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现代德育理论的角度,评述孔子的德育过程思想。结论:孔子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和思想品德,旨在塑造一种道德型的理想人格或完美人性,也就是"君子"。孔子的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君子"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孔子崇尚的理想人格,是现实生活中的"君子"而非超凡脱俗的"圣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理想人格的主要内容包括"仁、知、勇"的君子之道、"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儒家理想人格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意蕴,符合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基本要义,对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塑造理想人格具有借鉴意义。文章从更新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道德情感,激励学生自我教育;正视个体差异,德育、"心育"相结合;协调社会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实现全面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3.
德育目标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 德育实效性不理想的一个原因是不从实际出发,提一些大而空的道德规范脱离了学生的道德实际认识水平,学生被动肤浅地唯心理解它,其结果是不可能培养出所要求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道德的层次性出发,结合学生的道德认知特点以及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学科体系的特定目标要求,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想想他们的难处>为例,尝试对小学阶段德育课程开发的层次问题进行反思.小学德育课程应该侧重于以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突显规则层次的规范内容,伴随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逐步加强课程设置中道德原则与道德理想的正面引导.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任务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理想的构建和道德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任务。道德性成为大学生道德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是大学生道德能力的重要内容。道德社会化任务的达成方式要符合社会要求,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将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原则、方法引入德育,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6.
现行中学德育疲软无力,其"软肋"被充分地暴露出来.表现有四: "老"--德育内容"老气横秋"时下的中学德育误把过去的道德现实作为道德理想固定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内容老化不切合实际.来自现实,反映学生实际情况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思想难题以及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贴近学生、问题具体、材料鲜活的内容太少,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导致学校德育在社会现实面前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7.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拓展了高校德育实践领域,为提高德育有效性提供了科学思路的情况下,德育回归生活世界面对的一些问题,仍然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是"回归生活世界"不能放弃道德理想;二是"回归生活世界"不能忽视学生德育主体意识的确立。  相似文献   

8.
理想的德育应该从小事做起,潜移默化的、淡化教育痕迹的教育方法反而会起到较大的教育作用;理想的德育还应重视在自主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荀子的"化性起伪"道德教化思想,把道德践行分为"知道"、"可道"、"好道"三重境界,与此对应"道德认知、道德自律、道德养成"三种人格。这种道德教化思想对当今高校"立德树人"德育意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此高校学生德育工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道德品质形成的层级规律,按照"他律——自律——律人"的路径,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增强道德认知;设立道德情意,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强化道德实践,培育学生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0.
王金转 《考试周刊》2013,(37):168-168
<正>小学生正处在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逐步形成的阶段,因此,学会做人是小学德育的首要任务。德育课堂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教给学生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方法,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生存能力,为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一、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学做健康快乐之人1.正确评价自我。要让每一个孩子都  相似文献   

11.
生活德育所猛烈批判的知性德育是且只能是实然的知性德育,而非本然的知性德育。道德有两种形态,相应地,道德教育也包括品德教育(或道德规范教育)和知性德育两种,后者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是德育家的理想追求。当代西方的知性德育偏重于形式与能力,忽视了科学的道德知识、道德真理等实质内容。只有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才最有可能获得科学的道德知识、道德真理。知性德育的直接目的不是培养"有道德的人",而是培养真正"懂道德的人"。当前,我国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知行分离"现象在于其"知"非"真知"。真正"懂道德的人"必然会经常作出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2.
梁军 《成才之路》2013,(15):15-15
德育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协调一致,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德育不仅仅要把学生培养成爱祖国、爱人民、遵纪守法的好学生,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逐渐取代了应试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理念,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我校针对生源不理想、德育和智育不佳的特点,狠抓成功教育、目标教学,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迈进,学生的成绩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按照学校的指导思想,我就"如何当好后进生的班主任"这一问题,积极地在自己管理的班级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小学德育的创新之举,"道德银行"不仅值得肯定,而且具有推广价值.理由如下: 一是"道德银行"创新了传统学校德育理念与方式,富有时代气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德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传统的学校德育存在严重的"形式化""集体化"倾向,难以触动学生灵魂,当然也就收效甚微.而"道德银行"的建设有助于实现学校德育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并赋予了学生道德成长的主动权,更容易走进学生心灵,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15.
回忆校同往事,有些事已经淡忘,而有些事却让人念念不忘.何以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其根源就在于教育的肤浅与深刻.德育也有"肤浅"与"深刻"之别.肤浅的德育,仅有德育的躯壳,而无德育的灵魂;很少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让学生产生道德期待和道德追求.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所培养的儿童是一块大理石,要把它塑造成一座雕像,使它具有灵性,体现出人类的理想."教师要想塑造出具有灵性和体现人类理想的雕像,就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要努力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品格和精神品质. 首先,渗透道德教育,培养高尚德魂.优秀的道德品质是学生立身做人的根本,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德育建设:第一,明确德育目标,渗透于学科教学,在学生心中播撒优良的道德种子,孕育崇高德魂;第二,树立德育榜样,以德育德,让道德的光辉映照人心,激励学生不断提高道德境界;第三,制定德育规划,开展道德品质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精神.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引导学生明是非、分善恶、辨美丑,让心灵浸润美好品德,帮助他们修身立德、潜心树德、塑造德魂.  相似文献   

17.
孟子的德育思想和德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德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人性基础的论证,重视德育社会功能的发挥,是孟子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强调“尚志”和树立道德理想,重视人的理性作用,在具体方法的运用中突出人的道德主体性,是其德育方法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8.
所谓德育的实效性,是指教育者通过德育过程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即德育预期目标达到的程度和德育任务实际完成的状况,最终体现在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并以学生是否达到社会的实际要求来检验。由理想型教育转变为实事求是型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前,许多学校的德育好像总是在"高耗低效"的怪圈中徘徊。实际上,学校的德育阵地不可谓不多,用于德育的时间也不少,如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每天一次的晨会等,但这些活动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这种空洞的说教方式已使学生感到厌烦,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如果教师改变德育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那  相似文献   

20.
"大学之道"是我国古代传统德育的典型模式,蕴含了丰富的"大德育"思想,体现整体性理念、道德、思想和政治教育的三位一体思想,以及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等,这为我国德育的现代改革提供了深厚的内源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