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副职的含义、特点及重要性 1.副职的含义。副职指领导班子中处于副手职位,辅助,协助正职领导工作的领导。依照行政组织形式,副职可分为两大类:首长制中的副职与委员制中的副职。首长制中的副职对正职负责,与正职领导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比如厂长与副厂长,经理与副经理、校长与副校长、团长与副团长等。委员制中的副职对委员会负责,与正职是分工合作关系。正职领导是“班长”,如党委书记与副书记等。  相似文献   

2.
正职作为一个领导班子的班长,对于整个团队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作用。正职的工作职责不仅是带好团队,处理好与团队的关系,而且还要处理好与副职的关系,只有正确发挥正职与副职的作用才能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处理正职与副职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今日中学生》2007,(1):59-60
那一年,苏轼被排挤到外任,去远离京城的杭州做通判.能够远离龌龊小人,而且杭州风物绝佳,他自然高兴,对贬官毫不在意.他骑着小毛驴,微服小帽,不带随从,一路游山玩水,前去上任.  相似文献   

4.
荷尽已无■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湖山有幸,宋代大诗人苏轼曾两度到杭州居住,第一次在1071年。那是因为王安石变法,苏轼等一派人受到排挤,他被迫离开首都开封,外任杭州通判。后来,神宗死了,哲宗即位,守旧派司马光上台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出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当前,在高校领导班子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正确处理正职与副职的关系.这对于加强领导班子团结,增强凝聚力,提高整体功能,推进高校的改革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如何正确处理正职与副职的关系?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运用辩证思维,做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各级领导班子中,副职既是正职的助手,又是分管工作范围的指挥员,承上启下,其作用十分重要.要当好这个角色,必须掌握好处理与上级正职、同级副职及下属的关系的方法艺术.本文就当好副职领导应该怎样处理与上级正职、同级副职及下属的关系等方面的方法艺术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北宋嘉祐年间,在凤翔任签判的苏轼前往附近的玉女洞游玩。洞中有一眼清泉,传说喝后能延年益寿。苏轼一到玉女洞便命人去取水,饮后觉得甘美异常,名不虚传。如何才能长享此美?他决定定期派卫卒前去取水。为了防止卫卒用其他地方的泉水冒充,苏轼特意做了调水符,由取水卫卒和负责玉女洞的僧人各持其一,作为往来凭证。哪料卫卒取水后,常抵挡不住玉女洞甘泉的诱惑,将其喝光,再临时找泉水带回去。苏轼发  相似文献   

8.
苗夏梅 《吉林教育》2006,(11):46-47
学校副职能否正确处理与正职的关系,与正职和谐相处,这既是事关领导班子是否团结、领导效能高低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事关学校副职能否正常开展工作,能否健康成长的一个关键问题。就像人们常说的: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都得垮台。作为学校副职,如何正确处理与正职的关系,做到与正职和谐相处,不仅是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的问题,更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笔者任小学副校长已十个春秋了。虽没做出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能密切配合正职演好这出戏,倍受上级领导的称赞。学校在全镇乃至全市小有名气,多次获县、市级表彰奖励。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肤浅体会,期望与广大的副职同行共勉。有团结协作之心,无争权夺利之嫌。这是做好副职的前提。大凡办得出色的学校,都有一个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作为副职,怎样才能与正职团结一致呢?首先要明确当副职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要甘当绿叶衬红花,做正职的“助手“”配角”。即使副职能力比正职强,“点子”比正职的好,也不能凌驾于正职之上。多年来,我十分注意…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个兼职的韩语老师,正职是在一家中国公司当韩国客户主管。因为这两层关系,加上去韩国居住过一段时间,对于韩国、韩国人所不为人知的一面也有一些了解。其实这个同我国一  相似文献   

11.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当家人和主心骨,校长是全校师生托起的一个精神支柱。高明的校长有业绩,人气指数高,开展工作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平庸的校长,业绩平平,人际关系紧张,开展工作如履薄冰,事倍功半。如果把校长看作是金字塔的顶端,那么副手就是擎起顶端的中坚力量。试想,倘若副手之间各自为政,步调不一致或副手之间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建立小团体和小帮派,那么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校长就会惶惶不可终日。由此看来,校长要及时有效地处理好副手之间的不正常现象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校长如何处理好副手之间的不正常现象呢?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苏轼通判杭州的处境和心态出发,以作品本体为立足点,对其通判杭州时的词作做了深入研究,认为其创作遵循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自成一家”的文艺思想,且大多是“感事”而作。他早岁初试词笔时就已摆脱了“词为艳科”的羁绊;其后在朝为官轰笔,是“不为”而非“不能”;通判杭州后,其政治角色发生转换,词作渐多。而格调高雅,感情深沉,以此作为探寻生路的一种精神方式,故,把东坡通判杭州之际的词作定位在“发轫期”,或谓其词的开拓创新这时仅仅是在萌动中的提法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3.
副校长在学校中,上有“公婆”,下有“小姑”,角色很难扮演。但如果采取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结合自己所处单位的实际情况,正确认识副校长的角色和职责,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一、站在正职的角度处理问题在学校,副校长一般分管某一方面的工作,或教学,或后勤,但学校的工作很难明确地设立“分水岭”。因此,作为副手,对校长和书记安排的工作要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如果想法与他们相悖,就要想一想:假如自己是校长和书记,应该如何处理这类问题,会不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如果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那么工作就按照领导说的去完成;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苏轼通判杭州的处境和心态出发,以作品本体为立足点,对其通判杭州时的词作做了深入研究,认为其创作遵循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自成一家”的文艺思想,且大多是“感事”而作。他早岁初试词笔时就已摆脱了“词为艳科”的羁绊;其后在朝为官辍笔,是“不为”而非“不能”;通判杭州后,其政治角色发生转换,词作渐多,而格调高雅,感情深沉,以此作为探寻生路的一种精神方式。故,把东坡通判杭州之际的词作定位在“发期”,或谓其词的开拓创新这时仅仅是在萌动中的提法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5.
《次韵陈海州书怀》、《次韵孙职方苍梧山》是苏轼咏苍梧山的名作。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乌台诗案”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绍圣中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卒于常州。谥文忠。他一生坎坷,  相似文献   

16.
苏轼于宋神宗四年(1070年)至神宗七年(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期间,曾写了大量咏西湖景物的诗,这是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  相似文献   

17.
调查:为何男孩不像男孩杭州采荷三小老师任智康,是一位男老师。与女老师喜欢乖巧听话的学生不同,他带了一届小学生后的感觉是:为什么现在的男孩不像男孩,做事不够男子汉,说话"娘娘腔",行动"不敢说,不敢做,独立性差",还经常找老师告状,说女生"虐待"他们。后来,任老师特意做了两年调查,调查对象是杭州四所小学的中、高段具有性格弱化倾向和具有良好性格的男生各35名。他发现,男孩性格弱,跟家庭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融洽和睦的家庭,孩子活泼开朗、热情直率;家庭气氛动荡不稳定,父母及家庭成员经常吵架的,孩子的性格比较冷漠、孤  相似文献   

18.
<正> 1998年12月下旬,我们按照教育学院培训前调查摸底,培训后跟踪问效的工作要求,对全市所辖九县七区的待培普通中学正职校长进行课程需求和已训乡镇中心校长、普通中学副职校长进行跟踪问效的调查,并以此为据制定正职校长的培训计划,调整和完善今后提高培训的内容和措施,为“十五”培训打下坚实基础。 一、关于我市待部普通中学正职校长课程需求的调查 调查包括两个部分,即对正职校长基本状况和课程需求两个方面的调查。调查共发问卷368份,回收有效问卷334份,回收率达90.7%。 (一)我市正职校长的基本状况 1.年龄结构。从调查结果看,年龄在36岁至55岁的校长占调查人数的85.7%,表明结构基本合理,也表明正职校长具有一定年限的工作阅历,具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2.专业结构。从调查结果看,正职校长中教育管理专业毕业的只占调查人数的21.5%,表明对非教育管理专业毕业的正职校长进行系统的教育基本理论的培训势在必行,即使是教育管理专业毕业的正职校长也亟待更新教育观念,拓宽知识面,获取教改新信息。 3.任职年限。从调查结果看,任现职时间在5年以下的正职校长占调查人数的67.1%,表明有半数以上的正职校长是近几年新提拔的,因此,主管学校全面工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需要通过培训提高其管理水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所学校的主要领导,副校长要想做到让校长放心、下属满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好副校长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和学问。如何在副手的岗位上做到有为、有位而又不越位,我觉得准确定位,找准自己在工作中的多元坐标,是关系工  相似文献   

20.
苏轼在到山东密州任知州之前,曾在杭州任通判。三年任期满后,便向朝廷请求调北方任职。其目的有二:首先,是希望能在抗辽前线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立功边关。这在前文所述的壮词《江城子&#183;密州出猎》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其二,就是想借机与分别多年的爱弟见面。因为此时的苏子由正好在山东济南任掌书记。熙宁四年,也就是写《水调歌头&#183;中秋》词的前五年,苏轼与子由在颍州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