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学衡》是持文化保守立场的学术性杂志,早期多刊登攻击“新文化运动”的言论。身为新文学家的鲁迅撰文回应“学衡派”众人,批评《学衡》的文化复古倾向。杂文具有鲜明的鲁迅式杂文的色彩,言辞犀利,切中要害,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独特魅力。鲁迅与《学衡》的论争,凸显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不同文化选择倾向,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学就是人学。人物塑造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鲁迅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形象。鲁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中最有特征的东西,他刻画人物力求写“形”传“神”,“神情毕肖”。古人有“作画形易而神难”之说,“神似”是比“形似”更高的艺术追求。鲁迅曾深有体会地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相似文献   

3.
论鲁迅小说中的杂文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新文学园地中,现代小说和白话杂文几乎是同时产生的。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拓者,而杂文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学事业,反映了他最高的文学才能和思想修养。在当今世界上,人们一提起杂文,总是把它同鲁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尽管鲁迅自己谦虚地说,他的作品中,“可以勉强称为创作的”,只有五种: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但谁也不能否认,他的艺术性、思想  相似文献   

4.
欣赏鲁迅杂文,人们往往按“文艺性社会论文”的定义,推导出形象说理的原则.然后就按这个原则去鲁迅杂文中寻找形象,能找出形象的就说形象如何如何,找不出形象的就说“含有形象因素”.一般而论,对文学作品(包括鲁迅杂文)从形象入手进行分析是应该的.问题是对“形象”这一概念不可做狭窄的墨守成规的理解,对鲁迅杂文形象的探求尤需如此.鲁迅的杂文是文学的正宗,是一个时代文学的高峰.欣赏鲁迅杂文,不能用我们惯用的尺子去衡量.瞿秋白关于鲁迅杂文的定义没有错,但它的内容太宽泛,应当给予更为具体的解释.文学艺术的形象是个复杂的问题,以小说而言,有以人物胜,有以情节胜,有以意境胜;以绘画而言,有工笔画,有意笔画,有变形画、我认为鲁迅杂文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勾划灵魂上.他刻划灵魂的过程.使文章形成一个别开生面的意境.因此泛论“形象性”就不能准确地指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鲁迅笔下挖出了多少国民劣根性山东/桑文彬扎扎实实地进行改造国民性的工作,是鲁迅一生的追求。那么,鲁迅在其创作(主要是小说和杂文)中主要揭示了国民的哪些劣根性呢?专制性和奴性。鲁迅曾借用“羊样的凶兽,凶兽样的羊”来形容国民的这一劣根性。专制者和奴才的逆...  相似文献   

6.
(一) 讽刺,是鲁迅杂文的主要艺术手段之一,也是铸成鲁迅杂文强烈战斗性的一个有力因素。鲁迅杂文的主要斗争对象是当时的国内反动派及其走狗,所以,他的讽刺,除了极少一部分,是抱着“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捺这一群人到水底里”(《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的与人为善的态度,针对人民内部而发的以外,绝大多数,是掷向敌营的匕首和投枪。严正的立场,敏锐的眼光,犀利的语言,“打落水狗”的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都使鲁迅的讽刺武器在对敌斗争中显现出巨大的威力,往往能脱手中的,致敌死命,使对方毫无躲闪的可能,难有还手的余地。鲁迅所处的“风雨如磐”的黑暗时  相似文献   

7.
比喻讽刺     
鲁迅先生的杂文好用比喻,他的比喻具有勾画某一形象时作“点睛之笔”的妙用。同时,他的比喻又尖锐、泼辣,于生动形象之中表达强烈的讽刺意味。  相似文献   

8.
“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當取类型。”——这是鲁迅先生对自己杂文之特色的凝炼概括。“不留面子”,说得尖锐些,便是“刻毒”。虽则多数词典释“刻毒”为“刻薄狠毒”,可鲁迅先生并不以为非,他说:“形诸笔墨,却还不过是小毒”。(《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以往谈及鲁迅杂文的讽刺性,研究者多举夸张、幽默、反语、对比诸手法。可笔者总觉得鲁迅杂文中有一种更深厚更泼辣的内涵尚未被充分揭  相似文献   

9.
杂文浅谈     
杂文是“五四”后新创的文学样式,还是“古已有之”的文学体裁?对这个问题,有人说:“杂文……是适应‘五四’新文化运动而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有人说:杂文是“古已有之”的,因为鲁迅早就在《且介亭杂文集·序言》中指出过。我们认为,作为一种文体的杂文,不是“五四”后才产生的新文体,而是古已有之的,问题只是古代没有杂文这个名称而已。不过,我们说的古已有之的杂文,与鲁迅当年解释过的“古已有之”的“杂文”的含义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时刻保持着知识分子固有的社会批判精神。他用杂文之笔痛心疾首地指出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并加以深刻地批判。他在杂文中批判某些文人帮闲与帮忙的阴险卑劣,揭露某些文人以隐士等各种头衔作为“嗷饭”招牌的真相,呼吁敢于进行社会批评的“真的知识阶级”的出现。“真的知识阶级”应该对社会的丑与恶时刻保持高度警觉性,敢于进行深刻的批判。鲁迅一生都坚守着这样的精神选择,践行他一生所追求的“立人”的人学理想。  相似文献   

11.
这本书是一个学生塞给我的。我不是不愿读,是内心一直对吴宓没有好感,其理由与一般人一样幼稚得可爱:以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在天翻地覆的“新文化运动”中竞以复古派的面目出现,而吴宓还自恃才高,不自量力,才从国外回来,就匆匆上阵,想一招致对方于死命。事实上他刚一出手,就被新文学阵营“打”得“鼻青脸肿”,  相似文献   

12.
杂文,是鲁迅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课本先后选了他写于不同时期的十二篇杂文。我们在阅读学习中,除了被鲁迅那渊博的学识、精深的思想和爱憎强烈的论辩折服的同时,也分明感受到充盈其间的诗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诗歌化的表现手法。鲁迅把我国传统诗歌的赋比手法普遍地运用到杂文创作之中,从而使他的杂文既不肤浅,又不艰深,平易而色彩斑斓,简洁又文辞隽永。“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但鲁迅用赋,并非简单地敷陈事由,叙谈事物,而是将铺叙与感情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情感的画面。《纪念刘和珍君》在叙及得到噩耗出乎意料和难…  相似文献   

13.
杂文按内容应分为两类:疏导式和鞭挞式。把鲁迅的杂文笼而统之地划归“对敌的战斗的杂文”是极不科学的,把用以抨击人民的敌人和有害的事物的杂文一律称之为“鲁迅式杂文”也是极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4.
杂文是鲁迅作品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由于杂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冯雪峰 ) ,它既不同于记叙文 ,也不同于议论文 ,所以碰到散见于教材的不同单元中的鲁迅杂文 ,到底要归属何种文体运用何种方式进行教学 ,着实成为教学的一大困惑。由于教材的编排体例 ,致使鲁迅的杂文仅仅只能用作单元教学重点的“例文”来处理。例如教材把《拿来主义》与《荷塘月色》放置在同一单元 ,其教学重点就是联系语境揣摩语言。这其实就是将原来含有无限可能性的鲁迅杂文 ,限制在揣摩语言这一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的一种片面的教学。而“鲁迅杂文的最显著的艺术…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现代文坛出现了一个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奇观——杂文的繁荣和勃兴。杂文,这一既从我国古代的及外国的议论性散文传承发展而来,又脱胎换骨全然一新的文学品种,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呈给人类艺术、思想宝库的一个独特的贡献。中国杂文的理论奠基者与创作最高典范,也就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旗手鲁迅。由于鲁迅的伟大影响,杂文赢得了世界的注目。越来越多的人承认杂文不仅具有思想性、战斗性,是显微镜,是匕首、投枪;而且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是文学,是艺术品。  相似文献   

16.
翻开我国文学史,尽管朝代频繁更迭,执笔填写文学史者各异,但书中却多次反复出现内容相近的章节——复古运动,从南朝刘勰祭起‘宗经”、“征圣”、“原道”的大旗开始,直到本世纪二十年代的学衡派、甲寅派煞尾,复古派绵延了一千四百多年,这  相似文献   

17.
杂文是以批评和讽刺为特征的,因其如此,杂文便以其短小有力在诸多文体中凸显出来,人们也更多地看到了杂文的力量而忽略了其柔美的一面,尤其在“鲁迅笔法”出现之后,“投枪”和“匕首”更是作为杂文精神被广泛推崇,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杂文的美的缺失。杂文需要力量,也需要柔美,需要借助柔美使力量得到充分的渗透,这就要求杂文写作中注重柔性笔法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18.
犀利、幽默、以小见大、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是鲁迅杂文的显著特点,也是鲁迅对杂文这一新文学题材在艺术创新中的贡献。而对讽刺对象的简笔勾勒,使批判对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轻松的笑声中,促人警醒,让人深思,有时也使读者汗颜。这又是鲁迅杂文的高妙之处,是鲁迅杂文不同于其他杂文的区别之处。  相似文献   

19.
目前各种教参几乎认为: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所说的那“一所大宅子”,是用来比喻“文化遗产”的,而且比喻得“非常贴切”.新编高语一册关于此文的“预习提示”,更进一步认为:“这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杂文.”所谓“继承文化遗产”,是从时间的纵向关系而言,当是指后人继承自己的前人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而鲁迅的《拿来主义》,却立论于中外地域的横向关系,是针对当时中国的对外问题而发的.  相似文献   

20.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有意识地写杂文,有计划地使用杂文这个武器,使它发挥最大的效能的,始于鲁迅。鲁迅先生的杂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恢宏巨大的成就,使之成为杂文的象征。鲁迅逝世之后,杂文确乎也消沉了一个时期,有人甚至以为“杂文时代已经过去”。所谓“光明一闪,杂文逝矣!”时至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被摧残殆尽,而首当其冲并倍受蹂躏的则是杂文以及杂文的作者。这样一来,似乎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果真有一个“空前绝后”的“杂文时代”,而后学者只能对杂文进行横的断代的研究,而不能进行纵的发展继承。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