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转换工作不断进行,当前高校“两课”教育和教学工作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如何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加强教学改革,寻找一套新时期“两课”教学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教学改革是方向,包括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素质教育是目标和宗旨,其中思想素质是核心,“两课”学科梯队建设是保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两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两课”教学的实效性事关其在高校中的地位,事关高校合格人才的培养。本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取综合化的考试方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强化社会实践环节等四个方面分析如何进一步深化高校“两课”教学改革,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社会形式的发展变化及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使高校学生思想状况日趋复杂化,给高校“两课”教学提出了新课题。注重针对性与实效性,深化高校“两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两课”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政治课教师所面临的严峻课题。教学内容要具有时代性,教学方法要做到四个结合,发挥“两课”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校“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是当前“两课”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对“两课”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正确“两课”教学质量进行积极思考。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深化高校“两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 ,切实提高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根据教育部党组的工作部署 ,教育部社政司于4月6~7日在京召开了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选题论证工作会议。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黄百炼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是维护稳定、统一思想。此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 :统一大家思想 ;深入进行教学研究 ,推动“两课”教学工作的开展 ,培养和锻炼“两课”教师队伍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两课”教学质量。他还…  相似文献   

6.
高校“两课”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阵地,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两课”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两课”的教学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如何避免使其流于形式,切实加强实效性,改变学、用两张皮的现象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文章将着重探讨“两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加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予以探索。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新阶段不断增强“两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高校“两课”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而如何客观有效的评价“两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构建“两课”教育教学的互动机制 ,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两课”教学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按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从实际出发,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关键在于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注重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注重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有不断解决“两课”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真正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两课”教学 ,充实教学内容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突出以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加强实践为核心环节 ,积极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是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高校"两课"案例教学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直是高校“两课”教学改革面临的课题,本阐述了“两课”案例教学法研究的具体做法和研究体会,并认为案例教学是增强“两课”实效性的最佳途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两课”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而深化教学改革,增强课程实效性,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客观需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增强该课程教学实效性所必需的三个方面,即:准确把握课程特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深化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2.
朱峰 《考试周刊》2007,(3):20-21
深化“两课”改革必须解决“两课”教学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问题。过去“两课”用专业课的教学方法,使“两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挥新技术优势,开辟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是高校“两课”教学工作的新课题。本文试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两课”教师在角色方面的转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两课”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3.
学分制条件下实现“两课”教育教学实效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是高校“两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实施学分制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目前高校“两课”教学的实效性不高与我们在教学中未能很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直接的关系,“两课”教育教学改革应在学分制的制度框架下作理性思考和相应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主要针对和谐社会中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与时俱进改革高职院校“两课”教学,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认为必须进行两课教学改革,以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加强高校“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这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的时代性课题。近期 ,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两课”教学法研究》一书 ,是石云霞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下达的同名研究课题的结题成果。该书紧密结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简称“两课”)教育教学的实际 ,在占有丰富翔实的资料的基础上 ,系统总结和概括了“两课”教学法研究和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 ,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新思路、新观点 ,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两课”教学法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范…  相似文献   

16.
“两课”即国家在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随着21世纪的即将到来,我国高校步入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形势的发展对“两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根据“两课”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设计出符合广东高校实际的评估方案,是提高“两课”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广东工业大学在“两课”教学改革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于去年承担了省高教厅下达的这一课题。本文简述设计该评估方案的总体思路。一、设计“两课”教学评估方案的必要性高校教育评估是国家对高校实行监督的…  相似文献   

17.
目前,全国各地高校都在积极探讨学生参与评估的教学质量体系。其中,高校“两课”教学要迎接“教得怎样,学生说了算”的挑战,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强化课堂教学,重视教学改革,优化师资结构,改进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际的要求。随着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两课”)教学改革的深化,近几年来不少高校在“两课”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以黑龙江财政专科学校自1992年以来,在“两课”教学中先后组织学生七次参加社会实践为依据,就“两课”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如何进一步高质量地抓好这一教育,谈谈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两课”)教学改革,全国“两课”管理工作座谈会于1996年3月27日—28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国家教委党组成员朱新均在闭幕式上作了总结讲话,国家教委社科司司长奚广庆在会上就国家教委社科司和思政司关于落实“两课”教学改革的实施计划作了说明。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省级教育党政管理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座谈会。与会同志就高校“两课”教学改革和管理工作交流了经验,开展了研讨,并在一些问题上取得了共识。 一、“两课”教改是重中之重 周远清指出,召开这次座谈会的目的是强化“两课”的声音,深化“两课”的改革,加强“两课”的管理。 他说,大学教育不应只是狭窄的专业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与加强“两课”教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素质教育要促进“两课”的教学,使其发挥出更好的效益;“两课”教学也要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普通高等学校 (专科 )“两课”教育教学中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 ,增强“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经教育部党组批准 ,我司组织了部分高校的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对普通高等学校 (专科 )“两课”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了全面修订。本次修订工作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理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及其要求 ,力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全面渗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 ,从普通高等学校 (专科 )“两课”课程设置要求及其教育教学特点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