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小提琴家内森·米尔斯坦每逢演奏时都习惯闭着眼睛,为的是提高精神的集中。在瑞士卢塞恩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他们初次同台演出之后,米尔斯坦回忆说:“我们彼此非常了解。只有一个紧要关头,那就是:当我睁开眼睛时,我看到卡拉扬正在闭着眼睛指挥。我马上闭上眼睛,以免破坏了这种气氛。”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但又是为了人类。人类需要歌唱,不能没有音乐。音乐能够补偿人类在其它方面失去的东西。”这就是卡拉扬关于音乐的名言。音乐对他来说是终生的爱好,并以此为业,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音乐皇帝。赫伯特·冯·卡拉扬出身于原籍希腊马格杜尼亚的一个家庭。他的一位祖先名叫卡拉扬尼斯,也就是“黑色约翰”,迁居到德国的希姆尼兹。他得  相似文献   

3.
礼堂的灯光暗了下来。座位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节目单沙沙作响。一位妇人清了一下嗓子。音乐会就要开始了。聚光灯对准了一个小个子的男子,他正迅速地走向指挥台。激动的听众在小声地议论着。这就是受到崇敬而又是有争议的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他弯腰向听众鞠躬时,满头的灰发象鸟儿振翅一样地扑扇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指挥家朱塞培·西诺波里在当今世界乐坛上的声誉,如日中天,闻名遐迩。他一棒两挥,既指挥歌剧,又指挥交响乐,其精湛的技艺久得口碑;他录制的大量精彩唱片亦声播四海,赢得全球无数音乐爱好者青睐。同时,他还是一位医学博士和考古学专家。遗憾的是,2001年4月21日,在德国柏林歌剧院指挥威尔第歌剧《阿依达》时,他因心脏病突发而卒死指挥台上,终年54岁。一个星期后,意大利政府为他举行隆重国葬。对许多音乐爱好者来说,西诺波里的逝去也许仅仅意味世界上少了一位杰出的指挥家。但对我而言,则是突然失去一个至交朋友。我与西诺波里“神交”已…  相似文献   

5.
卡拉扬于1908年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医生家庭里。他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业余爱好吹奏黑管。卡拉扬回忆说自己的童年过得并不愉快,因为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对子女都不太关心,对培养他们的兴趣特长不很负责,反有点迟迟疑疑的样子。卡拉扬记得他的第一次竞赛是跟他哥哥展开  相似文献   

6.
1925年,正值诗人里尔克50岁的生日。里尔克昔日的好友,为托尔斯泰作品插图的画家列昂尼德·帕斯捷尔纳克向他发来了贺信。画家在信中介绍了自己的大儿子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并说他这位已经成为俄国知名诗人的儿子是里尔克“最热烈的崇拜者”。就这样,两位诗人开始相识,并互通了书信。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在信中激动地表达了对里尔克的崇拜。  相似文献   

7.
1880年夏天,身为职业音乐家的马勒,年方20,就在林茨近郊一个温泉疗养所的小剧场里登上了乐队指挥台。之后,马勒一直担任乐队指挥,名誉和地位蒸蒸日上。37岁时他荣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的乐队指挥。此时的马勒已是一位闻名遐迩的指挥家。然而,他常说的一句话却是“当指挥是为了活  相似文献   

8.
卡拉扬是世界公认的音乐泰斗,在他生前,除非是跟他关系密切的人,外人是难得接近他的。众所周知,小泽征尔是他得意的入室弟子,自然接触较多,对他十分了解。1989年7月15日,卡拉扬遽然病故。7月17日日本各报刊记者,在东京首都东急旅馆采访了小泽征尔。此文是他答记者问的摘要。  相似文献   

9.
拓展人们视野的作家石巍编译拉尔夫·埃利森以其唯一发表过的一部力著向千万人展示了美国黑人的生活──一个被人们忽视的角落。拉尔夫·埃利森一生只发表了一部小说,但谁也不认为他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作家,却公认他是美国文坛的一位奇才。他1952年发表的小说《看不...  相似文献   

10.
李约瑟与四川石室中学查有梁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去年逝世,享年95岁(1900·12·9-1995·3·24)。他是为东西方科学交流搭桥的一位传奇式的学者。他是使全世界真实认识中国科学技术成就的一位大师。他是为中国人民"雪中送炭"的真正...  相似文献   

11.
正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Alistair MacLeod,1936—2014)不是一位多产作家,他一生只出版了两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长篇小说,却因短篇小说的斐然成就而跻身世界级作家之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拿大著名作家爱丽丝·门罗评价说:"很难想出还有谁能写出具有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般魅力的小说。"18世纪90年代,麦克劳德的苏  相似文献   

12.
西方美术史上三位最伟大的画家是谁?在谁居末位的问题上也许人们会有所争论:是丢勒,拉斐尔,还是安格尔?但前两位是没有疑问的,一位是米开朗基罗,另一位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列奥纳多是佛罗伦萨一个公证人的私生子,生于一四五二年,卒于一五一九年。他从一四七○年离  相似文献   

13.
饮誉世界的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与柴科夫斯基有着不解之缘。1866年,俄罗斯钢琴家尼古拉·鲁宾斯坦创建了莫斯科音乐学院,同年他聘请26岁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进院当教授。柴科夫斯基在院任教11年,与尼古拉建立了终身友谊,他的不少作品都由尼古拉演奏和指挥。1881年,尼古拉去世,柴科夫斯基心怀悲痛写了一首钢琴三重奏,题名(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表达对尼古拉的知遇之情。柴科夫斯基为此院的教学和发展作了杰出的贡献,他同时是俄罗斯成就辉煌的代表性作曲家,所以后来这个学院就被命名为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在学院临街…  相似文献   

14.
一位传奇似的歌剧表演艺术家回忆她与卡拉斯、卡拉扬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交往  相似文献   

15.
“库塞维茨基奖”是授予音乐指挥的具有世界最高权威的奖赏。今年授给了日本东京桐朋学园指挥系的二十三岁学生十束尚宏。这个奖是每年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举行伯克郡音乐节时,授给音乐指挥会演中成绩最佳者的,而且并非每年都有获奖者,只在发现突出的新秀时才授奖的。1960年小泽征尔曾获此奖,其后获奖者寥寥无几。十束是获得此奖的第二个日本人。奖金虽然不多,才美金五百元,但这奖是通向第一流指挥家的阶梯。小泽征尔在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和卡拉扬主持的比赛中名列第一之后,因获此奖才被聘为纽约乐团的副指挥,从而走向成名之路。在别的音乐比赛中,即便获奖也不一定马上能有称心的工  相似文献   

16.
记得我在上幼儿园的时候,非常喜欢一本课本,这本课本不是学校发的,不是书店买的,谁也猜不到是从哪里来的. 那是我五岁的时候,我们全家居住在永平那座小县城.有一天,爸爸要到离县城70多公里的杉阳乡参加飞机播种的指挥工作,他带着无知好奇的我去到了那个陌生的地方,让我第一次看到了飞机.飞机来了,幼稚的我却认为是一只长着两支大翅膀,身子圆圆胖胖的大鸟来了.  相似文献   

17.
<正>1893年11月6日,俄国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去世,享年53岁。他的去世很突然。就在一周前,他创作的《第六交响曲》首演,正当盛年的他还神采奕奕地担任了指挥,谁能料想几天之后已是撒手人寰。100多年以来,围绕这位世界级天才音乐家的死因衍生出了种种版本,但遗憾的是,这些版本无一令人信服。柴可夫斯基怎么死的,到现在为止仍是个谜。然而,无论其死因如何,这位伟大音乐家的遽然离世,让全世界为之震惊和悲痛。  相似文献   

18.
休斯敦交响乐队的新任指挥现年49岁的钢琴家兼乐队指挥克里斯托夫·埃申巴赫去年担任了美国休斯敦交响乐队的音乐指挥。他是布雷斯劳(在波兰弗罗茨瓦夫)人,最早作为钢琴家闻名于世。他曾应邀同世界上各音乐中心的所有大乐队一起演奏。自1972年以来,他在指挥方面也颇为成功。埃申巴赫曾到波士顿、克利夫兰、伦敦、柏林和慕尼黑等地演奏并指挥过。  相似文献   

19.
正第一幕:"我就是加百列·帕斯卡。"加百列·帕斯卡大约出生在1894年,要么是个孤儿,要么是个弃儿。他隐隐约约记得自己出生在匈牙利,小时候家里被一把大火烧光了,然后他跟着吉普赛人流浪,学会了杂技、算命和小偷小摸的把戏。稍大一点的时候,他被一对并不爱他的夫妇收养,也多了一个经常欺负他的哥哥。帕斯卡15岁时,一位耶稣会修士资助他上军事学校,他却爱上了戏剧,想当演员,于是进了维也纳的霍夫堡  相似文献   

20.
那是1825年,整个开罗在沸腾。当时,统治苏丹的埃及地方长官慕克·贝将两只长颈鹿作为礼物赠送给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没有谁比法国总领事贝尔纳迪诺·德鲁韦蒂更兴奋的了。当长颈鹿被送到开罗时,他便抓住了这一机会。他知道,埃及的君主们历来有将巨兽赠送给别国君主以表示敬意的传统。德鲁韦蒂当即提出将来自苏丹的两只长颈鹿之一赠献给法国国王查理十世。这将是一件特殊的礼物,因为在法国,人们还从未见过长颈鹿。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立即应允了。但是,接着出现了如何将长颈鹿运往法国的问题。德鲁韦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