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行业高水平大学学科发展的实质是在制度引导下实现行业发展趋势、知识生产规律与院校组织目标的统一,核心是推动组织成员行动逻辑的构建。从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透视,行业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呈现“国家一元管理”向“社会多元治理”、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因、以政府主导与高校主体相结合的变迁特征。行业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面临政策规制引发的制度性同构、学术标准内化产生的规范性趋同和学科认知矛盾形成的模仿性趋同等现实挑战。积极建构以学科生态重构为立足点、以学科特色发展为基本主张、以学科文化认同为价值旨归的制度环境,是学科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代表作评价制度是我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有助于破“五唯”,立“四新”。研究基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厘清代表作评价制度的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性要素,发现代表作评价制度在构建和实施过程中存在强制性规则缺失、规范性约束缺位及文化性认知束缚的困境。为此,完善法律法规、第三方监督和强化奖惩活动有益于塑造学术评价行动框架;强调社会约束性期待、强化高校内外部和学术共同体规范是代表作评价制度的内在要求;遵循改革规律、破除传统负向文化的影响、以学术思维为导向、推动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代表作评价制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制度环境是掣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从制度环境视角,分析校企"二元制"合作办学存在强制性制度孱弱、社会规范性制度缺失、文化认知性制度萎靡的困境,提出校企"二元制"合作办学的制度环境优化路径:1.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2.加强校企合作的社会规范性制度建设;3.强化产教融合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学督导制度作为监控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制度建设进程需要得到关注。社会学制度主义提出,制度由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要素构成,其中文化—认知要素所代表的“共同意义”的建构是推动制度建设的根本因素。从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对高校教学督导制度的分析发现,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督导制度建设存在制度设计欠缺、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低和制度化进程受阻三个困境,应通过增加制度供给、提高制度效用、提升制度认同三个路径全方位推动高校教学督导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校国际竞争力而提出的重要国家战略。文章以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和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为面板数据源,从“双一流”建设前后科研成效差别、科研产出量差别及产出质量差别等角度对我国不同学科类“双一流”高校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找出不同学科类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制度同构理论从强制性同构、模仿性同构和规范性同构这三方面为我国“双一流”高校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德育的低效与高校制度伦理建设有着紧密关系,一方面,德育理念、内容、方法等问题都与制度伦理的缺失相关,制度伦理的缺失间接导致德育的低效.另一方面,学生个体德行养成与高校制度安排而造就的高校文化环境直接相关,制度伦理的缺失成为德育低效的直接诱因.因此,提升德育效果需要高校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制度内容中应蕴涵道德理念、道德原则,渗透时代伦理精神,制度运行中切实贯彻制度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7.
制度伦理第一层含义指的是制度道德精神和道德理念,第二层含义指的是制度化、法律化的道德规范。制度伦理既具有制度的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可操作性等特征,又具有道德的内在自觉性、示范性、批判性、超越性等特点。制度伦理是师德建设新的路径依赖。制度伦理安排包括师德的制度设计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人格的养成离不开对人的“知、情、意、行”这四个因素的共同培育,高校师德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理念和实践中强化教师的师德认知、培养教师的师德情感、激发教师的师德意志、养成教师的师德行为,以培育教师的优秀人格。制度是培育教师优秀人格的重要保障,制度伦理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资源,依靠道德的制度能够培养有道德的师资。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引入制度伦理,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制度伦理在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规范的功能、协调的功能、整合的功能、评价的功能等正面的调节功用,这些功用也是实现高校师德建设出效果、上水平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因为制度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制度伦理环境的不够完善,制度伦理在高校师德建设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对于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提升大学治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下的大学制度文化,要树立传承与创新和文化认同的建设目标,以教学制度文化、科研制度文化和学生管理制度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文化为根基、以共同治理为手段和以持续创新为指引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了科技伦理治理的价值取向、责任主体、治理体系和制度保障。高职学报应该高度重视科技伦理治理工作,强化科技伦理意识,从当好“把关者”、做好“引导者”、成为“服务者”等方面着手,加强科技伦理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以应对办刊过程中面临的任意署名、剽窃、伪造、篡改、数据造假、一稿多投、拆分出版和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以及“关系稿”“人情稿”等有悖科技伦理的现象,并提升编辑人员的相关能力水平,补齐相关机制短板,积极主动地开展科技伦理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之治”是中国科技创新制度和治理机制的总依据,是塑造“科技向善”文化理念和保障机制的基本遵循。作为人类文明和社会治理的新形态,“中国之治”的制度逻辑与治理范式引领科技创新向善发展,透视出以制度体系建构科技治理路径、以治理之功通达科技强国的生成机制。从“中国之治”视角辨析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本质是建构科技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统一的制度之善,根本是建设中国特色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治理之善,意义是贡献全球科技治理中国方案的人类之善,回答科技创新“我是谁”的基本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生态制度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内涵。生态伦理制度建设,需要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推进生态道德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生态经济激励制度;明确政府环境责任制度;完善人口增长适宜增长制度;落实科技兴国战略、建设节约型社会等。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变迁的历程,分析了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路径特点,表现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显著特征。指出了当前的研究生全面收费制度存在的政府意图表述模糊、投资主体权利落实不到位、筹资体系建设不完备等问题,认为应从强化收费制的导向意义、建立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差别化高校定价原则、真正发挥奖助体系的激励和保障功能、提升高校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能力等方面入手,优化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的转型促进了制度伦理的发展,制度的伦理性诉求与伦理的制度化建设相互作用,推动了制度的完善和道德的重建。制度伦理建设既适应并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成为当前道德建设的关键和突破口。制度伦理建设本身需要通过多途径的努力得以实现,同时,制度伦理建设侧重外在规范性要求,必须与个体道德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教育制度:概念的厘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虽然要对教育制度下一个准确的、为各方所认可的定义十分困难 ,但我们认为 ,一个完整准确的教育制度定义 ,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方面 :即 ,教育制度是教育活动的规则 ;教育制度是“社会的”制度 ;教育制度具有程度不同的权威性或强制性。在此基础上 ,我们可以将“教育制度”概念大致地界定为 :教育制度是用以调整个体行动者之间以及特定教育组织内部行动者之间关系的强制性或权威性的行为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6.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之间存在目的一致、内容包含、理念共享和意义互涉的关系。在实践层面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存在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运行过程不完善和效能发挥不明显的困境。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在整体层面上,要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领导,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现代化标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在要素层面上,应从观念、主体、内容和环境等要素着手,实现优化重组;在过程层面上,应优化制度运行的领导、管理、协商、监督和评价等机制,有效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相似文献   

17.
关于高校伦理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院校伦理建设是全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伦理建设”的提法包含了“道德建设”的内容,但似乎又有更加深广的文化意蕴。如果说道德建设只关注个体品德教养及行为规范的遵从,那么伦理建设就要进一步关注个体道德赖以生存的体制、政策和文化等背景。由于高校内部结构复杂,就像个小社会,社会上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高校中几乎都存在。比如,党政管理伦理、职业伦理、企业伦理、科技伦理、教育伦理、经济伦理、环境伦理、家庭伦理等,这些应用伦理学问题在高校中都存在。这就使得高…  相似文献   

18.
切实把高校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责任和神圣使命。加快推进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高校治理体系创新和治理效能提升,要抓住党的领导是高校发展的最大政治优势这一治理之本,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保证高校治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坚持人民立场系统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协同发力,形成高校依法办学、从严治校的治理新格局;坚持以学术精神文化引领高校治理,以高校治理的文化品位不断提升高校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19.
学科治理是基于知识生产、组织行为、社会需求三重逻辑的必然选择,从学科建设走向治理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制度保障。现实审视,学科治理主体“貌合神离”、学科治理权力“僭越缺位”、学科治理制度“内外失衡”、学科治理文化“藩篱阻隔”等,制约了大学学科发展及其治理成效。实践中,亟须推进多元主体及其权力的协同共治、加强学科治理制度内外联动、强化学科治理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学是章程建设的组织场域,章程建设则是一种跨场域层次的制度建构。一方面,章程的制定是国家教育制度在高校场域的扩散过程,国家教育制度为章程制定提供环境基础与概念框架,大学章程是国家教育制度扩散的具象表征。另一方面,章程的修订是国家教育制度在高校场域的创新过程,表现为治理主体法定化、治理内容科学化和治理程序规范化等制度创新;既反映了场域内行政群体和专业群体的民意表达,又表现了场域外章程新修订的群体效应。随着章程建设实践的深入,逐渐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制度过程,呈现出从规制属性突出到兼具规制与文化-认知属性的特征,这离不开举办者、高校组织与场域内每个行动者的共同努力及协商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