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南冥先生(1501-1572),姓曹名植,字楗仲,号南冥,是韩国历史上李朝时代著名的性理学家、实学家、教育家。南冥先生自幼熟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特别喜读《左传》、《中庸》、《大学》、《近思录》等,他在研究和吸取我国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性理思想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信仰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情怀与科学动力 爱因斯坦在1940年纽约举行的“科学、哲学与宗教大会”上,讲过一句频频为人徵引的名言:“有科学而无宗教乃是跌足的科学,有宗教而科学则是失明的宗教。”然而爱因斯坦并不是宗教的信徒。他仅仅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亦即对宇宙的终极本体,有一种个人的直观体验。在1930年出版的《我的信仰》中他曾论及:人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乃是神秘体验;一个不复有讶然好奇之感的人,不啻走骨行尸;正是这种神秘  相似文献   

3.
汤姆士·默顿(一九一五——一九六八)是西方一重要宗教思想家。他的研究多集中在基督教(天主教)传统的宗教思想。可是他在佛教思想方面也有研究,如他的书:《神秘主义与禅》 出之意外,最近又发现他对庄子的研究:《庄子之道》。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曾感觉到他的思想其实与庄子通灵。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 潮流涌动——清末经济民族主义评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近代经济民族主义,国外某些学者已经有所关注,例如美国学者郝延平在他的《中国近代商业革命》(加州大学1986年版)一书中讲到“贸易交往中产生的中国民族主义”和“中国经济民族主义”。对此国内学者却忽视了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经济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生...  相似文献   

5.
上古之时,以祭祀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宗教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形成了宗教生活和文化的最初形态。周代祖先崇拜盛行,宗庙祭祀与郊天、社稷共同成为国家规定的三大主要祭典活动。作为周代的诗歌总集,《诗经》毫不吝惜地展示着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诗经》是"唱着以人生和宗教为主题的较短的抒情诗"。在《诗经》中,不仅可以窥见周代政治、经济、风俗等方面的内容,亦可一睹周代宗教文化的全貌。周代祭祀的献祭品种  相似文献   

6.
睁开另一只眼--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化思潮之一,广泛涉及艺术、建筑学、音乐、电影、学、社会学、交际学、技术等各种学科和研究领域,同时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世界性的化景观,是当代西方社会经济政冶观念的反映和当代世界诸多矛盾与冲突的必然结果。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34年出版的《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诗选》中,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1947年出版的英国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也出现过这个词。汤因比用“后现代”指称西方明史中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西方统治告终,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和天主教政权的衰落,非西方化抬头、壮大。但是,作为一种现实的思想运动,后现代主义的真正崛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  相似文献   

7.
概况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朱国华副教授除出版专著《权力的文化逻辑》之外,在《读书》、《中国学术》、《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等多种刊物发表了10多篇论文,全面阐述布迪厄的社会学和文艺理论,并藉以论述各种文艺学问题。论文《经济资本与文学:文学场的符号斗争》(《社会科学》第9期)将文学的生产置于普遍经济规律的视线内加以思考,讨论一般经济规则在文学领域表现出来的作用形态。在现代社会,经济权力渗透到文学场内部,将自己伪装成文学法庭的最高法官,为文学制定审美标准和叙事原则。大众媒介是现代语境中权力的主要设施。而使这种渗透、裁决得以完成的是通俗作家与大众媒介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8.
田探 《华夏文化》2013,(1):8-10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广义的“信”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古文献中出现“信”的频率非常高。它不仅是“四德”(孝悌忠信)之一,还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中国古人十分重视社会领域中对于“信”的贯彻,如君臣之间的信、官与民之间的信,如“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朋友之间的信,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夫妻之间的信、人与神之间的信,如“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等。“信”在这里表达出的是信任、相信、守信、信仰等多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一)《大学》的作者与成书《大学》是《礼记》之第四十二篇。宋以前似未独立成书,也未明作者是谁。北宋司马光、吕大临等以《大学》独立成书并为之解说。二程十分推崇《大学》,认为“《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朱熹《大学章句》)继承与发展二程理...  相似文献   

10.
质疑英语全国分级统考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大之父”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百家’之学府也”。虽然,蔡先生的大学理念在日趋商业化的今天看来显得有些迂阔和不切实际,然而,大学毕竟不是变相的专业技能培训中心,教师毕竟不能仅仅以授技为谋生之道。大学,它应有自己的理念、人文理想和独立的公共空间。为此,本刊曾在今年第1期刊发了关于“人文教育在当代大学中的位置”的一组笔谈,并引起了学界和媒体的积极反应。《教育文摘》、《南方都市报》、《生态通讯》等报刊先后作了介绍或转载。本期的“大学教育与人文精神”一组文章,可视为对第1期“笔谈”的呼应和补充。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们应从一个新的高度去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局性比较容易理解 ,指人才的培养是事关全国发展的大事 ;关于先导性 ,含义深刻 ,须仔细学习研究。我们可以用这一理念去思考教育问题 ,其中含大学教育。我们估量大学的社会地位及其作用 ,如果用“中心”、“边缘”等社会学名词 ,可以看到 ,当今我国大学的地位并非边缘 ;边缘化的时代早已过去 ,它不断向社会的中心地位转移。教育先导性的提出…  相似文献   

12.
刘强 《世界文化》2003,(4):11-13
——他是当代北美最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之一,被誉为美国的“金庸”,但他生前却屡遭退稿穷困潦倒。——他预言了基因技术、克隆技术、记忆移植,写下最具科学性的科幻作品,但他却大学退学,被怀疑精神失常,曾被送进戒毒中心。——他的《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催生了好莱坞的票房新高,成为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但他当年却痛恨好莱坞。——他一度摆脱科幻,但最终以科幻的形式拓展出全新的人生和社会的传奇。  相似文献   

13.
胡适的《秋柳》诗是他一生极其钟爱的诗篇,从他早年上海求学、留学美国、任教北大再到为抗日而至美国从事外交活动几个时期,其生活和思想是与《秋柳》息息相关的,这是与胡适喜爱道家思想并深受道家影响分不开的。胡适思想的演变轨迹可从胡适对《秋柳》诗的创作、修改及其种种诠释中寻绎出来。笔者认为,胡适《秋柳》诗中的“西风”喻其生活逆境或当时社会反动黑暗势力,与“西化”思想没有关系,诗中的“秋柳”也是一种“柔弱胜刚强”的意象。本文遵循知人论世的诠释原则,力图在特定社会一历史进程中理解胡适《秋柳》的主旨,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解读,并澄清有关误解。  相似文献   

14.
李荣昌 《寻根》2011,(4):17-21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作家,对他的经济状况进行考辨是有积极意义的。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已经有了基本的共识,如在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认为蒲松龄“社会地位不高,深知民间疾苦”;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认为其“清贫的家世,塾师的生涯,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的忠孝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孝”意即忠君孝亲 ,它本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论语·八佾》谓“臣事君以忠” ,要求臣下对国君效忠。《孝经》说 :“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孝的初始含义是孝敬父母 ,这是子女在家庭中必须履行的义务 ,推而广之 ,每个社会成员对于社会也应承担“尽孝”的责任。这样 ,儒家就以忠孝为纽带 ,把个人、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 ,给每个社会成员规定了立身行事、居家做人的基本准则。孙中山自幼飘泊海外 ,深受西洋文化熏陶 ,儒学根底并不扎实 ,用他自己的话说 ,《四书》、《五经》还是从洋文中学到的。他曾竭尽全力宣传西洋文化…  相似文献   

16.
贺麟“宗教精神”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麟所说的宗教精神,包含宗教信仰、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需要等在内,是追求超越现实,“与上帝为一”的精神,而所谓“上帝”则指“真理、人民、大自然”。他从化哲学层面,以欧美现代化历史为例,认为宗教精神对科学“有保护促进之功”,“有助于科学的发展”;认为宗教精神也是近代民主精神的基础,是工业化的基础。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民主不如欧美发达,原因之一,也许正在于缺乏这种宗教精神。所以中国传统化的现代化,铸造中国人的宗教精神,是必要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日前,与《启蒙的艺术》大型展览同步进行的“启蒙之对话”第4讲“启蒙与近现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国博”副馆长陈履生和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前总院长阿克曼先生共同主持,邀请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长甘阳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社会学教授沃尔夫·勒佩尼斯为本次论坛主讲人;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长黄平、哲学研究所赵汀阳、  相似文献   

18.
真实的荒诞     
若尘 《世界文化》2006,(8):16-17
起伏跌宕的人生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于1891年出生于乌克兰基辅市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祖父、外祖父都是俄国东正教的牧师。他的父亲是基辅神学院的一名讲师,主要从事古代历史和西欧宗教的研究。自幼喜欢文学、艺术、音乐的布尔加科夫正是在文化的熏陶下长大的,他深受果戈里、歌德等大师的影响。1916年布尔加科夫从基辅大学医疗系毕业后被派往农村医院,后转至县城,在维亚济马市迎接了十月革命。这段经历为他写作《乡村医生手记》提供了生活题材。1918年回到基辅开业行医的他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后被邓尼金分子裹胁到北高加…  相似文献   

19.
王彬 《世界文化》2010,(9):18-18
阿马蒂亚·森是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他的哲学和社会学新著《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受到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的隆重推荐,  相似文献   

20.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作家。他一生中曾经与中国及中国文化发生一定的联系,他在这方面的某些看法和态度,由于受到他世界观的影响,因而不免片面和失之消极。但,他仍然是希望更进一步了解中国和热切向往中国的。东方文化曾长时间吸引着托尔斯泰的注意力。1870年,他患着宗教苦闷时,就开始寻觅浏览东方宗教方面的书籍。不久,他搜集完成了《圣贤思想集》,其中包括着《圣经》、佛、中国的老子的言论。在亚洲各国中,托尔斯泰感到在思想上与他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