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栗子 《华夏文化》2007,(3):12-13
《论语》和《老子》(《道德经》)是我国古代人文经典中最重要的两部著作。关于前者,早已有学者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后者则有学者任继愈的《老子绎读》。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开始,任继愈先生开始翻译《老子》,称为《老子今译》,由古籍出版社出版。后来有所修订,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老子新译》。任先生对《老子》的今译,根据的是王弼注《老子》,即《老子》通行本。在任先生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并不是那些善本、古本等稀见的版本,而是通行本。”不久,任先生又依据《老子》通行本,并参照在湖南长沙发现的帛书《老子》甲、乙本,…  相似文献   

2.
"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核心概念,历代思想家对其论述极多.而《老子》中对"道"的讨论,可以说是首开先河.陈鼓应认为:"老子之前的思想家关注的问题多停留在人伦物理的层面上,到老聃的出现才将思想视野从'物'的世界提升到'道'的领域"(陈鼓应:《论道与物关系问题(上)——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主线》,载《哲学动态》2005年第7期).但正如《老子》书中所言: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十四章),(本书所引用《老子》原文均以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为准.),人们对于道既看不见、听不见又摸不着.  相似文献   

3.
老子是全世界尊敬的哲人王金怀我在北京语言学院任教,学院每年接受2000多名来华留学生,来自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从我在教学中接触到的留学生看,不知道老子的人很少。很多外国留学生对老子哲学特别感兴趣。常常看到他们带来的《道德经》的外文译本。一位英国学生送我...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词汇,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中华文化如何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与其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以中国日报网编写的《最新汉英特色词汇词典》和英美期刊译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中外期刊对中国特色词汇采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异同。研究表明,《中国日报》的翻译策略是以"归化"为主,翻译方法以意译为主、仿译次之;而英美期刊的策略则以"异化"为主,方法以音译为主、仿译次之。从语言接触和文化传播视角看,"异化"翻译策略和音译、仿译的方法,更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5.
耶稣打哈哈小议金译《尤利西斯》中的打油诗“耶稣逗乐歌”陆婕文学翻译难,译诗更难。诗是一门特殊艺术,语言、意境、韵律…种种特点都要照顾到,译诗不仅形似还要神似,神形兼备的要求给译诗带来了难上加难。打油诗本身属于“不登大雅之堂”的品位,但是它在《尤》书...  相似文献   

6.
2001年出版的史蒂芬·霍吉(Stephen Hodge)的《道德经英译与评论》,无论是对底本的重新编排、还是在类文本的设计上,都体现出多视域融合的特点。但当前老学研究界缺乏对其价值的深入挖掘。因此,我们尝试从霍吉的《道德经》英语译释入手,在梳理老学译介史和时代语境的基础上,以其他的英译本为参照,深入解读"视域融合"为霍吉对老子思想译释带来的影响,并通过"读者接受"和"文本变异"等相关理论的应用,探讨霍吉对老子思想译释的得失,从而为当前世界老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第三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由《中国翻译》杂志编辑部与天津市翻译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一、征译原文在《中国翻译》1991年第2期和《文化译丛》1991年第1期上同时刊出。二、参赛者年龄:40岁以下(1951年7月1日以后出生)。三、译文请用方格稿纸誉写清楚。译文正文内  相似文献   

8.
《道德经》的传播主要包括语内传播和语际传播,文化意象的错位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首先,《道德经》中的文化意象经历了历史空间的行旅,从古代穿越到现代,译者对文本的解读难免会因为时空的距离而产生文化意象的"失落"。这一点从各家对老学的注解可见一斑;其次,《道德经》中的文化意象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被省译、误译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外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象错位有的是因为翻译底本的选择所造成的,有的则是因为文化意象的在异域文化中的空缺所致。总而言之,文化意象的错位大大影响了《道德经》的翻译文本质量和《道德经》的对内、对外的传播。梳理并分析《道德经》中的文化意象错位,既是文本传播的需要,也是翻译活动文化转向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郭沫若的《屈原赋今译》,此书第一部分是《九歌今译》。郭氏《九歌·解题》说:“十一篇歌辞有六种写法。第一种是叙述祭祀的排场,如《东皇太一》、《礼魂》。第二种是歌者或祭者向女神求爱,如《云中君凡《少司命》(这两位都是女神)。...  相似文献   

10.
如今的翻译作品是日见其多了,但精品仍然难得.这就叫人想念起已故著名翻译家傅雷的时代和翻译家草婴时代来,那个时代的译笔之到位和优美真是值得推崇的.莫言在日本的一次演讲中就自己的作品受到日本读者喜爱时说过,这得归功于译作者,译作者本身就是作家,翻译就是再创作.事实也真是这样.几年前看到<瓦尔登湖>的译作者是作家徐迟,毫不迟疑买了来读,果真没说的.最近读<惶然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次印刷版),完全就是因为译作者是我喜爱的作家韩少功.才读<译序>就爱不释手,反复品读.而在我的阅读经历中,能够像读唐诗宋词和<老子>、<庄子>那样耐得住反复品读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