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书体皆备,名家辈出。如唐初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盛、中唐时期的张旭、怀素和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等。唐代书法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众多的群星,除了与大唐帝国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生活的活跃有重要关系外,也与唐代历代君主...  相似文献   

2.
宋体字的创始人是谁?我国书法字体,历代都是以书法创始人(或代表者的姓名)命名的,如柳公权的书法称柳体,颜真卿的书法称颜体。唯有宋体字以朝代为名,这是为什么呢?宋体字的创始人是宋朝秦桧。秦桧,状元出身,在书法上造诣很深,他总结前人书法之长,自成一家,创...  相似文献   

3.
中国书法史上,擅长书法的人不计其数,然而一家三代都擅长书法,风格又具家族特色而能名扬于世的却不多,尤其是客家人士,甚为可贵。而清代中期书法艺术大师伊秉绶及伊念曾、伊立勋一家三代的书法,则一直引起同道们的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4.
彭令 《寻根》2014,(1):60-64
晋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等,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奇迹,其卓绝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千百年来书法发展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块丰碑,也成了历代书法家临摹学习的范本,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相似文献   

5.
关于《灌顶历名》与颜真卿书法的关系,中外学者多有涉及。但这些研究只确定了《灌顶历名》具有浓厚的“颜体”意味,对空海法师继承了颜真卿书法的具体方面罕有涉及。本文试从颜真卿特殊的笔法、字法入手,对《灌顶历名》与颜真卿行书的代表作《祭侄稿》、《争座位帖》进行全面对比和研究。权为引玉之砖,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在国我书法史上,论书体在民间家喻户晓者,当属中晚唐的“颜柳”二体楷书。“颜筋柳骨”人人皆知。大概因其规范性、民俗性、普及性,所以千百年来成为人们学书启蒙的楷范。颜真卿(709~785),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县),五世祖颜之推时迁居京兆万年县(今西安市...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我国书法的全盛时期 ,也是我国古代最广泛、最深刻的一次全民书法高潮 ,其艺术水平之高超 ,足能同晋人匹敌 ,而站在这巅峰之上的 ,便是颜真卿。颜真卿( 70 9-784) ,字清臣 ,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 )人 ,唐代名臣 ,杰出的书法家、政治家 ,2 6岁举进士 ,两年后擢制科 ,累迁殿中侍御史。杨国忠怒其不附己 ,天宝末出为平原太守 ,故世称“颜平原”。时安禄山反状已萌 ,真卿乃募勇士 ,与从兄杲卿共举兵抗击 ,后援绝力穷 ,乃弃郡还朝 ,封鲁郡开国公 ,故又称颜鲁公。真卿立朝正色 ,刚而有礼 ,事四朝不变其节 ,兴元元年 ( 784年 )被叛贼李希烈缢…  相似文献   

8.
与文字书写相关联的书法艺术 ,在中国绵亘数百代 ,历经数千年 ,具有悠久的历史荣光。在漫长的历史时期 ,书法不仅充当了传情达意的交流工具 ,而且也是文人士大夫们雅玩遣情表现自我修养的手段或是寻求精神寄托心灵安慰的理想港湾。它植根于中国汉字文化的土壤中 ,深受传统文化浸蕴 ,在文化层面被赋予深刻内涵 ,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 ,有人说它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一部中国书法史 ,不仅是一部单纯的书法艺术史 ,更是一部内容宏大精深的书法文化史。然而 ,近代以来 ,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 ,却在现代文明和西方艺术思潮…  相似文献   

9.
《希夷梦》作为清代汪寄一部卓有特色的神怪小说,文本中的怪兽形象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突破。文本中怪兽形象的功能,可分为"助力""阻碍"和"烘托"三种。在具体叙事上,作者有意突出了其功能性、转化性以及相克性等特性描写。同时,前代相关作品、作者虚构想象和异域之于中原的"朝贡体系"是怪兽形象的三大来源。清代以来历史演义、神怪小说"混类"状况进一步发展,怪兽形象对"混类"状况生成意义重大,汪寄于此很有贡献。同时,《希夷梦》也较直接地触发了还珠楼主的小说母题建构。  相似文献   

10.
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由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日本朝日新闻社、日中友好会馆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现代书法20人展暨第46届日本现代书法20人展》于今年春意浓浓之际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展出。此展于今年初已在日本成功举办。笔者有幸和参展的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刘炳森等同去日本参加该展开幕式,在与日本书法家的深入交谈中,我们深感日本书法家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有其独到的理解,而他们创作心态的宁静,也与中国书法界一些人的浮躁心态形成鲜明对比。如何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书法艺术瑰宝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始终思考的一个共同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个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也就是对中国的书法传统如何继承,继承什么;如何创新,往哪里创新的问题。中国的书法艺术,始自商代,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之所以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其代代继承,代代创新,代代与时俱进。正因为如此,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并产生和造就了一个个书法名家和一大批书法名作。晋代的王羲之和唐代的颜真卿就是继承与创新的卓越典范,他们成其大才的艺术道路,也就是继承与创新的道路。历代的书...  相似文献   

11.
<正>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文治立国的时代。宋代君主和臣僚"未尝不顷刻以文学为务",他们好读书,并以书法、绘画创作为乐。宋代皇帝的御制作品多,通经史,善诗文,工书法,文化修养高,为历代所不及。宋代皇帝学养之高,与完备的皇室教育和经筵讲习有着密切的关系。皇子为"国之本,君之贰",皇子教育关乎社稷兴衰。宋代十分注重皇室教育,建立了完备的皇室教育制度。宋真宗时期建立资善堂,作为皇子未出阁时接受教育的地方,选  相似文献   

12.
《世界文化》2013,(5):I0001-I0004
日本书法渊源于中国,而又有独特的发展。日本历代书法家们一边从中国浩瀚的书法传统中吸收营养,一边大胆创新,逐渐走出了一条既不背离中国书法艺术的根本精神,又具有日本特色风貌的书法历程。不可否认,作为世界第二书法大国  相似文献   

13.
《寻根》2020,(5)
正所谓"宦途最重是文衡",自科举产生以来,能当上科举考试的考官,是历代官员的一大幸事,清代也不例外。究其原因,无外乎"名利"二字。清代考官的"名"清代考官的"名"大致可分为公、私两个方面。就公而言,是为朝廷选拔有用之才。乾隆皇帝曾对大臣们说:  相似文献   

14.
杨涛是当代青年书法家中优秀且有才华的少数书家之一。从看到他作品的那天起,我就喜欢上了他的书法,因而也非常关注他的发展。杨涛接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同时又未被学院那种严格的规范所约束,他的才华在书法创作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展示,而且形成了极强的个性面貌,这对于一个年轻的书法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5.
艺术成就:苏士澍自幼酷爱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少年时代拜刘博琴先生为师,之后师从启功先生近30年,长期从事中国古代书法碑帖编辑出版工作,数十年专注中国书法、篆刻的创作,对中国汉画像砖、石及历代碑帖、拓片均有深入研究。苏士澍的书法兼习诸体,尤擅鸡毫作篆隶且颇具特色;其行草流畅,韵味浓郁;其篆刻宗秦法汉,寓己意于古风之中;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公益书画展览并于日本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举办个人展览,进行书法讲学;主编多卷本的《中国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全集》和百册《中国历代书法精品大观》等出版物。  相似文献   

16.
《世界文化》2013,(3):I0001-I0004
日本书法渊源于中国,而又有独特的发展。日本历代书法家们一边从中国浩瀚的书法传统中吸收营养,一边大胆创新,逐渐走出了一条既不背离中国书法艺术的根本精神,又具有日本特色风貌的书法历程。不可否认,作为世界第二书法大国的日本,其在书法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非常值得我国读者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扇文化集趣     
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派生出许多与扇有关的文化,令人耳目一新,意趣无穷。扇书扇面书法历史悠久。历代不少书法大家都有扇面书法佳作。最早见于《晋书》,说书圣王羲之曾为一老媪题扇,老媪每字售价百钱。几年前江苏常熟造纸厂陈嘉良利用10...  相似文献   

18.
晓雪 《大理文化》2008,(3):58-60
周钟岳(公元1876年--1955年)先生,是云南近现代史上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全国著名的政治家,早年留学日本时即加人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后来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为我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云南地方文化建设做出过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而且是功底深厚、学贯中西的学者,才华出众、独具风格的书法家和"综诸家而集大成"的杰出诗人,在我国学术史、书法史和诗歌史上都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袁裒是元代中期的作家,有别集《卧雪斋文集》,苏天爵、马祖常等当世名流为之作序跋。同时也是著名的书法理论家,撰有专著《书学纂要》,并写有长篇跋语,堪称历代书法演变发展小史。惜其作品未能流传,又官位不显,致使其事迹不彰。本文从辑录其佚文着手,综合参照存世文献,重点考实其交游情况,以期揭示还原这位在书法理论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清代编《四库全书》引发的大焚书宋运科《四库全书》是我国清朝乾隆时由政府主持编修的一部规模宏大的丛书,共收录清乾隆以前历代重要典籍3416种,共79309卷,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分别编列。编辑这样一部大型丛书,对于保存古代历史文化典籍,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