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李德武是当代有影响力的实力派诗人之一,文章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阐释了李德武诗歌写作的地理状貌及其心路历程。无论是从故乡到异乡,还是生活在别处,“在路上”的游牧姿态是诗人的生命本色和求索的精神特征—这种“无根”状态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象征性症候。“井”是诗人频频吟唱的主题意象,揭示了诗人在寻找心灵故乡时徘徊与挣扎的深层心理;“会思考的芦苇”是诗人重要的审美观照物,对“芦苇”的反复吟咏表现了诗人的知性品格和玄思境界。除诗歌创作外,李德武的诗歌批评和哲学随笔也很出色,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理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诗人卞之琳为中国现代诗坛贡献出了一系列知性诗。在诗学观念上,卞之琳一直力求追逐“智慧之美”,追求知性与感性的密切交融。在诗学策略上,卞之琳采用的是戏剧化手法以及运用意象的方式。然而,诗人并不是想建构出宏大的深奥的哲学思想体系,更多地是想追求哲学诗化的乐趣。如果说一元/多元与刺猬/狐狸相对应的话,那么,卞之琳就是现代诗歌史上一只珍异的狐狸。  相似文献   

3.
冯至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杰出的诗人,20世纪20年代,他创作了大量的爱情诗。这些爱情诗歌以丰富的哲学内涵、独特的意象和深沉而平实的感情,彰显了诗人早期爱情诗歌“静敛”的艺术特色。这一特色区别于同时期其他诗人创作的爱情诗,给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血液,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游园不值》一诗,从表意来看,诗人似乎说他没有进入园里,没见到要访的人,后人也多是这样理解的,但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全对。一、“十扣柴扉”有“一”开此诗原题《游小园不值》,“小扣”一句原为“十扣柴扉九不开”。诗人若真是“不值”,为什么还要留这“一”开?所以,我认为诗人是在暗示:“门”还是开了。二、欲扬先抑巧设悬念这满园春色激发了诗人的创作冲动,然而园中景色众多,一两句诗岂能渲染尽致。于是,诗人跳出俗套,剪去“满园春色”的主体部分,只选“苍苔”、“小扣柴扉”和出墙的“红杏”做创作素材,这也是诗家常  相似文献   

5.
18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偌瓦利斯说:“哲学原本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求家园。”那么有着相似经历的两位诗人,是不是用诗歌阐述了一种叫做“爱国”的哲学?  相似文献   

6.
王伟玮 《文教资料》2007,(7):120-123
顾城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但其后期诗歌仿佛是专为自己而写的,在内容表达、创作风格、艺术形式等方面较前期都有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一种私语化的倾向,值得关注。在此,结合诗人复杂的生活经历和“无为无不为”的哲学观念,试论顾城后期诗歌作品所呈现的私语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关于康德哲学中对“知性”与“理性”进行区分的说法已多见于研究者中.从康德哲学的元语言系统出发,论述康德关于哲学(先验知识)与科学(经验知识)相统一的思想,揭示人们所忽视的康德哲学中关于“知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深层面的意图,对于理解德国古典哲学中充分发展了的意识论辩证法以及当今国外一些学者对康德哲学的“经验统一论”思想的看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对罗莲诗《梅》三首从感觉、情怀、想象、知性各个维度的重点解读,揭示了诗人探寻花之精蕴的执着笔致及其寻求某种“终级情怀”的神性写作意向。特别指出诗人向传统的咏梅诗题材注入了一种现代眼光与现代意识:梅具足了“寒”消浊排污的品性,“寒”成了梅的精魂和底蕴。  相似文献   

9.
《乐记》总结了先秦“物”、“情”关系在哲学及创作上的认识,体现了汉代哲学和创作关照下的“物”、“情”的关系特色,并率先在理论上阐释了“物感”说,对“物感”说的发展成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交往实践的基点定位探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人文哲学的交往理论及其基点定位 ,经历了从“我思”建构→“此在生成”→“语言”→理解交往行动的转向和发展 ,展现出它越来越贴近生活 ,诉诸于一种生活方式的“实践转向”。但交往理论的“实践”定位并不意味着人文哲学家在对人的理解方式上超越了传统哲学的知性思维逻辑方式。因而 ,其交往理论的建构及展望变成为“无根”的“乌托邦”梦想。马克思实践定位理论已经变革。一方面突破了知性逻辑的思维方式 ,另一方面又超越了古往今来哲学家们有关“实践”内涵的发展。马克思科学地阐释了主体间交往的可能性问题 ,并提出他的主体性根据  相似文献   

11.
诗歌的情感性最为突出,但是乾隆诗坛却出现了“抑情“与“尊情“两种区别明显的审美价值取向.“抑情“的主要代表是沈德潜和翁方纲,其主要局限是:在“抑情“观念影响下的诗人和诗作,无论是情感的真挚还是思想的深度,都流于平庸显浅;而且不自觉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庸俗士风甚至庸俗文学思想的支持;更为可惜的是,中国诗坛可能因此而埋没了众多名家.“尊情“的主要代表是袁枚和黄仲则,其主要价值是:在文化高压下依然敢于大张“情之旗帜“,秉持进步的人性论,倡导并实践了自然人性和真情的抒发;诗作明显具有了近代民主思想的端倪;真正张扬了诗歌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40年代以《诗创造》、《中国新诗》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或知识分子群体。他们不同于“七月”派诗人群体,有更多的“哈姆莱特气质”,这表现在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群体,启蒙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与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现代化、复杂化的个人审美趣味与通俗化、大众化的时代阅读需求等方面的种种复杂性和矛盾性。论文通过对他们的诗歌文本、诗歌理论与论辩文章的细致分析,揭示了这一知识分子群体复杂的思想特色、超越性的精神指向与矛盾彷惶的文化心态以及个体命运沉浮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唐律”是指唐代诗人贾岛、姚合等人的诗歌创作所形成的风尚。南宋后期四灵、江湖诗人致力于追踪这种诗风。刘克庄对“唐律”的特点和它的优缺点,都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对这一问题的阐论,构成了他的“唐律”观,是其诗学思想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4.
“南来诗人”,不是一个流派的概念,通常是指从中国内地到香港的作家。这其中有南来后北返的,有南来后成了当地永久居民的,还有的是从东南亚到内地再到香港的。有的早先在内地成名,有的去港后才成名。这些作家中有左翼与右翼之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别。这里不按“主义”也不按意识形态而以时间段先行论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家。  相似文献   

15.
"郊寒岛瘦"是非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郊与贾岛本非同辈诗人,自苏轼出自个人趣尚首创"郊寒岛瘦"说,始有是非高低之争.然考诸史实,唐人虽曾以"寒"、"瘦"喻郊、岛,却皆是言人,而非论诗.从韩愈等对孟郊的极口推重更可知,孟在当时的诗坛地位实高于贾,贾不能与孟并称.  相似文献   

16.
宋代金陵怀古诗词以自我命运和家国命途为关注点,与着重历史规律的前人诗作迥异,具体体现在主题的私人化、个体悲哀与家国忧思的交织、难以承受的恐惧和虚无等。这些因素使宋代金陵怀古诗词一再出现对金陵忧郁历史的回避,承载沉痛悲己意识和家国忧思的"金陵怀古"主题已趋向平淡。  相似文献   

17.
《玉台新咏》这部诗歌总集,作为宫体诗的代表作品,大多诗人将他们的笔墨放在了对女性的描写之上。而作为表现女性之美的服饰成为一种意象频繁出现在诗歌中,它不仅体现的是魏晋六朝诗人的一种审美观念。而且有些意象还深深地表达了诗人相思之意或者愁苦之情。本文着眼于服饰意象,力图从"罗类衣物"、"带"、"巾"等意象群来分析诗人的情感,解读六朝诗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黍离"最早出现于<诗经>之中,其后具有了某种指称意义,成为一种具有稳定内涵的主题,随着南宋王朝的建立,南宋词人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动,心中的爱国情感也随之波动.南宋前朝大多表现为慷慨悲壮,后期多表现为苍凉沉郁,并从个体关注社会.  相似文献   

19.
《云豁友议》作为主要记载中晚唐诗人诗歌唱和与逸闻轶事的笔记小说,受到研究唐诗者重视。其中保存了初唐诗人王梵志和其他一些中晚唐诗人的通俗诗歌,这些通俗诗中有相当多的佛教词汇和唐代口语俗语词汇,为研究唐代词汇乃至整个词汇发展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语料。《云黔友议》中的通俗诗还表明,汉语语法在唐代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产生了一些新的语法形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唐代诗人对商人和商业问题的态度也出现了转变。个别诗人在处理与商人相关问题时能不管身份而据实情;少数诗人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广告意识;有的诗歌具有物品交换功能;不少诗歌具有广告目的和作用;甚至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士商合流的现象。这些情况都说明士商关系正逐步由冲突转向融合,唐代诗人已有了自觉的商业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