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师,请不要吝啬您的微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师,上次实验考查时,我本来很紧张,但很幸运是您监考,于是我就不紧张了,因为教过我的老师中您总是微笑着的,使人感觉很亲切,很友善……真的,老师的笑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这是一封学生来信,信的最后一句"老师的笑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还加了着重号. 老师的笑,对学生真有那么重要吗?  相似文献   

2.
古书中常用"一目十行"、"过目成诵"来赞扬那些很有成就的文人墨客.我却从没想过自己能否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似乎觉得它离我们太遥远了.直到高二以后,才在老师的"逼迫"下,开始这方面的练习.说是"逼迫",一点不假,因为刚开始的速读练习,完全是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的.记得那时我们刚上高二,做为速读实验班,我们每周上一节速读课.每次都是老师找材料,老师提出问题,老师给我们计时,而我们是被动地阅读,被动地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3.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这一点决定了身为中国人与生俱来的语文学习能力,进入职业教育阶段后,我们更加重视一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利用正确的教育模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使老师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这是教育技术上的革新,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把教室还给学生"的理论.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够自由思考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洗涤.传统观念里老师是高于学生的,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学生做该做的笔记,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问题,学生被提问回答问题,老师一直在给予知识方面处于主动位置,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方法是错误的,使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遏制了思维的宽度与广度,这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极为不利的.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已经很多年了,但我们发现课堂上老师当红花学生当绿叶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学生等着老师"填"知识"灌"学问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由于我们的老师非常敬业,生怕对不起学生,对不起自己,唯恐那一丁点儿知识没有给学生传授到位,所以还在重复着昨日的事情,唱着昨日的歌谣,致使把学生读书的兴趣"喂"得所剩无几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80页课题“垂直于弦的直径”是从“赵州桥问题”引入的.在教学中,多数老师的设计是:教师给出“赵州桥问题”,经学生思考后,思路受阻,解决不了问题,于是老师指出:根据现有的知识我们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等这节课学习了新的知识“垂径定理”后,我们就会求解了.下面我们来学习新的知识:“垂直于弦的直径”(教师板书课题).接  相似文献   

6.
正中学生的议论文章,两个问题很让老师们犯难:一是辞不达意,言语不够丰富,表达不够顺畅;二是看问题片面化、简单化,让人很容易揪住"小辫子"。这两个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思维能力的问题。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写议论文不够深刻、严谨,是他们囿于年龄,对于社会的认知还不够成熟所致,这其实是事情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认为更重  相似文献   

7.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这句话道破了科学创造获得成功的前提: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胡适曾说过:"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累,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一直以来,我们在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下课了,老师才问:"谁还有问题?"有不少教师以讲完课后学生"没有问题"为教学的最高境界.教育要让学生产生问题,然后再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学生"打小报告",指的是学生在背后向老师反映其他学生的不是,向老师反映某些学生的问题.有许多学生看到某些学生做错了事,讲错了话,觉得向老师"打小报告",是一件很光荣的事,而且很有可能受到老师的表扬.在一般老师的眼里,都易把学生向老师"打小报告"看成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其实不然.学生向老师"打小报告",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正确引导和妥善处理学生"打小报告"的现象,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如何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学生"小报告"的现象,作了一些研究和探讨,现提出一些看法,供广大教师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最近听了钟红军老师的一个讲座,在钟老师的讲座中提到了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那就是在她进行的"你认为最难的学科"的调查中,历史赫然在列.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历史学科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现在的语文教学有越来越繁的现象,本来很简单的问题,老师非要弄得很复杂,直到把学生搅糊涂才善罢甘休。这也难怪,现在语文老师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问题是他们掌握的多是陈述性知识,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要求,变成简单易行、可操作又行之有效的程序性知识,确实还需要一番"化"的功夫。金代诗人元好问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语文教学,化繁为简,将一切的豪华落尽之后,就可看到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11月26日上午,王国芳老师教学专场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这一新课讲授中拉开帷幕。这节课显示了王老师的沉稳和深厚,体现了他的精致和高深。这恰恰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常规课堂带给青年教师最好的启示,也是对年轻教师一次最好的"文化传播"。这节课的设计以及课堂的展示,体现出四个特色。一、行云流水、流畅自然——在知识生成中传"承"上课伊始,王老师运用我校参与太空授课的一则视频,并抛出问题:"太空授课直播对我们春晖中学有何意义?"这样就很贴切地引入这节课的正题——"文化传播"。王老师紧接话题,设置了一个"生活感悟"环节,让  相似文献   

12.
于漪老师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国家级骨干培训班"上说:"教师要以学定教,但不要‘教无特色'.教师要注意知识的‘种',但不足不要知识的‘收'."这是很有见地的,她存这里谈到了教学风格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写下这个题目,大家可能觉得很好奇."神屁活现"是什么意思?是一句成语?一句对话?别猜了,这是我的语文老师王金桂的一句口头禅,意思是称赞我们很机灵.这句话在我们班可流行了,每天的出现率达百分之百.虽然王老师才教了我们八个月,但发生在我们之间的趣事不断,而且我们的关系也非常好.  相似文献   

14.
在老师们的平时闲谈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有趣的话,比如班主任老师常常会说"我们班如何如何、我们班某生怎样怎样",而一般其他非班主任老师则总是说"你们班如何如何",这看着像是一种非常平常的谈话,其实反映的问题却是很深刻的.对一个班来说,不管学生还是老师,都会不自觉地认为,班主任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而其他科任老师只不过是"教书匠",而没有尽到育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前段时间,在学习"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一课之前,老师布置给我们一个任务:调查水资源状况和利用情况.老师让我们自由组合,5人一组展开调查.在布置任务后的第一次全班交流中,我们发现大家的资料大多来自网上,多是关于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现状的问题.老师说我们的调查都很不错,不过不够贴近生活,又让我们在身边展开调查.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们组决定到桃花溪去实地考察,那里曾是我们老师小时候泛舟歌唱的美丽地方.  相似文献   

16.
<正>读余映潮老师的《致语文教师》,学习他的板块式教学方法,让我们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余老师还在告诉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要做有智慧的老师。高尔基也曾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我们不仅要成为一名有爱心的教师,还要成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幼时成长环境宽松,养成了我看问题简单化、浮光掠影、浮于事物表面、不能很好地全面地了解一件事或者一篇文章的习惯。  相似文献   

17.
一次,我听一位老师的课,讲的是<穷人>这一课. 在总结课文时,老师提问:"同学们,学了<穷人>这一课有什么体会?"很显然,这个问题是为归纳中心思想而设计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纷纷地回答:"我觉得文中的桑娜和渔夫都很勤劳,善良.""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此时,老师准备归纳了.  相似文献   

18.
我的朋友     
我是一个快乐的女孩。我有许多好朋友。其中一个朋友很特别。她是尹老师。尹老师不但是我的语文老师,而且是我的好朋友。她很年轻,看起来像我们的大姐姐。她对所有的同学都很和蔼,包括一些淘气的男生。我们喜欢听她讲课,她的声音很美,像百灵鸟一样动听。她说:“世界上没有笨孩子。”尹老师除了教我们知识之外,还跟我们玩。看!这是我们在儿童节那天拍的照片,尹老师笑时非常漂亮。我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成为学生的好朋友。I’m a happy girl.I havem any good friends.O ne of them isspecial.She isM rsY in.M rsY in isnot only m y C hi…  相似文献   

19.
荔枝情     
上学期,学杨朔的<荔枝蜜>,老师讲得很生动,讲得我们差点流口水;可荔枝蜜的香味只能在我们的想像中飘荡,荔枝的甜美也只能在东坡先生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中体会.这学期,学白乐天的<荔枝图序>,老师依然讲得很生动,还找了许多荔枝图来,让我们看着图画学课文.临下课时,老师不无遗憾地说,要是有荔枝拿来给我们看看就好了,可是现在不是季节.  相似文献   

20.
一、我们在学——专业引领 1.理论的引领:因学生需要而教;做数学是倒过来的. 教师的教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开展,不必先讲知识再让学生解题,而是可以反过来,让学生先"做",再总结、整理形成知识,这样的呈现顺序很可能与教科书呈现的顺序不同,用林群院士的研究话说就是:"做数学的过程本来就可能是倒过来的". 2.实践的示范:张老师的三个问题. 那么,这种"因学生需要而教"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子的呢?北京市骨干教师张晓华老师的示范课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在"相似形的概念"一课中,她先让学生画和屏幕上给出的正方形形状相同的图形,然后问:"你有顾虑吗?"再让学生画长方形,问:"你有疑问吗?"继而让学生画平行四边形,问:"你有要求吗?"这三个问题唤醒了学生对"形状相同"也就是相似的概念的认识.这堂示范课让我们豁然开朗,似乎明白了"因学生需要而教"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