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良佐是二程的主要门人之一,他在理学的开创到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谢良佐的思想承继二程并有所发挥,他对穷理、仁、诚等的论述为朱熹所称赞,然而他的思想中有较为浓厚的禅学思想,又为朱熹所批判。仔细分析其原因,可以了解朱熹本人思想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理学在南宋的兴盛有其客观环境原因,如士大夫文化的衰落以及文学家对理学的接纳等。本论文主张在探讨文学与理学的关系时,应该将南宋理学家细分为先儒(大儒)、官儒和私儒三大类,认为儒学主体地位的下降是导致层级理学环境的根本原因。以刘克庄为例,他是最早从理论上注意到理学诗并对其提出了一系列见解的诗论家。他尊重先儒,鄙夷官儒而同情私儒,这决定了他的思想存在矛盾,也导致他在文学上既反对理学诗歌,又无法避免地受到理学思想影响。与前辈叶适的态度不同,刘克庄鼓励儒者入世,参加科举,这可以看作是他对现实的一种妥协。  相似文献   

3.
赵州语趣     
赵娜 《华夏文化》2010,(3):29-31
<正> 唐末五代时期是禅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时期。它是祖师禅和分灯禅的连接点,是禅宗教示方法丰富多彩的时期。禅宗"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见性成佛",在禅师和弟子之间逐渐形成了机锋对答。禅师们不再苦口婆心地宣讲禅法的义理,而是在看似有口无心的随机应答中开示道理。细读禅师的语录,往往可以看到不少的妙语,在轻松的看似不着边际的问答中可以获得诸多乐趣。赵州从谂,南泉普愿的嗣法弟子,被参公案最多的"狗子有无佛性"的提出者,被雪峰义存称为"古佛"。他的禅示方法既有"老婆  相似文献   

4.
正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时间节点,也是古代著名思想家、关学创始人张载(1020-1077年)的千年诞辰。关学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称为"横渠四句"或"横渠四句教",来自于他的语录作品《张子语录》。  相似文献   

5.
“汉宋之争”是晚清理学中特有的命题。“汉学”即乾嘉考据学,“宋学”指称的是理学。乾嘉时期“汉学”发展极为鼎盛。是时,汉学家指斥理学的空疏,对孔孟书中仁义礼智等理学主要观念亦别创新义,对周、程、张、朱之书,更是大为诟病。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是理学修养极深的一代大儒,但他的一生中仍然暴露了许多言行不符的矛盾,这种矛盾折射了理学学说本身的矛盾,是理学的价值体系践履于人之后在心理、性格与思维方式上违背了人性与历史发展大势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国学大师蒙文通先生治学广博,曾自述诸学中唯理学所得最深.他的理学思想数度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可归本于孟子.他认为儒家道统自孟子之后不曾断裂;认为<大学>深得思、孟之旨,至阳明<大学>之义尽,洙泗之蕴得以充分阐发;他既看到了理学内部程朱派与陆王派两派之间的区别、儒家与佛教的差异,又倾向于折中两派,糅合儒、释.  相似文献   

8.
朱月顺 《寻根》2006,(6):119-121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名扬中外。他的理学思想不仅对中国的封建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在13~14世纪对高丽于朝的封建统治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在中国,多数人部知道朱熹为中国“理学之大圣”,而对朱熹后裔一支变成朝鲜族一事却知者甚少。笔者是中国的朝鲜族,也是朱熹的后裔。那么,我们的家族是如何变成朝鲜族的呢?  相似文献   

9.
在易学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被称为“宋易时期”。所谓“宋易”,乃是针对“汉易”而言,是基于宋学与汉学相对的易学学风和阶段的划分。宋学特别是宋代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对易学的研究分不开的。理学主要是心性之学.注重探讨性命义理,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就是《周易》的经传。  相似文献   

10.
正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三先生1980年启动编写《宋明理学史》,1985年年终写竣,上下两册,134.4万字,198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回溯了绵延700余年的理学思想体系,系统地阐述了宋、元、明时期理学的产生、发展和走向衰弱的历史过程,在理论上剖析了理学的主要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理学的社会功能及其历史作用。30年来,《宋明理学史》已成为思想史、哲学史、中国学术史及相关学科领域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读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该书具有以  相似文献   

11.
在道元的禅学方法中,基于空思想和不二论的般若是传承正法(坐禅)的原因,而通过坐禅开悟可言说般若。这是一个般若、坐禅相互印证相互支持的、带有时间性而又无始无终的神秘循环,被道元用来限定正法传承者的范围,并在处理宋朝和日本的禅学问题、宗派问题上各有作用。道元与道一、宗杲等都以般若思想作为根据,差别主要体现在基于现实考量、各自的禅学运用般若思想的范围、层面、程度和看待坐禅的不同观点上。  相似文献   

12.
尤学工  封霄 《中华文化论坛》2023,(4):160-173+192
借历史故事阐发思想主张是古代士人的话语传统,宋明时期“成汤祈雨”的多元书写是为典范之一。在天人相与的知识框架下,“成汤祈雨”成为士人构建理学体系与“借天道言治道”的重要元素。宋至明初,在“事应说”遭遇挑战、理学兴盛的背景下,水旱天定与和气召祥观念融汇于士人对故事的叙述中。明中期理学走向内在化、心性化,对人本身的关注更切,士人对成汤以身为牺之举及故事真实性的争议陡增。中晚明政治生态复杂,士人常援引“成汤祈雨”讥刺时政,表达对治世明君的期待。“成汤祈雨”在宋明间为理学士人提供了阐发己见的对话空间,其间既有对“事应”和“人祷”的反动,也有灾异限君和倡导“敬”与“诚”的一贯传统。与时代思潮相呼应也为故事本身提供了文化生长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学术争鸣是学派发展的重要途径。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派多是在与其他学派的争鸣中确立其地位的,如同汉代思想家王充所言的那样:"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两论相订,是非乃见。"(《论衡·案书》)所谓理不辩不明。而这一点在思想文化极度活跃的宋代表现得最为明显。北宋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历经多位儒者的理论建构,理学——这一中国学术史上的新的范式得以出现。与此同时,思想界也异常活跃,致使"庆历之际,学统四起"。深受佛  相似文献   

14.
玄高僧团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第一个明显以行禅为特色的僧团,因此,玄高一系禅法的师承、特点是把握北禅的整体特色的一个关键,对中国佛教史特别是禅学史的编撰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关于玄高禅法的师承和特点,学界历来依据《高僧传》将其判定为浮驮跋陀/佛陀跋陀罗(觉贤)所传的宾一系的小乘禅法。然而僧传有关玄高师承的记述却颇为暖昧,而且存在著重大的疑团,即“玄高师从觉贤学禅”一说,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地点上都与其它确凿无疑的史料相羝长期牾。因此玄高是否曾跟从觉贤禅便成了禅学史上的一椿疑案。前贤时俊对此案的解释均有不尽…  相似文献   

15.
近读蔡方鹿教授新著<宋代四川理学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3年8月版),这是国内第一部以宋代四川区域文化--理学为研究主体的专著.在作者看来,作为宋代理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宋代四川理学不仅是广义的宋代蜀学发展的高峰,亦是整个巴蜀文化发展的高峰,并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理论深刻影响了宋代理学乃至整个宋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参见<宋代四川理学研究>第283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宋朝产生的儒学新形态,历来称谓繁多:道学、理学、宋学、新儒学等等。每一种称谓都反映着不同时代的人对于自身现状的独特认知。"道学"和"理学"是宋人自言之语,其中透露着他们对于自身学术与理想的认识;"道学"与"理学"概念之间的差异,也彰显着宋人思想与政治的真实处境;元明清三朝沿用"道学"与"理学"的概念,但其背后所表现出的思想差异更为复杂;用"宋学"来指称宋代学术,这是清人在考据之学的学术理路上做的概念划分;用新儒学来指  相似文献   

17.
张波 《华夏文化》2010,(1):13-15
<正>在北宋时期,关学创立。由于张载及其弟子的努力,关学思想发展达到宋代理学的较高程度,其影响不下于洛学,在关学史发展中出现了第一次高峰。南宋时期,关学零落,学者多专注于事功,但思想创新甚微,影响较小。金元时期,虽偶有杨奂、杨恭懿等学者出现,但仍然持续南宋时期的低迷状况,其思想亦多承程朱遗绪,鲜有理论创新。但是,时至明代,关学发展不仅呈现出多元、变异的特  相似文献   

18.
正周敦颐是中国古代思想深邃的哲学家,也是经验丰富的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不少见解鞭辟入里,而被后世奉为正统思想。他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用"诚"将宇宙本体和先验的人性以及伦理统摄起来,回应佛道两家对儒学的冲击和挑战,高扬了儒家伦理学说的地位,为理学的勃兴打下有力的基础。本文的主旨在于探讨周敦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以作为教师精神修养的参考,论述于后。一、尊重学生人格周敦颐认为,人为万物之灵,禀太极之理,  相似文献   

19.
阳明学者的正统与异端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理学兴起以来,理学家几乎无不以佛老为异端,在理学的话语中,异端亦成为佛老的代名词。但在中晚明,随着阳明学的兴起和发展,儒家学正统与异端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本通过对王阳明、王龙溪和焦弱侯这三位阳明学不同时期代表人物正统与异端观念的考察,揭示阳明学正统与异端观念的演变,进而说明这种变化的原因与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唐鉴(1778~1861),字镜海,湖南善化人。乾隆五十八年进士。其人为学宗洛闽之学,主敬以立其体,忠恕以致其用,非有裨于身、心、意、知之理者,不予考虑;非有关于天下国家之事者,不用其功。他笃信程朱,力崇正学,于阳明不为调停之论,一时学者翕然宗之。当时倭仁、吴廷栋、窦兰泉、何桂珍、曾国藩等学者"皆从公考德问业",讲求性理体用之学,唐鉴可谓引导道咸同时期理学复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