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吉强 《寻根》2012,(2):138-141
一 苏姓何时居于固始,方志谱牒无载。明嘉靖《固始县志》卷二“山川”条中有大苏山,“相传苏真人升仙之所,下有苏仙石”,此地今属商城县,这是固始历史地域内最早有关“苏”姓的记载。虽为传说,但说明早在汉代,固始已有与苏姓有关的地名,也可间接反映在此时,固始已有苏姓族人居住。  相似文献   

2.
列车过了乌兰——乌德,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便同贝加尔湖联系在一起了:贝加尔湖自然保护区,贝加尔湖滨山脉,贝加尔斯克,更不用说贝加尔湖本身的一切了。而对于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来说,跟它联系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逼降,苏武不屈,遭到流放,在北海(贝加尔湖)边度过了19个寒暑,  相似文献   

3.
二、碰撞 匈奴自其出现之初就与中原王朝存在着互补关系,两者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战国末期。匈奴族日渐强盛,经常袭掠边界。汉初,采取“和亲”政策,双方一度安宁。武帝时期,面对匈奴族对汉的强势,发动反击,并取得胜利。此后,匈奴分裂,南匈奴依附于汉,逐步融人中原。  相似文献   

4.
三、融合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表现匈奴与中原文明通过数百年间的迁徙杂居、边塞贸易、“和亲”“会盟”、互派使团等方式彼此沟通、相互渗透,逐渐融合。文明的融合是推动文明进步的一种方式。中原与匈奴文明的融合,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提升了文明发展的活力,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世界苏氏宗亲总会张新斌1994年3月18日,来自新加坡、泰国、美国、印尼、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菲律宾各地的苏姓宗亲代表相聚于马尼拉,在“敦亲睦族,联络宗谊,秉承血亲关爱之精神,谋求世界宗族之团结,促进社会繁荣”的宗旨下,正式建立了代表...  相似文献   

6.
奇特的“焚如”之刑──《资治通鉴》所涉《易》文辑谈之一铮甫《通鉴》记事:记叙王莽在连续"扰乱匈奴",与之构乱,屯兵匈奴边境,实行战争威胁、凌辱分化等行动以后,于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接受了匈奴新掌权的用事大臣右骨都侯须卜当提出的和亲要求,并派出了匈...  相似文献   

7.
何光岳 《寻根》2004,(6):4-8
匈奴为夏桀之子淳维之后,《史记》已有明确记载。秦汉时,兴起于内蒙古,后来逐渐并吞楼烦、林胡、白羊、丁令及乌孙、大月氏、西域等国,形成强大的国家,后分裂成南、北匈奴。不久,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被汉朝所败,其中一支向西迁,成为西匈奴,横扫中亚、里海、黑海、东欧直至中欧法兰克,  相似文献   

8.
话说浩然正气朱义禄说及浩然正气,令人浮想联翩,吞毡饮雪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气贯长虹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便会映现在脑海中。马连良的《苏武牧羊》、李金泉的《岳母刺字》、裘盛戎的《林则徐》,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周信芳上演的《文天祥》,...  相似文献   

9.
西域,汉代史籍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一大片狭长地带。自张骞“凿空”以来,不但政治上开始汉族与西域诸国的交往,遏制匈奴势力,稳定了边关,且西域诸国物产源源不断输入中国:同时,西域诸国绮丽多姿的音乐舞蹈也给汉族以强烈震撼。  相似文献   

10.
霍去病是西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他的那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名言,几乎成了志士仁人们的豪言壮语,影响广大,令人称羡。《南史·曹景宗传》载,梁武帝萧衍时,武将曹景宗因抗御北魏侵夺有功,朝廷在华光殿宴饮连句以示庆贺。萧衍令沈约授韵,曹景宗不得韵,意色不平。萧衍说:“卿技巧甚多,人才英拔,何止在一诗?”意思是不让他在士人面前出丑。曹景宗已醉,求作不已。诏令沈约授韵,其时只剩下了“竞”、“病”二字。曹景宗立时操笔,须臾诗成,其句为:“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萧衍、沈约及宴饮诸臣都惊叹不已。据…  相似文献   

11.
在武侠小说中,武功是江湖中人在江湖上存在、立足的必要手段之一,它也是武侠小说描绘的主要对象之一。一部武侠小说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成功地创造和描写了“武”这个因素。事实上,在新派小说中“武”、“侠”两者之间,对“侠”的作用的偏重即意味  相似文献   

12.
匈奴文明与中原文明是基于不同的生存环境及经济基础所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文明形态,匈奴属游牧文明,中原属农耕文明。  相似文献   

13.
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千百年来,沛县人勇宕强悍,爱好练功习武,其武术闻名还选,延继不衰。明清见鼎盛,各地武士侠客慕名纷至求艺学技。遂演绎形成武功拳术十二个门派。新中国延生后,沛县武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作为国家命名的“全国武术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气功先进县”,现乡乡有拳社,村村有武场,爷孙夫妇,拳剑刀枪,习武场景蔚为壮观。全县100多万人口中习武者达20多万。不少人自幼练功习武,内外兼修,身怀绝技。上海电视台赴沛县摄制了“硬气神功”电视专题艺术片。多年来沛县向国家和省体育、文…  相似文献   

14.
秦汉时期匈奴族提取植物色素技术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歌谣及其历史背景匈奴,也称“胡”,战国时游牧于河套地区及阴山一带,其政治中心是头曼城(今内蒙古五原县)。秦汉之际,冒顿单于乘楚汉相争之机,东破东胡,西攻月氏,北征丁零,南灰楼烦,控制了东至松遼平原,西至巴尔喀什湖,北至贝加尔湖,南至长城的广大地区。公元前200年,冒顿又攻晋阳(今太原),汉高祖刘邦亲率卅万大军迎战,被冒  相似文献   

15.
马踏匈奴     
裴培 《寻根》2004,(6):14-15
在长安瞻仰茂陵石刻的时候,关中暑气缭绕的天空中正低浮着一层淡淡的青云,清风从渭水上习习生起,轻轻摇撼着一片苍葱的五陵原。我伫立在西汉大司马霍去病的墓前,仰头是祁连山一样高大的封土,身侧是一片鱼翔浅底的清池。微风吹得陵园中的竹叶簌簌作响,野花淡淡的香气也随风传来。此时游人不多,四周异常的宁静。“马踏匈奴”的石雕就在我面前的亭子中茕茕孑立,默然与我对视着。我不止一次在图片中见到过马踏匈奴,也不止一次想像过亲眼见到它时的情景;但此时此刻它离我只有咫尺之遥,我却仍觉得有千万里之远。在我心中,马踏匈奴是一个幽深的梦幻…  相似文献   

16.
汉宫秋     
自汉高祖刘邦起兵沛县,灭秦朝,屠项羽,建立西汉王朝,传位到汉元帝已是九代。此时,塞北的匈奴众部落已经拥立呼韩耶为单于(音蝉余,意即最高首领)。  相似文献   

17.
(接上期)三、武汉保卫战对于抗战时期中国爱国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用历史的眼光来看,爱国主义和民族大义具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古典爱国主义的含义有两层,其一是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祖逖“渡江击楫”,扫尽胡氛的壮志,其二便是象岳武穆般集爱国忠君于一体的“精忠报国”的观念。古典的民族主义则基本上是以中原汉民族的利益为中心,以保护农业文明不受游牧文化骚扰破坏为宗旨。虽然古典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们在思想上有着中古时代的局限性,可是他们的节操、骨气与事迹对后世的人,尤其是对投身抗日洪流的志士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尼贝龙根之歌》是用中古高地德语写成于12~13世纪的德国叙事诗,作者不详。全诗2379段,每段4行,由《西格弗里之死》和《克琳希德的复仇》两部分组成。尼德兰王子西格弗里英勇无敌,早年曾夺得尼贝龙根财宝。他向勃艮第王恭太的妹妹克琳希德求婚,恭太将其留于国内并令其带兵出征,击败了萨克森王吕代格和丹麦王吕代伽斯特后,西格弗里又与恭太远赴冰岛,暗助恭太娶得冰岛女王布伦希德。完成伟绩后的西格弗里终于和克琳希德成婚并回到尼德兰。10年后,夫妇二人应恭太之邀赴宴。布伦希德与克琳希德发生争吵,恭太的家臣哈根以维护王后尊严为名,设计谋杀了西格弗里,尼贝龙根宝藏被哈根夺去,沉入莱茵河。13年后,匈奴国王艾柴尔迎聘守寡的克琳希德为后。一心要为西格弗里报仇的克琳希德将恭太兄弟和哈根等人诱骗到匈奴国,挑唆匈奴与勃艮第两国武士厮杀,双方死伤无数。克琳希德斩杀了恭太和哈根;但匈奴国的门客希尔德布郎不忍克琳希德的残酷,又将其杀死。1827年,歌德在为现代德语译本《尼贝龙根之歌》写的书评中说:与荷马史诗一样,《尼贝龙根之歌》也是健康和有生命力的。老实说,我对于史诗这类题材向来是敬而远之的。我想,大多数的读者与我相似,它们太厚重、太久远,和生...  相似文献   

19.
爱国主义与传统人生价值观钱逊中华民族有悠久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绵延数千年,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发展,培育了无数爱国志士,创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苏武牧羊荒漠十九年,木兰替父从军十二载,岳飞精忠报国,杨家将一门英烈,林则徐禁烟,戚继光御倭,以至近代吉鸿昌...  相似文献   

20.
甘肃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证明,距今刀皿多年前的秦安大地湾文化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成为黄河流域灿烂文化历史的开端。周、秦从甘肃挥兵东进,问鼎中原;汉使张春通西域,遣霍去病开河西、置四郡,促进了河西走廊由游牧向农耕的转变,开拓了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甘肃历史上曾建立过许多地方割据政权,自古以来又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共同开拓、建设了甘肃。早在商周时期,境内有氏、羌、戎。秦汉时期,月氏。马孙、匈奴都居住过河西走廊。魏晋南北朝时,匈奴。氏、羌、鲜卑等先后在甘肃境内建立政权。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