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细节不真实,重大科技发现的时间不准确,科技名词使用不当,立意和构思存在问题等,这些问题实际上影响了《跨越百年的美丽》的说服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什么样的美丽能经受时间的淘洗而历久弥新?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如何建立起对美丽一词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目标?我想每一个读过《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的人都会有所触动,有所启发。《跨越百年的美丽》是当代散文家梁衡先生的一篇作品,入选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课文。文章赞美了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献身的  相似文献   

3.
正《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全文以"美丽"为主线,赞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在于容貌,更在于心灵和人格。在学生初步熟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内容】1.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跨越百年的美丽》。2."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六年级下第5册:《逝世前的科学记录》。【学习目标】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居里夫人的生平。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5.
《跨越百年的美丽》以“美丽”为主线,表现了居里夫人坚定执著、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赞美了她高尚的心灵、美丽的人格,也深刻揭示了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笔者有幸听了常州市“李洁名师工作室”的两位骨干教师同题异构的阅读课《跨越百年的美丽》(作者梁衡)。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最近看了一名教师上《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他们自主阅读,快速感知、思维,体会言语中蕴含的感情,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居里夫人那跨越百年的美丽。  相似文献   

8.
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为例,试就小学高年级语文"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模式展开了一番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鲍雪芬 《小学语文》2012,(11):43-45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篇精凑课文。这篇文章赞颂了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及人格魅力,表达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精神和人格的主题。通过两次讲授这篇课文,我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也要立足语言形式,应该行走在内容和形式之间。  相似文献   

10.
作为作家的梁衡,因《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多篇作品走入中小学语文课本,而为广大师生耳熟能详,然而作为一个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一  相似文献   

11.
梁衡的散文《晋祠》存在一些问题:梁衡所谓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是错误的,《史记》无"剪桐封弟"四字,梁衡所谓的"于是其弟长大后便来到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作了诸侯"与《史记·晋世家》的明确记载相矛盾,树干劲直与偃卧矛盾,梁衡所谓"当年李世民就从这里(指晋祠)起兵反隋,得了天下"之说有问题,梁衡所谓"宋太宗赵光义,曾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在这里(指晋祠)消灭了北汉政权"之说是错误的。这些问题主要是历史事件的细节不真实、一些表述有缺陷、地点不准确等等,影响了《晋祠》的说服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梁衡的新闻研究活动,在其外在的独特性之后,其实存在着方法论的突破,他的研究活动实际上体现和运用了现象学的方法。考察梁衡新闻研究活动的轨迹,可以发现,在他三个阶段的工作中,恰好完成了现象学方法的“还原”和“自由变换”,在此基础上,通过梁衡个体化的思考和研究,形成了其独具一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种异质文化或外来文学在中国的接受,都有着多种层面的原因与复杂的机制。拉美文学代表作《百年孤独》在中国的接受就是如此。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中,对《百年孤独》的意识形态化、审美经典化与功利价值化不仅完成了《百年孤独》的中国化阐释过程,也使得《百年孤独》在中国的跨文化接受与传播得以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14.
《百年孤独》是众所周知的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它对中国当代文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莫言的家族小说《红高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然而《红高粱》不是《百年孤独》的单纯翻版,渗透着许多中华民族独特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向,反映的是所谓的文学研究者不甘心于对现实生活干预的无力感,体现的是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心,寻求的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从卡夫卡到艾略特,从《追忆似水年华》到《百年孤独,》我们前所未有的清晰地意识到人类心灵的荒芜和前路的渺茫。正所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而这种哀凉的情绪引发了对人类来路和归途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6.
拉美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中国藏族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同为20世纪后半期的获奖小说。中国与拉美文学创作交相辉映,在世界文坛上影响巨大。《百年孤独》是一种"隐喻或讽喻",《尘埃落定》是一种"政治寓言"。两部小说透过各民族的历史嬗变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建立起历史反思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部奇书.象征手法是魔幻现实主义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本文分析了作品中浓郁的象征色彩,它不仅表现在对人物心灵、性格、孤独精神和集体健忘症等方面的描写中,还表现在对颜色尤其是金黄色的执狂与恐惧等的描写中.<百年孤独>通过象征手段,深刻揭示了拉美愚昧落后、与世隔绝的社会境况和孤独状态.其象征色彩张显了艺术文本的魔幻性质,又突出了其悲剧意蕴,从而以新的视角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奇妙而独特的参照范本,无论对历史还是现实都具有深刘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前现存的许衡直解作品主要有四种版本,比较清乾隆五十五年怀庆堂刻本《许文正公遗书》中的许衡直解作品与《文津阁四库全书·鲁斋遗书》中的许衡直解作品,发现两个版本各有利弊:四库本虽存在较多谬误,但使用了很多同义词对译怀庆堂本中的说法,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方式,也便于读者理解;怀庆堂本尽管也存在个别疏失,但相对而言更接近于元代口语原貌,故更为可信。  相似文献   

19.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具经典性的作品,乌苏拉则是这一作品的核心人物,在某种意义上她具有一种光束性的作用,照耀着小说的其他人物。从整体上,从文化内蕴的角度挖掘这一形象的深层意旨,指出这一形象具有母性神色彩,"她"既内有作为文明衍生根底的健全理智,又显示出始终悲悯关爱一切苦难生命的顽韧意志,实为《百年孤独》寄寓的一束强劲的济世光芒,而她极富悲剧性的孤独命运则展示着马贡多文明史亦即人类文明史的生存迷误。  相似文献   

20.
加西亚.马尔克斯不仅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叩开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门,其短篇小说创作也是异彩纷呈。文章从整体上理出一条贯穿加西亚.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主线,并大体上概括出涵盖其大部分作品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