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历史上从福建汀州直接移民台湾的客家人有70余万,从广东去台的客家人,其祖籍基本也在闽西汀州.在台湾的闽南人也有30余万人的祖先曾经是汀州的主人.大量的汀州客家族谱是真实反映客家民系不断播迁发展的珍贵家族史料,揭示了汀州客家裔孙东移台湾,开发建设台湾的历史进程.福建汀州的地理环境发展有限,人多地少等因素是造成明末清初汀州客家人纷纷向台湾移民垦耕的原因.闽台两地客家同宗同源,一脉相传,共同造就和传承了闽台客家文化.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客家文化中心是不断转移与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宋至明代,客家文化中心,主要在汀州府和赣州府等地。至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嘉应州即今梅州地区成了全国客家文化中心,主要论据是:重视文教,人文鼎盛;国内客家地区移民的基地;遍布世界各地华侨的主要祖居地;直隶嘉应州的设立与社会迅速发展;梅县话成了客家话的代表方言。但是,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客家文化中心的地位,对整个客家地位的发展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3.
海峡两岸客家民间文学有异同之处。闽台客家民间文学与中原传统民间文学有关,同出于北方口头文字体系,台湾客家民歌是随客家人迁台带入的,腔调各有特点。台湾客家民间文学有别于闽南人的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有共同共享的地方,讲述所操方言有差别。  相似文献   

4.
海峡两岸客家民间文学有异同之处。闽台客家民间文学与中原传统民间文学有关,同出于北方口头文字体系,台湾客家民歌是随客家人迁台带入的,腔调各有特点。台湾客家民间文学有别于闽南人的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有共同共享的地方,讲述所操方言有差别。  相似文献   

5.
<正>一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罗勇教授和邹春生副教授合著的《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述论》于2014年10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五个部分,分别阐述了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关系、客家文化生成的背景及其发展脉络、客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客家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第一章以"河洛文化:客家文化的重要源头"为题,基于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并通过对文化结构的分析,呈现了中原文化烙在客家文化中的强烈印记,进而论证了河洛文化是客家文化重要源头的观点。在  相似文献   

6.
福建汀州客家传统民间工艺形成于唐宋,发展于元明,繁荣于清,中心则是在原汀州府附廓长汀县。福建汀州客家地区这个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特定区域,孕育了众多的传统民间工艺门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清代福建汀州人入台垦殖及文化展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大陆和台湾的亲缘关系密不可分,且由来已久。《史记·秦始皇帝本纪》记载:“齐人徐市(即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齐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又据《后汉书·东夷列传》云:“……(徐福)求蓬莱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家。”根据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史学界的许多学者都断定,瀛洲就是今天的台湾。这也是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最早记录。自秦以后,历经诸朝,台湾与大陆母体始终保持着息息相通的关系。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揭开了中华民族大规模开发台湾的序幕。随后,“八闽穷处”的汀州人接踵而至,参加了台湾的土地垦殖和文化展拓。 一 古汀洲,位于闽地西部。“开元二十二年,福建经略使增领汀州,”正式设府、领长汀、黄连、新罗三县。宋时汀州府辖长汀、宁化、上杭、武平、清流、连城。明时,废元建制,重设汀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汀州府自“成化时巡抚高明……奏请析置永定县,”共领县八,为长汀、宁化、清流、归化、连城、上杭、武平、永定,清朝因之。 汀州人最初入垦台湾,约在清顺治末年和康熙初年。  相似文献   

8.
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河洛文化产生于河洛地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曾经长期占据中国文化的主流地位;闽南文化则是由中原入闽的河洛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两种文化关系密切,但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古代汀州是客家族群的重要发源地。汀州地区的文教发展对客家族群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宋代,汀州的文教处于大发展时期。宋代汀州教育机构设置完备,以地方官学为主,州有郡学,每县均办有县学,还设有贡院和五处贡士庄,此外还有三处书院和二所私人讲学读书处,反映出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地方官员对当地教育的重视。汀州在福建属于最晚开发的地区,地理环境山峻水急,国家权力无法完全控制汀州社会,因而把教化当作重要的辅助手段。汀州完备的教育机构对汀州社会风气的改变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台湾客家意识萌芽比东南亚晚一些。甲午战争后,"客家"名称在日本还不太普遍,一般把客家只认为"粤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民党政府不愿意向外宣传台湾(包括原住民)社会之多样性,于是客家研究也属于研究的禁区。1987年台湾解严后,台湾客家人才开始自己的文化保护运动。2001年台湾不仅开始保护传统文化,而且创造台湾客家文化(客家花布、桐花祭等等),力图把台湾建设成为全球客家文化与产业交流中心,这为海峡两岸客家交流起到沟通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