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生产劳动过程中活劳动的支出,都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来实现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其结果都是将人的活劳动物化在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上。因此,这种劳动是人类为了生存并延续后代所必需的。这种劳动,也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劳动  相似文献   

2.
过去我们研究文艺产品(包括文学艺术创作与文学艺术研究),多只研究它的意识形态属性(或政治性)、文化属性(或学术性)、审美属性和信息属性,很少去揭示它的商品属性,这是很不全面的。 文艺生产也要耗费人类劳动,因而具有价值,产晶也要满足人们的需要因而具有使用价值,一般也要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才能供人消费因而具有交换价值。文艺产品也和物质产品一样,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统一。其使用价值一般是在流通过程中按照商品交换的方式、在满足了他人的社会需要之后实现的。所以,文艺产品在流通和交换过程中也具有商品属性与商品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商品、一种  相似文献   

3.
在关于生产劳动问题的争议中,学术界有人认为,马克思在生产劳动是否首先是物质生产的论述上是含糊不清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也有人认为,马克思明确说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演员、教员的劳动,也创造价值。我认为这些看法值得商榷。产生以上这些看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概念上把《资本论》中马克思阐述的客观的生产劳动,同资本家观念中的生产劳动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4.
一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物体”。他认为人的社会性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产生了审美能力,人们都按美的愿望去创造物质产品。“人类在按美的规律创造的过程中也创造了美,创造了美的结晶——艺术。”当人们在漫长的文艺实践过程中,摸索出文艺作品创造的规律时,也就逐步按照美的规律来自觉地创作了。人们很早就把文艺和美联系起  相似文献   

5.
一我们的幸福和安宁由什么来衡量呢?需求的满足与否。人的需求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类的理想追求是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同时满足。在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的精神需求满足与否决定人们的幸福感觉。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人们却倍感困惑,原因是什么?正是因为我们的精神需求没有得到相应的满足。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热情高涨,人们注意的焦点集中于不断增长的物质方面。于是,人们的精神追求则被忽视甚至淡忘。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之下,教育也难以抵挡物质、实用、功利的诱惑。学生接受教育几乎都…  相似文献   

6.
同物质生产劳动一样,精神劳动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已往商品交换关系所能达到的一切领域,人们"对脑力劳动的产物"的估价"总是比它的价值低得多"。把复杂劳动等同于简单劳动,用物质标准去衡量精神劳动产品的价值,就必然会导致知识贬值、脑体倒挂。精神劳动产品的价值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识与存在的统一、抽象与具体的统一,因而是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统一;它所反映的是客体事物的属性同人们的精神需要被满足的程度之间的关系。另外,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精神劳动相比,在劳动目的、劳动权利及其产品的社会属性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劳动均显示出不同的本质特征。因此,在衡量其价值时,不能简单地套用政治经济学的定量标准,而必须把精神劳动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和政治经济学双重视角内加以考察,确立哲学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7.
消费性资产是指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能够给人们带来使用效益的资产,因此为满足人类的饮食、取暖和居住三种基本需求,食物、服装和房屋作为消费性资产的主要形式在人类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人类需求的发展,消费性资产逐渐摆脱了以农业为主的狭隘来源和有形物质资源的限制,效用来源逐步向工业和自然资源途径过渡,形式也扩展到无形的劳动及非劳动产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物化的概念应该严格限制在物质生产领域,遗憾的是不少学术论著却把物化概念扩展到艺术生产领域,把以物质形态呈现出来的艺术构思也称之为物化,这就必然引起学理上的混乱。实际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有着严格区别.物质生产的原料是自然物质,艺术生产的原料则是精神材料;物质生产是人以自身的自然力以动的形式作用于自然物质的物化过程,艺术生产则借助于媒介对精神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和升华;物质生产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生产的产品则是赋予艺术构思以物质形态的物态化过程以满足入的审美需要。因此,将物化与物态化区别开来具有学术意义,有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文艺非商品论与文艺生产滑坡叶良钧近些年来,在我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经济领城的物质生产高速发展,而文化艺术生产却在滑坡。如,以上海为例,有许多文艺杂志纷纷改刊,而只存现有四家:《萌芽》、《收获》...  相似文献   

10.
艺术产品具有商品属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社会分工的出现又使艺术产品的交换成为可能。“如果没有分工,不论这种分工是自然发生的或者本身已经是历史的结果,也就没有交换。”原始社会的艺术,由于当时没有什么社会分工,没有进行产品交换的必要,因而原始文艺就只有使用价值,而不具备任何的交换因素。原始文艺也不具有商品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物质生产方面连续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农业和手工业,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  相似文献   

11.
知识劳动是富于创新的脑力劳动。围绕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进行的认识劳动,因其最终能与人们的物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或相融合而称之为生产性知识劳动,生产性知识劳动创造价值,种种知识产品就是它所创造价值的载体。生产性知识劳动是复杂度高的劳动,知识劳动中集聚了更多、更高级的脑力支出,这样的支出即创新的知识在与物质生产劳动的结合与融合中,能提升后的复杂度、增强其创造价值的能力。所以,生产性知识劳动比一般物质生产劳动能创造出高量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采猎劳动、生产劳动和自由劳动是依次更替的三种劳动形态。在采猎劳动阶段,产品是大自然生产的。在生产劳动阶段,产品是人通过劳动资料加工劳动对象的结果。生产劳动既是劳动者作为主体的自觉创造过程,又是劳动者作为客体的体力耗费过程。作为自觉创造,生产劳动创造出一个日益丰富的使用价值体系,它激发了人们对产品的积累欲;作为体力耗费,生产劳动意味着超过一定限度的体力支出、意味着人体作为力学器官被禁锢在自然必然性中,这导致了人们对劳动耗费的逃避。追逐财富和逃避劳动这个矛盾的解决办法和相应的结果就是无偿支配别人劳动的关系,即阶级关系。随着生产劳动转化为自由劳动,体力耗费不再成为生产财富的基础,劳动时间不再成为财富的尺度;逃避劳动和转嫁劳动不再是个人获得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将克服分裂状态而实现自由人的联合。  相似文献   

13.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说:“对不同等的人按不等量的(事实上是不等量的)劳动给予等量产品”。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又说,按劳分配通行着等量劳动交换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列宁也说过,实行按劳分配时,各个劳动者是“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这两种不同的说法有没有矛盾,应该怎样理解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过多种解释,其中主要的意见有两种: 一种意见认为,由于各人的劳动能力不同,不同的劳动者为了领取等量产品,所付出的劳动是不同的。这种解释没有说清楚:人们的劳动能力不同,按不等量的劳动领取等量产品为什么还是按劳分配呢?既然不同能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工作量的特殊性及其评价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践中,常听人们说: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良心话,所说的良心话,就存在一个做多做少的问题,而量在一定时候说明不了什么,但量发展到质的时候,就说明大问题了。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是有思想有主见的,要使人的思想有所转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的发展,必须努力探索其量的特殊性及其评价原则。 一、思闲政治工作且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归属于生产力中强化性因素范畴,它同样具有投入产出的过程,只是不同于物质生产和一般的精神产品的投入产出,即投人劳动──产出精神产品──精神产品的灌愉或投入──产出人们…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根本原则?那就是,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本文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源于此)中,毛泽东同志就反复论证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无产阶级文艺必须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这一根本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里,认真坚持它,发展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艺自从产生的那天起,就存在着一个与人民的关系问题。由于历史条件和  相似文献   

16.
刘德林在《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发表文章指出,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劳动技能的传承和创新,需要在劳动生产中延续,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的培养更离不开劳动实践。劳动不仅产生和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在劳动过程中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文艺作品、诗歌、美术、音乐等都是来自劳动生产过程。列宁曾指出,年轻的一代不能脱离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人类要生存就得进行劳动,改造自然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类劳动不能够离开社会孤立地进行,在劳动中必然会发生劳动交换和劳动协作。这种劳动交换存在于一切社会生产中,其“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马恩选集》第2卷第102页)。生产力发展了,生产结构发生了改变,人们劳动交换的深  相似文献   

18.
劳务产品又称劳务,是服务生产领域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以活动形式存在的一种产品。在过去,人们把劳务排斥在社会产品范畴之外。随着社会生产领域扩大及消费水平提高,劳务作为服务劳动过程的直接结果,它和物质产品一同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在生产和生活消费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其“产品”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人们普遍的承认。劳务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它也就和实物产品一样,要让渡其使用价值,实现价值.所以,探讨劳务产品的商品两重性问题,也就有了必要和可能。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不纯粹是社会主义性质,还有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劳动。不能根据有没有财产和财产多少,把社会成员划分为剥削和劳动,社会主义劳动也存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由于资本的存在,剩余劳动也表现为剩余价值,但剩余价值的占有并非都是剥削。市场竞争的结果,平等的劳动权力并非都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并不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也是生产劳动,但是,只生产使用价值而不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是非生产性的。弄清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否背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关键,是要分清价值创造、价值形成和价值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学说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我国经济学界历来有“宽派”与“窄派”之分。“宽派”认为凡是能满足社会主义物质和文化需要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窄派”则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两种学派之间还有一种“中派”的观点,即生产劳动除了物质生产领域外,还应加上服务业的劳动。这几种观点虽然都有自己的理论依据,但分别存在一些片面性。“宽派”强调的是劳动的社会性,是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特殊形式延伸到社会主义中来了。“窄派”强调的是劳动的一般形式而忽视了劳动的社会规定。“中派”把服务业纳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