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艳芳 《文教资料》2009,(30):165-166
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两性的不平等,其原因不在于男女两性本质的差异,社会性别文化是高等教育中性别不平等的根源所在。高等教育是传递传统文化和意识的关键环节。也在有意无意地反映和复制着社会性别关系。用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性别平等的首要因素,更有赖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家庭各领域男女平等的整体实现。  相似文献   

2.
杨旸 《文教资料》2008,(14):116-117
自第四次妇女大会召开以来,"社会性别"的概念引入我国,学者们提出了社会性别公平教育思想,该思想的提出对课程和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课程层面看,知识论和语言学领域中的性别研究成果表明在知识生成和人际交往方面男女两性都存在着差异,也说明课程中存在着性别不公平现象,需要在课程编制、设计、实施等环节进行改善,以使社会性别公平意识融入课程之中.  相似文献   

3.
性别正义追求男女两性尤其是女性根据自身特点获得平等机会与和谐发展的社会正义价值。文章尝试将社会性别纳入和谐社会视角,在全面理解性别正义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意义的前提下,充分认识和谐社会建设中面临的性别正义缺失问题,并就推进性别正义的现实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当代社会是女性意识觉醒和女性角色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如何在教育问题中融入性别视角已成为当今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然而,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女性角色的缺失和严重的性别刻板印象历来是教科书中最为敏感,也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教科书作为重要的大众媒介以及性别社会化媒介,左右着学生对社会中两性的看法。教科书中的性别偏见会产生和强化社会的不公平,影响学生对她们自身性别角色的认同(因为初中是性别观念形成的关键期),使社会的性别偏见合理化和合法化。国内学者对外语教材中的性别偏见的研究还很不够。研究初中英语教材的性别偏见问题尤为必要,因为英语是我国基础教育重要的课程,也是中学生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是积重难返的女性自卑心理产生时期,文章从此时的性别分工、性别差异、性别观念、性别认同入手,对先秦女性自卑心理产生原因进行探析,认为社会性别模式在男女两性进化的轨迹上划开了深深的沟壑,只要女性仍然默认这个模式,女性的附属地位就将永远继续下去,女性自卑心理就会永远存在。  相似文献   

6.
性别教育通过对两性传播平等的性别观念,提供更宽广的社会角色发展方向,为女性建立性别自信和完善人格提供了很好的帮助.通过梳理文献,对我国不同时代的家庭模式和婚姻伦理进行探讨,总结出符合时代特质的性别教育观念和婚姻模式.研究认为推广科学的性别教育有助于我国先进性别文化的传播和良好的性别秩序和环境的建设,并推动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就义务教育阶段两性学生性别差距的现状来看,在全球范围内,男生与女生在入学方面已基本实现机会均等的目标,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条件有较大差距,这一差距在教材、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均有体现;在学习结果上,两性学生的认知与非认知性产出也存在差距。这些性别差距现象与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和性别角色认知、家庭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及性别观念、学校的资源设备和教师的行为观念、社会的性别文化及两性参与制度有紧密联系。对此,世界范围内的国家、组织与学者在塑造两性文化、政府规划方案、儿童早期干预、教师培训与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以改善学生的性别差距问题。我国已实现教育起点的性别公平,但在教育过程与结果维度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差距现象。对此,政府、社会、家庭与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推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性别公平。  相似文献   

8.
1995年,联合国在世界第四次妇女大会上,提出了"社会性别意识"的概念,即运用性别分析的视角去发现社会中不利于两性和谐发展的模式和举措。本文主要通过探析男女平等口号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时代背景、性别平等以及性别公正的话语背景,认为从男女平等到性别公正的话语转向,正是人们性别意识提升的结果。笔者认为,随着人们社会性别意识观不断被强化,这种话语转向过程还会发生。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高校中开展社会性别教育已成为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反思和批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性别缺失已成为教育公平的民主诉求和两性和谐发展的客观必要;如何清算传统社会性别教育下的性别刻板印象,充分挖掘女生潜能,给男生以松绑,还女性以本来,成为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的重要渠道;创新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路径实现思政教育与性别教育的有机结合,对于推动两性的平等与和谐,促使男女学生自由、健康、全面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和可行。  相似文献   

10.
社会性别视角的缺失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政策研究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从教育政策研究中社会性别视角缺失的现象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在未来的教育政策研究中社会性别视角能够得到更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以某省若干所不同类型院校的样本为例,重点考察同等就业竞争力水平下的两性就业差异状况.研究表明:同类型院校中的两性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水平总体上未存在显著差异;在同等就业竞争力水平下,女生获得的面试机会、薪酬水平、发展机会和就业质量等均不如男生,显示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导致性别歧视的深层原因,一是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导致女生就业处于不利地位;二是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对女生择业产生一定困扰;三是社会化过程对女生社会性别认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将先进的性别敏感发展理念引入高校,借以促进两性大学生的平等就业.  相似文献   

12.
社会性别理论是妇女运动发展和女权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它关注男性与女性的社会性别差异和两性不平等问题,并由此深入揭示了这种差异和不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根源。社会性别理论的价值追求在于从两性平等开始的社会平等、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这一理论在西方的思想界、学术界和实践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西方,社会性别理论对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的影响也日益明显,已深入到国家各项立法、政策实践和社会管理活动之中。在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对社会性别理论这一重要的社会观念和分析工具还了解不多,因此,有必要首先将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我国法学教育理论视野,逐步在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3.
性别意识培养是促进全社会从性别角度审视社会现实,推进两性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高师学生的性别意识不仅关系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未来通过教师职业还将对学生性别意识的形成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调查高师学生的性别意识现状并采取有效的性别教育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当代男女性别气质趋于中性化的趋势,我们应理性观之。其实任何性别气质都只不过是社会和文化建构的结果。因此,当代大学生性别气质的中性化是他(她)作为社会人存在的一种正常现象。只要整个社会对性别气质中性化加以重视,并正确引导,它将是通向兼具两性人格优点和长处的"双性化"的必经阶段,也恰恰证明男女平等更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5.
毕婚族是高校中的一个新的族群。毕婚族中女大学生占多数的现象反映着我国社会性别制度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开始了从传统的男尊女卑向男女平等的社会性别制度的转变,但市场经济改革使这一转变面临着新的障碍。毕婚族的出现正是女大学生面对社会性别制度倒退的一种反应。解决毕婚族等现象的根本措施在于推进两性平等的社会性别制度的建立:发挥政府在社会性别制度建立中的决定性作用,普遍开展高校社会性别教育、培养大众媒体的社会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6.
性别语言差异是一种普遍现象。本文探讨了性别语言差异的特征、产生原因,以及其在语言功能上的反映和对跨性别交际的影响。从而使两性能正确认识性别语言差异,在交际中培养跨性别交际的敏感性,避免两性在跨性别交际中产生误解,推动两性交际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主题之一.男女两性的性别和谐又是其重要内涵之一.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学都在呼唤两性和谐的构建.两性和谐是社会理想,同样也是文学理想、写作理想.本文以性别为视角,试在分析女性文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性别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而阐明女性文学未来发展应该坚持的两方面.  相似文献   

18.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男性和女性两个力量,两种力量都应该是相互交融、和谐统一的,任何一种力量的缺失都会打破两性间的平衡,造成不平等。汤亭亭的《女勇士》仅将双性同体理论用于塑造融合两性优点于一身的女勇士,却未能将该理论运用于对男性及两性关系的描述中,也便无法真正消除性别二元对立。而伍慧明的《骨》中的男女主人公不仅各自具备两性的优点,且和睦共处,达到真正的二元融合。在当今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应全面深入地理解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正视性别差异、互为补充,以实现两性和谐。  相似文献   

19.
生理性别是先天的,而社会性别是后天获得的。彝族俐侎人育儿习俗折射出社会群体的社会性别观念,对儿童建构社会性别有重要影响。文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观察俐侎人在育儿习俗中对待男女两性儿童的具体差异,探讨分析彝族俐侎人育儿习俗对儿童社会性别构建的功能,提出如何因势利导,合理发挥育儿习俗的作用以推进两性平等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性别意识主张从社会文化视角正确看待两性差异,倡导消除两性成长中的文化障碍.针对当前女大学生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应高度重视性别意识教育,充分认识性别意识教育在树立"四自"精神、强化主体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认知、开发潜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对女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并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将性别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