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微型小说虽然篇幅短小,其写作依然要遵循小说文本体的规范。微型小说不等同于“小事故”,它要求作品的内涵要深藏隽永,对“意境”、、“蕴藉”的追求成为其美学原则。因此,它在结构上讲究“空白的艺术”,通过有限的字面上的表达,给读者留下想象、联想的空间,引领读者参与“再创造”。在语言上微型小说力求洗练精当。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语言艺术,作为对“想象的世界”的表现,文学语言和普通的实用语言的不同,在于其情感性、多义性,在于其联想的丰富和多彩。文学作品的形象是通过间接的方式,通过想象的过程呈现给读者的。文学文本中语言符号与意义的分离与偏转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和空白,为欣赏者留下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欣赏者需要依靠想象的能力对空白进行独特的、创造性的填充和确定。因此,把握文本的思想深义,感悟艺术形式的表现技巧,最重要的首先是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然后经过想象、联想的作用,唤起具体可感的个人艺术世界,即创造性的艺术形象世界。艺术形象沟通了作品的浅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儿童文坛中,金曾豪的动物小说以其丰富的艺术形象、独创的“上帝视角”及张扬的生命意识成功实践了文本创作与读者接受间的契合。金曾豪动物小说形象塑造从多重层面,围绕儿童接受心理,在小说形象的塑造中实现对儿童的教育、培养和感染,对当代儿童的成长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被作者巧妙地留下了“空白”,这些“空白”突出了中心和写作意图,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些“想象的空间”。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章中的“空白”艺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利用阅读中的想象“空白”,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很重要,文学作品的语言只有进入读者眼中,通过读者心灵的感受和想象才能被激活,进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在读者头脑中的鲜明度、丰富性和持久性,直接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自身审美情趣的提升,这就形成了阅读中的想象“空白…  相似文献   

5.
中国艺术在艺术创作阶段、艺术表现阶段以及艺术接受阶段都非常重视“空白”的艺术手法,它渗透在中国艺术的各个方面。而借助现代接受美学思想从作者、作品、读者三个方面对中国艺术空白中所蕴涵的读者接受理论加以梳理,可以认为,中国艺术的空白使接受者在不断填补意义空白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6.
本文深入探讨小说《八月之光》综合运用多角度的叙事手法,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来讲述故事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在《八月之光》中,福克纳巧妙地借助不同的叙事者来建构文本召唤结构:各种眼睛看世界,各种声音各抒己见,相互补充甚至互相抵触,从而刺激读者自己积极参与做出判断。在此,伊瑟尔的"隐含的读者"理论、"游移视点"理论以及"空白"、"否定"等理论对读者解读该文本,挖掘其深刻内涵,都会大有启迪。  相似文献   

7.
伊瑟尔的文本空白理论强调作者与读者以文本为媒介的交流互动,揭示了文本意义由表象性“残缺”趋于实质性“丰满”的过程。究其原因,一方面,“残缺”对应作者创作,由文本的召唤性及作者的读者分身意识造成; 另一方面,“丰满”针对读者接受,与其在填补空白时所经历的二次否定有关,而位于文本虚构两端的现实与想象恰是勾连“残缺”与“丰满”的桥梁。张爱玲的小说以其富有的“空白”结构生动地体现了以上变化过程及其内部规律。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和实践(操作)层面探讨“空白”艺术问题,追述“空白”这一古老的美学概念的审美特性。中国古代的“空白”是一个模糊而无限的概念,文论家认为“空白”的审美效应是由“道”的性质决定的;从操作层面看,“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把它嫁接到语文教学中,阐述“空白”在语文教材(文学文本)和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审美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是学生有效理解小说内容的关键。细读文本是学生剖析人物形象的“法宝”,便于借助对话、心理和空白,丰满人物形象,有效理解阅读效果。文章以《穷人》这篇小说为例,从对话、心理和空白入手,详细介绍应用文本细读教学法分析人物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认知叙事学关注心理原型、认知脚本、认知框架等认知因素在读者对叙事文本解读中的效度.在英美小说文本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关注上述认知因素将会对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内涵、小说空白及文本的叙事技巧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1.
小说的现代化关键在于对时代和艺术内在发展规律的双重把握。郁达夫独具意蕴的感伤小说在现代化进程上应该得到重视并赋予合适的价值评估。。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现实意义,以及文本中所蕴含的人生类型等等,基本实现了对时代层面的全方位透视。小说艺术上表现出超越与重塑,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点,标志着“自叙传”伤情小说的诞生。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属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特点在于形象体系仅仅构成了一个模糊的图式框架,中间有许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去填补、充实、丰富、深化甚至“重建”。这种由意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构成的文本结构对读者的“再生产”有一种刺激与召唤作用,被称之为“召唤结构”。“召唤结构”在教学活动中实质上就是文本意象结构中存在着的各种方向、层次的空白与模糊。学生要完成文本的鉴赏,必须独立地填补和连接这些空白,使模糊不定的意象在自己头脑中明晰、确定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空白与模糊具有激发和调动学生主…  相似文献   

13.
庆俊生 《现代语文》2014,(12):58-60
中国古代的诗论家往往借助《周易》在哲学思想探讨上的“言、象、意”的表达来解说诗歌文本的阅读层次,并进而类推到小说文本的阅读。黑格尔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角度区分出艺术作品的两个层面:一是“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即“外在形状”;二是“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即“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1]波兰现象学派哲学家英加登又提出了文本的四层次构成论:语音、意群、图式化外观和“在句子投射的意象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2]中国艺术学院的李荣启教授在其《文学语言学》一书中从文学语言的结构与特征的角度,认为可将文学文本“由表及里”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符号层、文学形象层和审美意蕴层。[3]笔者根据小说类文学文本的特点和汉语思维方式的特性,以及中学语文的教学实际,认为小说类文学文本的阅读教学可以由浅入深的从文学形象、语言符号、审美/人性层次和生命体验等四个层次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空白"呢?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空白’就是指文本中未实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它们是文本已实写出部分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这种‘空白’存在于文学文本的各层结构中,最明显的是存在于情节结构层面上……‘空白’是吸引与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朱立元主编《现代西方美学史》)。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要求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将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与作品复杂的主题思想隐藏其中。这与德国接受关学大师伊瑟尔所提出的“文本的召唤结构”在某些层面上能够相互契合。两者都注重文本中的意义空白与不确定性;都强调对读者期待视野的打破与重建;同时都要求读者的参与与创造,从而使文本的意义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读者反应批评以重视阅读主体的能动性著称.本文试图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角度读解马克·吐温的<丈夫账单中的一页>.通过这篇微型小说的阅读,找出文本中的空白,从而揭示其中的空白艺术.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构成艺术美的重要因素。鲁迅的小说将“意”与“境”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意境美。鲁迅小说意境的创造艺术表现在:运用形象思维,刻画艺术形象;融进个人感受,创造美的意境;借助思想认识开掘生活的哲理,从而创造意境。  相似文献   

18.
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都德的《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的名著。许多国家把它当作爱国主义的“教材”。《柏林之围》的深度与容量,令人惊叹。它揭示社会悲剧的内在矛盾极其深刻,在概括历史内容的广度上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两者都借助艺术形象来表现。作者以感人的艺术形象和独特的艺术格调折服读者。小说描写的人和事,当然是从生活中吸取来的,却又是特殊的、罕见的、怪异的。惟其如此,都德笔下的艺术典型,才富有更深广的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9.
班花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属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特点在于形象体系仅仅构成了一个模糊的图式框架,中间有许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去填补、充实、丰富、深化甚至“重建”。这种由意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构成的文本结构对读者的“再生产”有一种刺激与召唤作用,被称之为“召唤结构”。“召唤结构”在教学活动中实质上就是文本意象结构中存在着的各种方向、层次的空白与模糊。  相似文献   

20.
台湾当代作家陈瑶华的短篇小说《橡皮灵魂》,在叙事技巧上颇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了有机统一的双重视角,即第一人称主人公(“经验自我”)视角和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自我”)视角的有机融合。在这两种叙述视角下,都存在着作为叙述者的“我”与确指的“你”(作为主人公的“经验自我”)以及与泛指的“你”(听叙者即读者)之间的双重对话关系。小说中的双重视角还能够自由地转换。独特的双重叙述视角的有机统一与自由转换,不仅在艺术技巧层面上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在文本意义的层面上使主人公的形象蕴涵、故事事件的深刻意蕴得到了有力的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