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高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提高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使命的认识,准确把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要求,着力从课程建设、文化活动和学术研究等方面探索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并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及意义进行了探究,进而从提高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梳理和扩充与优秀文化相关课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阐释了高校开展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是高等教育教育的重要组成,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证,我国高校多年来一直积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有效途径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实效。但一些问题的出现,也直接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理性分析,并从课程建设、师资结构、实践育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高校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高校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大学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本文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丰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教育手段和构建传统文化校园五个个方面探讨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加快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加强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这就要求民族地区高校首先对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学校实际,开设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举办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加强民族传统文化学习。  相似文献   

6.
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将高校思政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深挖课程内容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拓展第二课堂、提高授课教师团队思政素养等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堂思政教学。  相似文献   

7.
党和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能的传承",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要求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因此挖掘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深化地理课程改革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2014年以来,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卓越幼儿教师培养引领了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为进一步振兴本科教育,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六卓越一拔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是高校提升服务社会文化教育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语文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体育院校,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关系最为密切,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也最直接和深远。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视域下关注体育院校中的大学语文建设,无疑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罗志翠 《时代教育》2013,(15):14-15
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可影响高校育人质量。以文化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视野。物质情境上的传统文化渗透、校本课程建设上的传统文化教育和课外活动上的传统文化彰显是该视野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好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理工类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尊重教育规律,发挥二者的比较优势,循序渐进,开展特色教育。对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推进:丰富思想维度,扭转重理轻文的思维定式是前提;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工科特色是核心;整合优化思政课教师力量,对现有思政课进行课程改革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教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同样肩负着这一光荣使命。将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符合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也进一步完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基础及课程群。与此同时,在大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从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材内容等几个方面入手,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要内容,加强课程建设,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及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徽文化"的概念界定,从本土文化对高校地方课程建设的意义、当前高校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的研究综述、高校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徽州地方音乐课程建设的背景,以及徽州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并以黄山学院为例,为该校开展徽州本土音乐课程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使高校徽州本土音乐课程建设为推动弘扬和传承徽州传统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高等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对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创新提出了相应建议:开设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构建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传统授课方式,挖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营建良好校园文化环境,打造传统文化教育优良载体;"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拓宽传统文化教育新途径;以学生社团为抓手,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开展各种活动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正>为了加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的特长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提出了"一二三四"的传统文化教育新思路,即"一个宗旨":弘扬传统文化,涵养人文情怀,塑造文化人格,提升人格境界";强化"两项服务":服务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于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推进"三项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抓好"四项教育":经典诗文教育、传统节日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艺术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6.
《邢台学院学报》2019,(4):127-13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经济建设的新时代迫切需要跨文化教育,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新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解河北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情况,从对外语教育教学最终目标的认识、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调查了河北省不同层次高校跨文化外语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河北省高校外语同仁对跨文化外语教育终极目标的认同度普遍较高,但实际教学建设现状与人才目标的达成度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探索具有明确指向,教、学、评三位一体的跨文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初,日本教育界提出了"传统与文化教育",取代了原来的"传统文化教育"概念。"传统与文化教育"比"传统文化教育"有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内涵和更远的追求。它从过去、现代、未来相互联系的角度谋求文化的传承和创造,不仅重视从过去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而且重视现代文化以及可传承至未来的新文化的创造。也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习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更重视在理解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创造力的培养。"传统与文化教育"的理念正通过一系列文化发展政策、课程改革措施以及地方和学校有计划的教育实践得以落实。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高校对第二外语教育重视不够,以至于第二外语教学一直停滞不前,固守着传统的授课模式。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配合高考第一外语语种的增加,全国各高校的第二外语课程建设也面临巨大的改革。结合清华大学语言教学中心多语种第二外语的改革经验,从语种、课程选修、教材以及教学模式四个方面,论证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第二外语课程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高校专业核心课程是高校专业建设的基础,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大力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进程中,高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面临着新的环境与要求。准确地把握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需求、合理地推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是新时期高校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高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应积极地从完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丰富课程资源等方面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徐超妮 《文教资料》2009,(24):167-169
高校隐性课程建设的情况,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科学地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隐性课程"的渊源出发,揭示了高校隐性课程对提升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通过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不断深化高校隐性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