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中国文化的早期发展是夏商周三代。夏文化的详貌目前尚难确定,真正奠定中国文化之基的是殷商西周。那时中国社会的文化政策,则是所谓“学在官府”,教育文化完全为官府垄断,平民百姓不敢问津。那时候,执掌文化大权的是“巫”、“史”、“祝”、“卜”等官员,他们是一批世袭的职业文化匠师,大凡卜筮、祭祀、书史、星历、教育、医药、音乐歌舞、婚庆葬丧等诸般文化活动,均由他们操纵。  相似文献   

2.
本刊今年第2期刊载朱鸿召先生的文章《“兵法社会”与“兵法文化”》,提出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一个鲜为人知的潜在特征是“兵法”、“兵法社会”和“兵法文化”,主张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重新厘定中国“兵法”的内涵,用以观照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研究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现代革命策略及其文化属性、文学特征,受到读者的普遍关注。7月27日,本刊邀请部分学者雅集苏州古城,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现将讨论情况整理成文,希望引起大家对这一学术问题作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近日,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河南省汝南县“中国梁祝之乡”的称号。这让人们再次将关注的目光聚集到“梁祝文化”发源地的纷争上。 “梁山伯和祝英台”故事,在过去的1600多年间,流传广及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等地区。梁祝传说从浙江向北,沿着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到甘肃,有着一条版本众多的文化传播之路。全国各地与梁祝文化“沾亲带故”的遗迹也多达十多处。围绕谁是“正源”,各地一直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4.
2001年4月,时任副总理的李岚清访问法国,其间与法国外交部部长德里纳共同签署了中法互设文化中心和互办文化年的《会谈纪要》。迄今两年多来,由中法两国领导人共同商议和决定的“中法互办文化年”活动的筹备运作始终紧锣密鼓。2003年10月6日在巴黎开幕的“中国文化年”,将众多中国人,法国人及热爱中国文化的各国观众的目光聚焦于法兰西。事实上,在这一全球聚焦的幕后,早就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没有幕布的中法文化交流的大戏,小戏……。日前,本刊记者就“中法互办文化年”活动,采访了中法文化年混合委员会的中方总协调人,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吕军。  相似文献   

5.
《中外文化交流》2014,(2):36-36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欢乐春节”是中国文化部推出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本片介绍了2013年“欢乐春节泰国行”活动,并从两国政府要员和文化官员、泰国华人、在泰的中国留学生和在泰旅游的美国人等多个视角展示了一个喜庆、祥和的中国春节以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人们被喜庆热闹的春节氛围所感染,被中国春节的特有文化元素所吸引,并在欣赏、体验中国文化魅力的同时,感受着“欢乐、和谐、共享”的春节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6.
“我认为社会物欲横流、缺乏精神,民族自己的文化在丢失,社会出现巨大真空找不到支撑力,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自己的遗产和精神传承。”72岁的作家冯骥才,做了32年全国政协委员。近十年来,他每年的提案几乎都与“抢救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有关。2014年两会期间,冯骥才就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化和文化遗产保护等议题发言,其精辟的分析、尖锐的批评、务实的建议,引发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黄浩 《东方文化》2002,(5):98-100
“马是动物场之灵,有祥和吉利之兆。”当马年新春到来之际,几乎所有电视屏幕、报刊广告以及亲朋道贺,都无不带上一个“马”字:“龙马精神”、“万马奔腾”、“马到功成”!为何中国之马在大众心目中有如此高之声誉?翻翻书本,细加品味,大概是因为马在其漫长的历史成长过程中,与人们的生活、家庭乃至国家,都是这样,马文化得以在中国大地兴起、成长和传播、发展。天长日久,终于在人们心灵里播下不可磨灭的种子,在文园艺苑开出一朵朵灿烂之花。  相似文献   

8.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受到中外尤其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关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文化将扮演何种角色、发挥怎样作用?多位文化界、企业界人士就此发表与观点。  相似文献   

9.
公元2004年的1月,恰值中国农历甲申猴年的春节期间;而于2003年10月在巴黎开幕的“中国文化年”,此时运行也已3个多月了。在其开幕时段内,“中国文化年”各类项目,可谓精彩纷呈,好戏连台,致使“中国热”在法国境内不断升温,同时刺激着法国公众更加强烈的期盼——“中国文化年”继此之后,将有怎样的惊喜与震撼?伴随中国传统春节的到来,“中国文化年”的第二个高潮时段与中法建交40周年纪念日相约而至,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法国的国事访问,更将这节日的气氛和“中国文化年”的精彩,推向一轮新的高潮。巴黎市长德拉诺埃邀请北京市王岐山代市长…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借助于日本和中国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共同形成的“进化论”和“改造国民性”两大启蒙话语方式,延续着“毁灭一创造”的思维模式,构建了“文化抗战”思想体系,将战争中救亡图存与改造国民性的两大任务有机联系起来,将对外反侵略战争和对内反封建的两重任务与文化创造联系起来。在特殊形势下对民族现代文化进行了艰难的重构。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促进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由中国文化部主办、厦门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6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将于2013年11月16~26日在中国福建省厦门市举办。“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是文化部主办的三大国际性艺术赛事之一,每3年一届。举办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旨在展示当今国内国际钢琴艺术教育动态,推动和促进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及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将中国逐步建成亚洲的国际文化活动中心。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的举办,得到了国际钢琴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抑或一个民族,不仅需要具有实力,更重要的还需要具有魅力,这种魅力就是文化。民族文化是最深远最恒久的影响力,不同的文明形态是区别不同民族最本质的内涵,是民族性格最本质的体现。自觉地将建设“文化中国”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用“文化”向世界说明中国,展示中国坦然和自信的气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陈跃 《华夏文化》2008,(3):58-59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词中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自从有了人类,人类就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石头从作为使用工具到作为欣赏对象,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奇石作为石中奇品、珍品,以奇特的形态、变幻的纹理、丰富的色彩、相映成趣的图案以及形体各异的特点而深博人们珍爱。中国的奇石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道色彩绚丽的风景。号称“天下第一奇石”的灵璧奇石愈益具有久远、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2011年10月10日,历时10天的“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下称“亚艺节”)暨“第三届中国重庆文化艺术节”于著名山城——重庆隆重举行。作为中国文化部主办的国家级区域性国际艺术节,“亚艺节”成为亚洲各国展示其文化与艺术的硕大平台,由此向世界展现亚洲文化形象,促进中国和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5.
《中外文化交流》2013,(6):82-85
以“丝路之源,魅力中国”为主题2013土耳其“中国文化年”在土耳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国文化年”为土耳其观众奉上的中国文化盛宴姿采缤纷,得到了土耳其观众的热情欢迎和广泛喜爱。2013中国“土耳其文化年”已于3月在京开幕。由此,来自土耳其的戏剧、电影、芭蕾、民间舞蹈、手工艺、美术、传统及古典音乐等领域的艺术家,将在一年内向中国观众展现土耳其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优秀的现代艺术。——编者  相似文献   

16.
《中外文化交流》2012,(3):90-96
日前,2012德国“中国文化年”在柏林宪兵广场音乐厅隆重开幕,中国文化部长蔡武,驻德国大使吴红波,德国联邦政府代表,外交部国务部长皮珀尔,外交部国务秘书布劳恩,国防部国务秘书武尔夫,联邦议员及部分联邦州代表,德国文化、教育、经济界人士等近千人出席活动开幕式。2012年的德国“中国文化年”,是两国建交以来中国在德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德国联邦总统武尔夫共同担任“中国文化年”的监护人。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希腊文化年”重要活动之一,主题为“迷宫”的希腊《漫画与现代艺术展》日前在北京798艺术区时态空间亮相。该展通过希腊当代艺术的展示,使中国和希腊两个文明古国的现代公民之间更多了一些了解。  相似文献   

18.
伴随“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活动的展开,在有称“欧洲之都”的布鲁塞尔,中国文化日益吸引众多西方受众,作为该“艺术节”信息中心的“中国茶楼”。更成为中欧文化直接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法国在2003年至2005年期间,成功地实施了互办“中法文化年”活动,从而一开中国与外国互办国家级“文化年”活动的先河。之后,中国相继在美国、意大利、葡萄牙、日本、西班牙、韩国、瑞士、印度、澳大利亚等50多个国家,先后举办200多个规模不等的“中国文化节”、“中国艺术节”活动.  相似文献   

20.
论樊洲绘画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属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眉县,东至西安蓝田县,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美称。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终南山既是一个真实的地方,又是一个文化的想象。中国文人自古认为有两种途径可达到中国书画最高境界,皆与终南山相关。其一是将书法和绘画作为一种心迹,不假外求,既是得益于烟云陶养,江山寄托,风雨消磨,但毕竟还是转化为心绪,凝现成书写的线条与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