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尤学工  封霄 《中华文化论坛》2023,(4):160-173+192
借历史故事阐发思想主张是古代士人的话语传统,宋明时期“成汤祈雨”的多元书写是为典范之一。在天人相与的知识框架下,“成汤祈雨”成为士人构建理学体系与“借天道言治道”的重要元素。宋至明初,在“事应说”遭遇挑战、理学兴盛的背景下,水旱天定与和气召祥观念融汇于士人对故事的叙述中。明中期理学走向内在化、心性化,对人本身的关注更切,士人对成汤以身为牺之举及故事真实性的争议陡增。中晚明政治生态复杂,士人常援引“成汤祈雨”讥刺时政,表达对治世明君的期待。“成汤祈雨”在宋明间为理学士人提供了阐发己见的对话空间,其间既有对“事应”和“人祷”的反动,也有灾异限君和倡导“敬”与“诚”的一贯传统。与时代思潮相呼应也为故事本身提供了文化生长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入明以来 ,女子诗歌总集的编纂汇刻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虽然当时没有今天意义上的女性诗歌研究 ,但是编选和品评女性诗词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妇女研究 ,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妇女创作在当时文坛上的地位及作品的接受和传播情况 ,从而窥见一个时代的价值观。明中期开始有通代女子诗集的编纂 ,如嘉靖三十三年 (公元 15 5 4)华亭士人张之象编《彤管新编》 ,但此书仅收周至元代妇女作品。嘉靖三十六年 ( 15 5 7)钱塘士人田艺衡编《诗女史》 ,开始收录明代女子诗作 ,这是目前已知收录明代女子诗作的通代女子诗总集中刊行时间最早的一种。此集仍以收录前…  相似文献   

3.
季剑青 《东方文化》2002,(5):101-105
明清易代之际的巨大变革,带给士人以深刻的创伤体验。作为化载体的士大夫群体,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明代的制度、学术和历史进行反思。我在这里所关注的是“人”一词在当时语境中所具有的贬抑性含义、尽管在士大夫那里,“人”始终和“规模字句”“不务世事”等负面评价相关,  相似文献   

4.
趙園 《中国文化》2012,(2):158-171
本篇所考察的,是见之於士大夫记述的明清之际的婚姻状况。开於这一时期庶民的婚姻状况,小说较之士人文集,更便於取样。而士人的婚姻状况,仍不能不以士人的记述为主要依据。由今天的眼光看,两性关系,士夫未必较庶民“开放”;  相似文献   

5.
书院:科举应试教育的承担者与矫正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兵 《寻根》2006,(2):16-21
作为“抡材大典”的科举考试对士人物质和精神地位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它必然会制约为士人提供应试知识的教育机构的发展。书院作为教育机构虽然不能排斥科举,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为科举应试服务,但与官学不同,书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教学活动彰显出其既不同于官学、又不同于私学的独特个性,即强调道德养成是读书应举的前提,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矫正应试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片面追求科举的弊端,进而对整个社会的应试教育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余杰 《东方文化》2000,(6):125-126
胡适生前曾经说过,自己是“但开风气不为师”。这当然是胡适的谦辞,其实他是既开风气又为师的。在五四的先驱者中,胡适是最“好”为人师的大师之一。“好”可以从两种意义上理解:一是声调为四声的、爱好的“好”,这是说胡适天生就有当老师的愿望和大赋;二是声调为三声的、好坏的“好”,  相似文献   

7.
章通过对“中华传统明”、“近现代中华明”、“当代中华明”的回顾、阐述,指出:中华明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形成了“多样的统一”的中华传统明。这种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明,经历了近现代困境中的更新充实,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明,这种新型的中华明已在当代崛起,并将在21世纪得到全面振兴。(本为作1997年参加莫斯科“国际汉学家大会”所提交论,后作修改)  相似文献   

8.
在酷吏政治的高压态势下,士人对酷吏政治本身进行了持续抵制,当然,抵制的形式则因为认识角度的不同而并不一致。但是,士人也因为深刻地意识到了当时的大势所趋和武则天的权威而对武周革命极尽谄谀之能事。士人对武周政权的支持是建立在武周作为特殊的政治过渡时期的认识基础之上,所以,在当时的储位之争中,士人普遍主张舍武立李。  相似文献   

9.
会馆是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社会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日根 《寻根》2007,(6):4-8
会馆是明以来同乡人士在各地设立的一种社会组织,它适应社会的变迁而产生,又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会馆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在数百年来中国的社会动荡中,作为“乡土之链”,始终呵护着侨寓异地的商人游子,特别是在战乱等多事之秋,会馆为同籍人士提供了生活的依靠和精神的寄托。  相似文献   

10.
《公羊传》开宗明义提出“大一统”之说,这种学说在该书中占据着首要的地位。虽然在民族问题上表达了“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但是区分“诸夏”与“夷狄”的标准则是文明和道德进化的程度而不是种族,并且“诸夏”与“夷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换句话说,《公羊传》的“大一统”与“夷夏之辨”是一体的。但是经过宋、明士大夫以及清初反清士人的宣扬,“夷狄”与“诸夏”的界限被绝对化了,加上康、雍、乾三朝对“夷夏之辨”说的压制,“夷夏之辨”成为一种取消清政府合法性的学说。清代今文学者从庄存与、刘逢禄到龚自珍都对“夷夏之辨”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论证“大一统”与清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学说。  相似文献   

11.
晚明社会是中国社会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经济的高度发展给当时社会、尤其是江南地区带来了富裕和日趋精致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多的士人对探索各种精神上的禁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打开晚明的典籍文献,我们往往总要惊讶于那字里行间若隐若现的惊人的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12.
魏普玄学是对老庄学说的一次具体开展。士人的精神家园在失去人文关照的情况下,自觉地利用传统的思想资源进行形而上的重构。老庄思想在现实层面上反对虚假而繁琐的人为建构,当现实的文章礼制遭遇普遍的怀疑时,老庄思想给士人提供了新的精神资源。老子“无为”和庄子“与物同一”的境界,超脱了“名教”等级的束缚,确立了一种超世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3.
人们通常说到的四大明古国,即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但这并不是一个科学表述,近几十年以来,国际学术界倾向于更具概括力的“四大明区”之说,即“东地中海明区(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亚述、腓尼基、希腊及罗马等)、南亚次大陆明区(印度及周边)、东亚明区(中国及周边)、中南美印地安明区(玛雅、印加、阿兹特克)”。在这四大明区中,以埃及为代表的东地中海明显示着古代繁荣的一面;以玛雅为代表的中南美印地安明却由于玛雅化的过早消失而容易被人忽视,现代人研究它也不多。但是玛雅明与埃及明一样曾经有过辉煌,在世界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侏儒俑研讨     
1978年临沂金雀山西汉墓中出土了6组陶俑,所有的陶俑都身材矮小。研究每组陶俑人和物的关系发现,这些俑都是奴仆身份,这应是考古中所称“侏儒俑”。据文献记载,“殉俑”是由“人殉”演变而来,殉俑逐渐代替了殉人,侏儒俑替代的是当时社会的侏儒人。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运政局的变化,明代前、中期的士人心态与诗文创作,以成化初为界,呈现出前后不同的精神风貌。成化以前,国运昌隆,士人振奋,诗文亦多昌明博大之音,备受诟病的“台阁体”在很大程度上讲也是这种乐观心态的写照;成化以后,国势转颓,士人或沉沦,或隐忍,或焦虑,或奋争,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则是茶陵派、七子派、吴中派、陈庄体等诗文流派的并起、竞争与交流。  相似文献   

16.
“演义”是“演经书之义”的略称,它探手的是经书的“义”,而非“义”的裁体——言或事。罗贵中创造“历代演义”体的第一个贡献,是自觉确立了明“义”、演“义”的意念。他的第二个贡献,是通过创作实践找到了将“义”“演”好、“演”成功的各臻其妙之道。  相似文献   

17.
“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12岁。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那条小巷,旁边是结冰的小溪。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26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相似文献   

18.
在晚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经济交往、利益关系的多样化,当时有许多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儒家知识分子对自身所拥有的地位、权利和财富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他们虽然同样认可贫富贵贱等社会差异性的存在,但其解释的角度却有了变化。当时的学者陈龙正讲:“识生智与富贵之心,乃可为贤、智、富贵之人。天欲使人皆贤皆富贵而不能也。  相似文献   

19.
庄子时代,神仙思想已经孕育成型。庄子在构建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时,继承了老子首创的道家学说,也吸收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神仙思想,并将二者结合了起来。“仙”与“道”的结缘,使道家学说和神仙思想都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庄子才成为后世道家和道教共同尊崇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20.
过去,我们注意并强调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同发展,为什么没有认识到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也可以协同发展呢?为什么不可以“文化搭台,社会唱戏”或者“社会搭台,文化唱戏”呢?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建设的问题并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并驾齐驱。当时有学者认为,这是一场历史性告别的开始,即中国政府将逐步告别过去的单向度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