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上》)也就是说,仁与不仁,是统治者能否“王天下”、“保社稷”的关键,也是士庶能否安身立命的根本.而统治者行“仁”就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即所谓行“仁政”.孟子认为,如此,则“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反之,“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由此可见,孟子的政治论,实际上就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但同时也宣扬了“平天下”、“安百姓”的思  相似文献   

2.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的名篇,该文以慑人的气势和雄辩的说理阐明了孟子的治国之策,有力宣扬了他的仁政思想。深入研读课文,我们发现孟子的仁政思想,带有朴素的经济社会发展观的萌芽。  相似文献   

3.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仁"学思想,将之从道德原则发展为实行王道政治理想的仁政.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以保障民生为核心,以推行教化为归宿.在皇权专制的传统社会中,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批判暴政、维护民生的积极意义,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批判专制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仁政理论是以其性善说和民本思想为基础和前提的。性善说是仁政的理论基础。民本思想是仁政的思想前提。对于怎样才算行仁政,如何实施仁政,孟子提出如下理论:制民之产嫩民以德,与民同乐,尊贤使能,仁者无敌。  相似文献   

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先哲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留给后人的醒世名言。该文记述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阐述了他“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文章汪洋恣肆的行文风格,缜密谨严的行文结构,长于譬喻的艺术手法,锐不可当的磅礴气势,晓畅而寓意深远的论辩语言,这些独具个性的论证艺术,无不展示着孟子散文长于思辨,震憾人心的艺术魅力。首先,行文结构严谨,思维缜密。孟子开篇便提出了“保民而王”的仁政主张,指出齐王有着施行仁政的仁心。“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就是最好的证明,正因如此孟子认为“是心足…  相似文献   

6.
孟子的仁政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孟子提出了许多体现"仁政"的主张,主要内容包括:制民恒产,教以人伦,轻徭薄敛,取民有制,为政在人等,本文就孟子的仁政学说分析孟子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7.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就他思想的丰富性和对后世的影响程度说来,很少有几个同时代的人能与之相比。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孟子被尊崇为圣人,他的书也被封为经书,不是没有原因的。解放后,对孟子的评价存在着重大分歧。在“四人帮”“评法批儒”时,孟子简直成了十恶不赦的千古罪人。本文拟在三个方面探讨一下孟子的思想: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扬弃;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阶级属性。中心谈谈孟子的“仁政”思想。  相似文献   

8.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人性理论,他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以其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性善",建构了一个仁政的学说。"道性善"是孟子哲学的中心思想,"称尧舜"则是孟子"仁政"学说的证明,两者构成了孟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两大重要部分。"性善论"与"仁政"学说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不动心"即是衔接二者的枢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孟子·梁惠王》篇章中记载的衅钟祭品的选择来展开讨论,"不忍"之心的萌发需要触"景"生情,也就是亲眼见到觳觫的牛而产生恻隐之心而不忍杀之,齐宣王"以羊易牛"从而解决这一问题。"不忍"之心进而扩充成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四心",成为实行"仁政"的理论依据。为了涵养本心孟子还提出了"求放心"来保存本然的"善端"。  相似文献   

10.
孟子是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一生以继承孔子之业、宣扬儒家道统自任。他周游列国,对各国国君宣传其"仁政"、"王道"思想,同各种非儒的思想进行论辩。今天的很多成语就源自于孟子的这些论辩活动,其中表达了孟子的关于君王为政、个人修身等见解,体现了孟子铁肩担道义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现存《孟子》一书一说是孟子的学生公孙丑、万章等人记载孟子言论而成,是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资料。孟子生活在战国中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各国的统治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在各国陆续地确立了封建制度。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孟子反对这些促进封建制度确立的改革,他认为应该实行“仁政”以求得统一。实行“仁政”首先应从恢复井田制开始。在政治上他主张保持以“亲亲”为核  相似文献   

12.
彭春芳 《教师》2011,(22):125-125
高中语文学习到《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教材)时,学生问及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那么他们的"仁"是否有不同呢?当然有不同,孔子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而孟子是"仁政"思想的提出者。  相似文献   

13.
孟子重民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其重民思想的逻辑前提;天下“定于一”是其重民思想产生的时代根据;“保民而王”是其重民主张的目的所在。同时对重民思想的历史意义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亚圣"孟子在继承并发展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学说体系,即"仁政"学说及"性善论"."仁政"是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1)制民之产(2)民贵君轻(3)贵王贱霸(4)合理分工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性善论"以及其带有宿命论思想的"英雄史观",则是论证"仁政"主张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仁政”是孟子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的政治理想。“民本思想”是其仁政学说的核心。孟子不光从仁政的含义中透视“民本思想”,而且还从“人性善”的理论高度解决了“民本思想”的逻辑前提,并提出了“保民”与“尊民”的仁政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6.
王文不仅将孙奭之疏误作了林氏的观点,而且误会了孟子"因先王之道"的"因"字.<孟子>该章前半部分言说的重心乃在于"以"和"因"字上,"以"作动词"用"解;"因"则作动词"就"解,为靠近、凑近的意思,引申为利用、实行、操作、实践等,而非王氏所认为的作为××的标的或依据."因先王之道"、"以不忍人之政"("以仁政")和"行先王之道"同属动宾结构且语义完全一致,而"先王之道"和"尧舜之道"则是既有联系又有显著区别--前者指汤武式之仁政,后者指尧舜式之善心(仁心).王文认为孟子"徒善一徒法"之句乃在于强调"先王之道",如制陶"模范"一样的"规整"功能,即强调"先王之道"作为标的或依据之重要地位,这就不仅未深究孟子"先王之道"的具体内涵,而且也否定了孟子"徒法不能以自行"(法不能自己行)的明确论断.  相似文献   

17.
"亚圣"孟子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孟子》一书中,他提倡的爱民保民的"仁政"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仁政爱民思想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将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政治、经济和文教等方面得以体现,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科学发展观是对孟子仁政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完善发扬。  相似文献   

19.
《宜宾学院学报》2016,(1):40-45
孟子心学功夫论主要有不忍人之心、操心和存心、不动心三个层面。不忍人之心是孟子心学功夫论的出发点,操心和存心体现了孟子德性修养功夫的不同面向,不动心则彰显了孟子心学功夫论的理想境界。这三个层面体现了孟子道德主体性人格修养理论之完整与丰富。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孔子的"仁爱"观所提倡的"仁者爱人""、忠恕之道""、为政以德"的思想,对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实现诚信友爱的良好社会风尚具有积极的意义,仍然能够体现其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