞生,不仅要经过作家的创造,还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读者通过阅读对它具体化,以读者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来填充作品的空白处。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诗经·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  相似文献   

16.
智慧恒久远     
吴奇 《师道》2013,(3):41-42
昆仑山下,玉龙喀什河畔,送爽的金风吹开了我的书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我像一条鲑鱼,沿历史长河逆流而上,回到孕育教育生命的故乡,寻找心中的"伊人"——《礼记·学记》,以完成精神之受孕。她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元典,犹如大江大河之源,流淌万年不止息,滋润千年不枯竭。教之大伦新学期到来,开学典礼不可或缺。然当代学校的开学典礼简单,大多流于形式。古代学校的开学典礼真可谓典雅庄重:"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小)雅肄三,官其始也。"古人开学,政府官员要参  相似文献   

17.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凄凄,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沚。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巧  相似文献   

18.
因材施教     
2500年前的曲阜。这里曾是当时东方文化的中心。 这一天,天高云淡,红日稍偏,孔子在杏坛的亭子里弹琴,公西华陪侍伴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洄从之,道阻且长; ■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一曲弹罢,孔子抬起头来,这才发现子路仗剑站立亭边,还沉浸在乐曲的余韵里呢。 “仲由,有什么事吗?”孔子问道。 “老师!”子路这才双手抱拳作揖道,“我来请问一个问题:听到有好事,就行动吗?” 孔子马上严肃地回答他说:“有父亲、兄长在,怎么可以听到就行动呢?” 子路又拱一拱手说:“我知道了。” 子路退…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爱情诗中,尤其是男性诗人的作品,有着这样一种审美意向,即长于表现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可谓“难圆的梦”之美。这一“难圆之梦”,不啻是中国古代爱情诗艺术角美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汉乐府》、唐宋诗词到元、明、清民歌,都有这种好梦难圆的浅酌低唱。“菜苗苍苍、白露为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湖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诗经·莱茵》)“杀菌”的迷蒙,“伊人”的模糊挂力,道阻的遗憾,营构了一种特殊的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  相似文献   

20.
图园口圃困圃11|!|l|。 一、填空题 1.在《诗经·秦风》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兼蔑》:“兼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 伊人,在水一方.溯徊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 句写尽了人间缠绵徘侧的思念.从物理学角度来看,“露”是一种 _现象,而“霜”是一种_现象. 2.夏天我们吃冰棍儿时,撕开冰棍儿包装纸,会发现冰棍儿 冒“白气”,如图1所示.这是由于冰棍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发生_现象而形成的.根据你的观察,冰棍儿冒出的“白气”是 向的(填“上”或“下”). 雾鹭 图1 3.“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说明在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