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善于记写使者辞令 ,是《左传》语言上的一个重要特色 ,特别是一些小国使者应对、劝说大国的言辞 ,更是充满了机警和智慧。究其原因 ,在于春秋时期兼并战争频繁 ,攻伐争夺激烈 ,一些势力弱小的国家在大国的夹击之下往往生存维艰 ,朝不保夕 ,但他们决不是坐以待毙 ,束手就擒 ,而是积极开展外交斗争 ,派遣使者在外交场合凭借言辞来折服强国。这些使者伶牙俐齿 ,说理透辟 ,语惊四座 ,言妙天下 ,挽狂澜于既倒 ,解国家于倒悬 ,充分表现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感情和卓越的外交才能。《烛之武退秦师》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此事发生在公元前 630年。事…  相似文献   

2.
《左传》中有大量的辞令妙品,形成了这部古代历史散文巨著的一大艺术特色,《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一篇代表作。辞令之美属于语言之美,善于写优美的辞令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本文辞令十分讲究语言艺术,又有充分的理由和雄辩的逻辑力量,使本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烛之武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行人这一外交群体依循周礼,运用辞令开展外交活动。礼对行人辞令有着积极的影响,使行人辞令呈现出委婉含蓄、文缓旨远、语设虚境等典雅特征;同时,礼的约束也使行人辞令在称谓和礼节性套语以及引《诗》取义上呈现出某些模式化倾向。礼与行人辞令之美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尤其是外交辞令,十分委婉,富有情趣。前人将《左传》的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行人"即指外交特使。《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5.
《左传》工于记言,许多外交辞令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前人将《左传》的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行人”即指外交特使)。《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本文的中心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而使之退兵。说辞虽仅125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表达了五层意思。第一层:坦言“知亡”,示弱臣服,以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为说服提供契机。第二层:指出若“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反面推理,告之“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层:从正面来说若“舍郑”,郑国则愿作为秦国“行李之往来”的东道主,对秦“亦无所”,既进一步说…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细和悦耳”我国古代的判词则往往既是法律文本,又是精美的文学文本。本文拟以分析经典妙判——清于成龙(1617—1684)之《婚姻不遂之妙判》为切入点,总结古代判词语言文化之特色,探讨其现实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一些高校文学史教材中均能注意到《左传》中的行人辞令之美,这当然是正常的。但是,《左传》的作者本着实录的精神,也记下了一些起负面的作用,甚至是丑恶的行人辞令。而论者往往美丑不分,总是从美的角度去加以揄扬。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左传》中的行人辞令没有不美的,这显然不符合《左传》的实际情况。本文试从《齐桓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崤之战》、《吕相绝秦》诸文中,选析一些人所共知的行人辞令,加以辨析。意在提示读者,《左传》中的行人辞令,既有其美好的东西,也有其丑恶的地方,切不可美丑不分,甚至美丑颠倒。  相似文献   

8.
该文例举了《左传》的几个描写行人辞令的精彩片断,对其中的行人辞令进行了美的归因和剖析,试图归纳总结行人辞令美的范式是利、礼、德三者的和谐统一,并希望通过挖掘发扬这种艺术之美,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使这种价值能对当今的外交辞令和交际辞令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的文学语言观建立在杂文学观念的基础之上。刘勰认为文学语言起源于人的创造而具有社会性,“文”、“笔”之中的语言只要情志充实而可信、言辞巧妙而有文采就是文学语言;文学语言要求在内容传达上要有风骨、在运用形式上要有“三文”之美,是质和文、情和采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
西周春秋时期的经典对辞令的高度关注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现象,从《尚书》对“辞尚体要”的提倡,到《诗经》对 “巧言如簧”的批评、对“出言有章”的艳羡,到孔子对辞令“辞达”、“慎言”的具体要求的提出,《左传》对辞令“三不朽” 的价值判断,《老子》对辞令“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反动”,三礼辞令交际功能的强调以及《周易》“修辞立其诚”的 哲学之思,共同构成西周春秋时期关注辞令的脉络,体现出中国思想史上最有意义时代对辞令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左传》善于写行人辞令,其中的记言文字.有不少是出使它国的史臣专用之辞.这类文字,典而美,博而奥、婉约有致、简洁精练,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这些辞令作用非常:有的一言丧师.有的片言救国,《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典型的一例。  相似文献   

12.
西周、春秋时的“行人”乃是出使到别国的“使者”,担负着各种不同的外交任务。本文通过探讨春秋时“行人”的身份、职责及“行人”的言辞等等,了解到“行人”言辞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行人”的所作所为不仅对自己的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社会政治、军事的发展,而且对后世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需要用“美”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实现自我价值;让学生能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初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为创造美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是美育。那么,语文课怎么用“美”来感染学生呢? 一、指导朗读,领略美的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课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可看、可摸、可感觉的形象。《燕子》是文质兼美的散文佳  相似文献   

14.
《左传》辞令的语言雍容典雅、委婉含蓄、雄辩犀利、刚柔得宜,具有高超的应对技巧;战国策士辞令是《左传》辞令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其语言雄辩阔论、流畅明快、铺张扬厉、虚实并用,蕴藏着大量的攻守之术。二者虽在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但在论说艺术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找出二者的论说方法,比较其间的异同,这对于深入研究《左传》辞令与策士辞令的艺术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左传》辞令与策士辞令各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论说方法。由于二者之间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所以使用的方法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相同的,这些方法主要有诱之以利、示之以…  相似文献   

15.
所谓审美教学,是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情趣,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素有“美文”之称的散文,以其短小精悍、浮想联翩、情思缠绵、语言凝炼而被誉为“文学的轻骑兵”。因此,散文的审美教学,应紧紧抓住散文“美”的特点,运用巧引、美读,设置情境,唤起联想、想象等手段,引发学生领会蕴涵于其中的哲理美、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使学生在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感情上得到升华。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溢彩流光的现代文学散文,例如《春》、《背影》、《听潮》、《茶花赋》、《济南的冬天》、《小桔灯》等等,都是…  相似文献   

16.
小品语言形象幽默谐趣是通过变异形成的。“赵氏小品”充分运用变异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传递审美信息,使观众感受到喜剧小品的幽默之美。可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来分析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语言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17.
所谓外交辞令,就是适合于外交场合的语言。外交时有特定的时空、人物、情感、实力等情况,根据特殊情况,在外交上恰当地运用口辞技巧,或刚或柔,不卑不亢,能达到预期的外交效果。《殽之战》中,弦高、皇武子、孟明的言辞,就反映了那个时代在政  相似文献   

18.
春秋论谏辞令大多收在《左传》和《国语》这两部史书中,虽然它们依附于史书,但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论谏辞令多运用“总分”式结构,在修辞上主要运用对比、排比、比喻、引用等手法.论谏辞令作家运用以上修辞手法和对辞令结构的精心安排,使文章说理更完整,气势更畅达.  相似文献   

19.
《左传》作为一部编年史在文学上的成就向来为世人所称道。这主要归功于它的语言,尤其那些出使专对辞令。通过对《左传·成公》行人辞令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行人掌握并运用了丰富的交际语言技巧,不但能达到预期目的,甚至能起到“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效应。同时,行人辞令对后世的礼仪文化、文体及语言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别致的“三字”艺术结构形成了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很值得我们借鉴。全文从头至尾步步采用三层“排比”的结构展开,形成了回环往复的古典诗歌艺术之美。使读者在重章叠唱的诗化艺术结构中。充分感受到巧设辞令的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