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孔子的人生高度,盖源于他的思想高度.他研究的对象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孔子关心的是现世,是百姓,是人的发展.孔子的人生追求是"修己以安百姓"."仁者,爱人."只有德才兼备,方能堪当此任.所以要"修己",就是培养"仁"的品格,认识自己的有限性和可能性,尽可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到最大,"安人"以至于"安百姓"."修己"是手段,"安人""安百姓"才是目的.不"修己"则无以"安人",更无以"安百姓",所以,孔子教导弟子勤奋好学,特别反对虚度光阴的人.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人生理想,有效地扩展了他的生命宽度和厚度.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也被广为流传。《论语》收录了孔子以及弟子的主要言行,孔子的道德观念、教育原则以及政治主张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主要在孔子的学习观和学问观当中探索其对人生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志愿者”虽是舶来词,但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精神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讲的“仁者爱人”、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刘备告诫儿子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都是倡导人们践行推己及人、乐善好施、济寒赈贫、助人为乐的美德,与今天的志愿服务精神有着异曲同工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4.
1929年至1933年,徐士复先生就读于金陵大学,师从黄季刚先生.1936年以后,他到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深造并任教,直接问道于章太炎先生.他既是黄氏的弟子,又是章氏的弟子,是章黄学派的主要传人之一.由于黄氏是章氏的弟子,徐氏尊称章氏为太先生.  相似文献   

5.
<正>周日正吃晚饭,爱人的手机响起来。从谈话中得知,电话那端是一位学生家长,大概是学生犯下什么错误后,被家长带回家反省去了,现在家长请求让孩子周一返校。爱人可能还心有余悸,不知孩子在家"改造"得如何,担心孩子以后还可能给他这个班主任惹更大的麻烦,一再强调家长一定要亲自送来并一起把事情说清,然后唉声叹气地挂断了电话。一通电话让爱人陷入一愁莫展,再也没有心情吃饭了,我想知道个究竟,为他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他  相似文献   

6.
略论子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贡是孔门"十哲"之一.在孔子弟子中,他最有经济头脑,通过经商致富;但他从不见利忘义,经商讲究诚信.他是折冲樽俎的政治家.<史记>称赞他:"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还是敏而好学的读书人,一生勤奋读书,从不懈怠.在孔子弟子中,他是影响较大的一个.  相似文献   

7.
无价的珍宝     
在天堂富丽堂皇的宫殿上. 鲁定公叩拜了上帝,发出疑问:"上帝呀,有个问题,我始终弄不明白,特向您请教.被历代世人尊称为圣人的孔丘,原来只不过是我的一个臣民,只有我任用他当过几个月的司寇;而后他周游列国,到处宣扬礼仪仁爱,可各国国君和贵族对他和他的主张并不感兴趣;结果他四处碰壁,穷困潦倒,穷途末路,带着他的落魄弟子,如丧家之犬,受尽了世人的嘲笑.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他肯定和适应春秋时期“重人”、“重民”的历史潮流,在吸收、提炼原始社会遗传下来的氏族民主精神和良风美俗,总结夏、商、周三代盛世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的人道主义伦理学说。一、孔子第一次提出“爱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理想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见《论语·颜渊》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孔子还讲过“节用而爱人”“泛爱众”(《学而》)等等。“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原则,而“爱人”则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集中概括。孔子提出“爱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的时候,孔子说:“爱人”①,又说“泛爱众而亲仁”②。《十三经注疏〈论语·微子〉》讲:“仁者爱人,爱人谓之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探讨“仁”的历史渊源,对研究孔子“仁”的思想的形成和以“仁”为  相似文献   

10.
从前有个小木偶,一个既富有又仁慈的小木偶。他有个习惯,如果遇到乞讨的人,不管口袋里有多少钱,总会拿出一半,救济他。因为乐善好施,后来,他只剩下5块钱了。那些得到他帮助的人,很多是非常刻薄  相似文献   

11.
一名年长博学的拉比曾询问他的弟子:"他们怎么分辨得出当黑夜过去的时候,就是黎明到来的时候呢?" "也许是,当你在远处看见一只动物,然后能分辨得出它是一只绵羊还是一只猎狗?"一名弟子自告奋勇地说道. "不是这样的."拉比回复弟子道. "是不是当你在远处看着一棵树,然后能分辨得出那是一棵无花果树还是一棵桃树?"另一名弟子说道.  相似文献   

12.
<正>一位著名的禅师即将不久人世,他的弟子们坐在他的周围,等待着师父告诉他们人生和宇宙的奥秘。禅师一直默默无语,闭着眼睛。突然他向弟子问道:"怎么才能除掉野草?"弟子们目瞪口呆,没想到禅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一个弟子说:"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禅师听完微微笑地点头。另一个弟子说:"可以一把火将草烧掉!"禅师依然微笑。第三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  相似文献   

13.
生命的清单     
李良旭 《课外阅读》2012,(13):16-17
埃尔.拉法兰是法国的一名大富翁。埃尔性格温和,乐善好施,被人誉为"大善人"。没想到,正当他人生处于鼎盛时期,却突然得了一种重病。他到好多医院看过,医生都无能为力。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他突然变得格外清醒和冷静,他让妻子坐在病床前,记下他埋藏在心里的一个个秘  相似文献   

14.
子张新论     
子张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为孔子著名弟子之一,又为"子张之儒"的开创者,对儒家学说的形成与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同时他又受到孔子及其弟子的激烈批评,后来的韩非子甚至称其为"贱儒".文章从子张的性格及其仁学主张出发,探讨这种矛盾现象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对于"学而实习之"一段,从古到今的大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些解释竟很少有重样的,至今没有一个能令人信服并且固定下来的译文.当一位学者站在自己的角度审视别人的译文之后总能发现其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这反映出对这段话的解释确实存在着问题. 笔者认为,本段话中心仍是讲道德修养.具体而言,首句讲孔子学而不厌,以教为乐;次句讲孔子诲人不倦、有教无类;最后一句讲孔子忠恕、爱人之道,其目的在于宣扬孔子的师德.《论语》是孔子生前与弟子以及弟子间的对话和言论汇编,是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孔子首先是一个老师,其次才是一位道德崇高的长者,因此将彰显师德的段落放在篇首是天经地义的,也是弟子们尊师重道的体现.综合以上各段的论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而时习之"段是孔子对提问者某个问题的回答,这个问题是孔子自身独有而非普遍存在的,提问者问的问题中心明确,孔子回答的中心也很清晰,是对孔子师德的赞颂.  相似文献   

16.
范长江思想最突出的特征是其人民性,他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范长江思想人民性的产生,有一个从"乐善好施者"到"三民主义者",再到"共产主义者"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老罗语录 老罗是新东方的老师,经常"出言不逊",作为他的弟子,在记笔记的同时,也记下了他的语录.  相似文献   

18.
成全与迁就     
秋天,一少年流浪到寺庙,每到用餐时,他就惆怅地盯着菩萨,像在祈盼什么,大师见他可怜,便催促弟子快些给他送去食物。渐渐地,少年和弟子们熟络起来,再到饿了时便直接找弟子要食物,弟子匆忙去找大师,可大师总想出各种理由推迟片刻后才让弟子备好食物,还吩咐慢些给他送去。如此这般次数多了,弟子疑惑不解地问大师:"为何您以前  相似文献   

19.
舌存齿亡     
正殷商时期,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叫商容。商容生命垂危的时候,他的弟子来到他的床前问候老师,他问老师还有什么要吩咐的。商容问弟子:"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说完张开嘴。弟子疑惑不解地说:"在啊!"商容又问:"那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全部掉光了。"  相似文献   

20.
韩愈的《师说》一文是他的教育学专论,对教师理论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充分肯定了教师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从儒家的道统出发,阐明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他"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则体现了他以学问为本、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追求。这些看法至今对我国当代教育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