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丰家骅 《寻根》2010,(1):81-83
<正>读《史记》、《汉书》,常看到官员的俸禄有"秩万石"、"秩二千石"、"秩八百石",对这个"石"字,有不少《史》、《汉》注本比较轻忽,一般都不加注。《辞源》里的"石"字有多种义项,作量词用时,一是容  相似文献   

2.
will set forth     
石头不仅是大自然傲岸的风骨,而且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孕育了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石文化。尽管每个民族的石文化存在着不少差异,但作为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载体,石文化生成的主、客观条件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形成了世界石文化的相通性。从认  相似文献   

3.
正徐家是昆山望族,宅第建得富丽堂皇。徐氏家族发迹于明初的徐良,最先取得功名的是徐申,随后在明清两代共考取了14名进士、36名举人。由于多人谋得高官,因此就有在家乡兴建豪宅的可能,并以官衔命名,威震一方。太史第、尚书第和大学士第说的就是昆山城里如雷贯耳的徐家豪宅,徐氏族人在宅第中做出了大作为。  相似文献   

4.
正《萝轩变古笺谱》下卷包括选石12幅,遗赠8幅,仙灵8幅,代步8幅,搜奇24幅,龙种9幅,择栖12幅,杂稿8幅。"石不能言最可人"。《笺谱》中的"选石"均有名目和出典。如"雪浪石"一笺即出自宋代杜绾《云林石谱》,此石出自中山府,颜色灰黑,纹生白脉,姿态旋绕曲折,苏东坡将其命名为"雪浪石",并做《雪浪石》诗,其中有"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的句子。"郁林石"一笺则出自《新唐书·隐逸传》,诗人陆龟蒙远祖陆绩三国时为吴国郁林太守,罢官归乡时因无家私,船轻不禁风浪,须用石头承重压舱,人们赞此石为"郁林石",特置于姑苏陆氏门前,以彰显陆绩之清廉。"妇负石",出自明代《大理府志》,  相似文献   

5.
《寻根》2016,(3)
正昆山"三贤"之一的朱柏庐(1627-1698),本名用纯,明末诸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嫡孙。正因为朱柏庐继承了朱熹提倡的正气家风,才撰写出受世人追捧的《治家格言》。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它被后人改名为《朱子家训》,前者是作者自命,后者是读者联想,致使《治家格言》的作者张冠李戴,直到作品诞生100多年后才拨乱反正。误传原因说来话长。  相似文献   

6.
昆曲     
吴新雷 《寻根》2003,(1):77-83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首批19个“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或译为“人类精神文化遗产杰作”)的名单,我国的昆曲艺术名列榜首,消息传来,戏剧界人心振奋!那末,昆曲为何能成为举世公认的文化瑰宝呢?它的历史源流和艺术特征是怎么样的呢?昆腔、昆曲、昆剧的历史渊源昆曲发生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据明魏良辅《南词引正》记载,昆山的千墩是昆腔起源于民间的实证之地,而元末千墩人顾坚是最早的见证人和原创歌手。又据周元在《泾林续记》中披露,明太祖洪武…  相似文献   

7.
无数次从朋友圈里看见"石空"的美照,心向往之.在一个雨天周末,我们"勤读会"第52期分享会在这里举行,终于夙愿以偿,走进了"石空",沉浸在大理石的静美,陶醉在这诗意的空间里,一直欣赏到了闭馆才离开. "石空"位于大理古城南门,全名叫"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这里汇集了当代诸多大理石名品,集艺术品鉴赏、休闲、娱乐为一体,是一个了解大理石的文化旅游综合体.  相似文献   

8.
石宝山记     
石宝山顾名思义,其妙在石。果然,剑川县志称其得名由来,乃因"石相可宝"。剑川民间则形象地称其"会开花的石头"。只听说千年的铁树开花,没想到亿年的石头也能开花。就凭这一点,远在云南的石宝山便让人悠然神往。与参加中国报纸副刊年会的多数同行相比,我对石宝山的向往要早好些年。多年前撰写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丹霞》的时候,目光便曾久久地在石宝山的画页上流连。中国内地已发现的800多处丹霞地貌中,如石宝山这样大面积岩面龟裂的仅有3处。另2处,一是江西石城的通天寨,一是云南丽江的千龟山。海拔不过500米的通天寨,其石之奇已让我目瞪口呆了;海拔高达3000米的石  相似文献   

9.
《寻根》2020,(5)
正"出砖入石"是闽南民居普遍采用的一种砖石混砌的建筑方式,在闽南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有人对"出砖入石"出现年代做过一些探讨,大体上有三种看法:元末明初说。某次,闽南沿海遭倭寇侵袭破坏,村民们将残垣断壁重新利用,砌成了"出砖入石"的墙面。万历年间说。当时的泉州曾发生一次特大地震,民房尽毁,人们利用残砖碎石混砌为墙,"出砖入石"就此形成。  相似文献   

10.
剑川的山     
剑川多山,剑川是山的故乡. 在剑川,你始终走不出山的怀抱.可你不必惊讶,你会在惊讶之余读懂剑川的山. 剑川的山有名,有名的山当属石宝山.石宝山位于剑川县南部,古书上记载:"剑之有石宝也,载在郡乘,为封内八景之一,历称名胜".石宝山峰峦重叠,谷幽水秀,山中风光各有情趣,素有"大理有名三塔寺,剑川有名石宝山"之说.  相似文献   

11.
<正>我在大理石中看到了被禁锢的天使,于是我不停地雕刻,直至使他自由。——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这段话出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之口(1475-1564),在他的眼里,冰冷普通的大理石通透而又富有灵性。通过不断的敲击与雕琢,他把大理石变成骨骼、血脉和肉身,赋予大理石新的灵魂,把囚禁在其中的生命力释放出来。四座"圣殇"雕塑取材于《圣经》中圣母马利亚默悼受难而死的  相似文献   

12.
桃源记     
为桃源写文,我一直很担心,因为大凡地籍名文,大都记录名山大川、极物名人.而桃源一地,四面有山,却都不高峻,虽离石宝山最近,但有话说:"石宝山无好人,好人不上石宝山."有此等忌讳之语,桃源人是不肯对外人提起的;有河,却不汹涌,蜿蜒而走,清悠自然;有田有地,能生五谷、能长百草,但都长而不丰,获而不富;搜遍桃源地界,未见过有别于它处的物事,翻阅古今史籍,也未出过一个闻名古今的人物.但这偏僻小地却取了个好名字,因了这名字,尽管不是陶翁笔下的桃源,却也让人容易记住了.  相似文献   

13.
《寻根》2016,(1)
正昆山人喝茶不崇尚高雅的茶道,不追求名贵的茶品,不讲究精深的茶艺,不附庸古朴的茶经,而总是精心营造出一种别有风味的喝茶氛围,让请茶者、献茶者、送茶者都为喝茶者吹去和谐的春风。与喝茶有关的民间文化有周庄民俗"阿婆茶"、千灯民舞"跳板茶"和周市民歌《送麦茶》,都以喝茶为载体,分别描绘出一幕幕迷人的和谐景象。  相似文献   

14.
士与士文化     
正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较为明确的社会分工意识,开始把人大致分为士农工商四类,但其次序历代有所不同。《管子·小匡》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石指柱础。《春秋谷梁传》成公元年曰:"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荀子·王制篇》亦有"农士工商"的排列。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曾说:"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  相似文献   

15.
陈传坤 《寻根》2010,(5):56-59
<正>一、"一拳石"不能证雪芹书箱为伪造从2009年年初开始,各家红学网络上,关于所谓曹雪芹书箱真假的问题又被很多人提起来。其中,有一个传为某专家主伪的意见引起了我的兴趣。此观点认为书箱是伪造的,核心证据是什么呢?正如红学研究者于鹏所言:问题的核心是与补天有关的"一拳石"出于富竹泉的诗句,此诗被其外孙冒充曹雪芹诗中,而号称曹雪芹书箱的箱子上偏偏有这个"一拳顽石"。  相似文献   

16.
石峁遗存主体属于龙山时代的老虎山文化石峁类型,其文化植根于中原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又深受中原乃至于东方地区的影响,并与欧亚草原地带存在文化联系。石峁类型应当已经进入早期国家或邦国文明阶段,属于中华文明主根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明特征和东方沿海、长江流域有一定区别,属于"北方模式"范畴。包括石峁类型在内的老虎山文化人群在龙山后期强势南进,造成晋南地区发达的陶寺文化的衰亡,以及中原文化格局的重组,对早期中国向成熟的王国文明的迈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公元2004年8月,有几位来自北京的客人游览了剑川石宝山后留下一句话:"石宝山的文化内涵真是深不可测."的确,只要是稍有知识和阅历的人来到石宝山都会被它扑溯迷离的文化现象引动许多的幽思冥想.……  相似文献   

18.
沙溪散记     
流年绕指化为沙时光打了个盹,留下了保有纯正血统的千年白族古镇——沙溪。沙溪镇"躲"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位于被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誉为"北有敦煌壁画,南有剑川石窟"的石宝山脚下。在时光行程  相似文献   

19.
正泉州法石街西与泉州中心市区接壤,东濒后渚港,曾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海口,社区内文物古迹众多,尚存有"文兴渡"、"美山渡"、宋代古沉船、古碑刻等海上丝绸之路遗迹,宗教建筑繁多,有真武庙、海印寺、文兴宫、长春宫、美山宫等国家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法石地区的民间信仰十分兴盛,以往学者在对该区域进行研究时,比较侧重法石地区的地理位置、军事作用、族群发展等,较少关  相似文献   

20.
苏东坡虽然没写过以“实践论”为题目的文章,但他的确在文章中发抒过“实践论”的观点。这集中表达于他的两篇散文《石钟山记》和《日喻》中。 《石钟山记》中的“石钟山”是鄱阳湖靠东岸的一块巨石。它以能发出洪钟之声而得名。对此,《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的解释是:“巨石下临深渊,微风掀浪使水石相击而然。”对此说,世人多不置信。唐代的洪州刺史李渤,还曾亲自去探察。经过敲击,他听到南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