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少数民族电影纳入到美学研究的范畴之中,试图探讨新世纪前十年少数民族电影与以往相比所体现出的审美转向。本文试将新世纪前十年的少数民族电影审美转向大体上归结为三种:从"典型"的风光掠影到"真实"的生态纪实、从"传奇"的史诗模式到"诗意"的现实表达、从"崇高"的政治追求到"平凡"的生活理念。  相似文献   

2.
呈现多元文化形态的"原生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描绘绚烂的少数民族"族群记忆"。"原生态"既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民俗意象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创作策略。在与"他"民族的文化对视中,少数民族文化往往陷入"被想象"和失语状态,试图穿越"银幕之镜"寻找恰当的身份认同,以消解文化冲突和文化焦虑。本文以文化研究的视域,在电影《尔玛的婚礼》的文本中,解读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原生态"现象,发掘文明表象下的现代性危机和民族精神重构。  相似文献   

3.
人的七情六欲里有一种叫做恐惧,类型电影中有一项叫做恐怖片。这类电影和色情影片略有相似之处.那就是观众在观看的时候都会心跳加速.血压升高,使甲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并且情不自禁地发出各种各样的尖叫。然而,就内容而言,恐怖片的主题却要比色情片丰富得多也复杂得多。这里面的道道也很简单:色情的对象只限于同类(少数太出格的除外),引起恐惧的因素却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掀起了对民族精神的广泛讨论.尽管学者们对民族精神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对其具体内容有不同的概括,对其性质有优劣之争.但是,大家在民族精神的当代构建上达成了共识,都强调民族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旨在通过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力量支持.  相似文献   

5.
南方丝路与西南民族地区的文化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的实质是文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通过漫长历史上的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但汉民族与北方戎狄民族的文化交融同与西南地区夷民族的文化交融在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这和汉族地区与南、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交通状况有很大的关系。西南民族地区以南丝之路为主动脉,形成了交通的网络,同时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网络。通过南丝路及其带动的这个交通网络,处于强势的汉文化以油迹扩散的方式在西南民族地区循先易后难的规律传播,使大量少数民族民众通过文化交融而融入汉族之中,只剩下交通最困难、具有封闭型地域特征的地区,因汉文化影响力甚微,原有少数民族才得以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6.
白族诗人何永飞的新诗集《穿过一小块人间》,是列入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打造少数民族文学精品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的作品集(作家出版社2020年12版).也是诗人继他出版的《茶马古道记》《神性滇西》等诗集后,又一部重要的诗集.这之前,诗人的《茶马古道记》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鲁藜诗歌大奖和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等重要奖项,他是被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命名的"白州文化名家",云南十大励志榜样人物之一.就白族诗歌创作来看,他是继著名白族诗人晓雪、张长、袁冬苇之后,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又一位诗人.他的这部诗集《穿过一小块人间》不少作品发表在《诗刊》《民族文学》《边疆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上,获广泛好评,新著列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出版,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7.
魏红珊  魏宏欢  周君 《中华文化论坛》2023,(4):21-29+187-188
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中民族主体意识日益凸显,这期间的作品与其说是民族自我意识的文学书写,不如说是由特定时代语境下民族主体的文学建构。本文在主体性与认同的理论视野下,探讨少数民族文学中创作主体从被言说到自我言说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书写的认同嬗变,探究“多元一体”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和现代性的独特呈现,以及少数民族作家民族叙事与民族主体的认同构建。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在广大民族文学工作者的努力下,不论是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还是作家文学的创作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也走上了正轨,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少数民族文学已经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民族范式,因此由于规范性和难度系数性较高的原因,很多高校体育对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开展程度并不高。但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性有一定积极意义,弘扬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体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精神相结合才能实现高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专业设计与现实架构的良好结合。  相似文献   

10.
苏鑫 《世界文化》2010,(10):48-49
<正>格托(Ghetto)基本的内涵就是隔离区,是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少数族裔的聚居区,指的是城市中的一条街或一个街区,分出来作为强迫少数族裔居住的法定地区,有犹太格托、黑人格托等,华人在海外的聚居地一般被称为是唐人街。这些聚居区虽然有共性,都是相对主流文化而言的少数族裔居住地,但却又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对犹太格托而言,它与黑人格托、唐人街在本质属性上是不同的,在黑人格托和唐人街中,黑人和华人都具有自身的民族之根和文化归属,是从母体文化飞散到异质文化中的"文化飞地"。但是犹太格托却是犹太  相似文献   

11.
戚蒙 《世界文化》2012,(4):48-50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缩影,而纪录片本身的发展及演变也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点息息相关。因此,重溯纪录片发展的历史,就可以明显看出,纪录片不仅记录及探索着社会本质及其影响,其本身亦由社会所塑造。纪录片从诞生之日起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189年,电影产生初期,这时的电影都是以其最基本的记实面貌出现的。  相似文献   

12.
正当代俄罗斯电影传统奠基于苏联时期,当然,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说,世界文化艺术和俄罗斯民族文化艺术,包括19—20世纪的文学、绘画和音乐等,对俄罗斯电影传统的形成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在这里,我们可以详细列举出来的传统就有:人文主义、精神性(心灵主义)、现实主义、爱国主义等等。这些传统在普希金、托尔斯泰等的文学作品里,在苏里科夫、列宾等的绘画  相似文献   

13.
外国人姓名的结构形式及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各国各民族自身形成的特点,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姓名习惯。阅读汉译外国名著、观看外国电影电视、学习历史、阅读时事报道时,认真研究各民族或各国姓名的特点,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记住外国人名,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姓名特征以及汉语的翻译习惯,大致判断出他们属于哪一民族或哪一国家。  相似文献   

14.
王泉根 《寻根》2011,(3):128-131
阅读古史,我们有一个发现:夏商时代的帝王之名一般比较简单,而且往往与“十干”相联系。如夏之大庚(太康)、孔甲,商之武丁、祖甲。这类人名,学界把它称为“日名”。  相似文献   

15.
外国人姓名结构形式及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各民族自身形成的特点,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姓名习惯.阅读汉译外国名著、观看外国电影电视、学习历史、阅读时事报道时,认真研究各民族或各国姓名的特点,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记住外国人名,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姓名特征以及汉语的翻译习惯,大致判断出他们属于哪一民族或哪一国家.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作为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东亚国家,中韩两国在传统根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相通性,我们对其电影的审美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缘性,因此韩国电影在我国也受到人们的喜爱.就韩国电影界而言,除了依然活跃在影坛上的少数中老年导演(林权泽、裴昌镐、张善宇等)外,其创作的主力己让位于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一批新锐导演(李沧东、姜帝奎、金基德、朴赞旭、洪尚秀、郭在容、曹振奎等),这些年轻的担当创作主力的电影导演的创作对我国电影美学具备相当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在多元交织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汉语诗歌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身份的觉醒和对诗性探索的艺术实践,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少数民族诗人所表现出的迷茫。  相似文献   

18.
竞争200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处女作奖的导演们强手如林,而有幸进入提名的只有3位,他们是大名鼎鼎的顾长卫、小有名气的刘浩,还有一位谁都不知道其来历的万玛才旦。当开奖嘉宾斯琴高娃打开信封脱口而出“哟,得奖的是我们少数民族”时,下面的宣读已毫无悬念。万玛才旦,一个藏族青年,像一匹黑马冲入人们的视野。[编按]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中,不同颜色往往被赋予不同含义。色彩的特殊定义,既能反映出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又能表现出浓郁的民族性格色彩和精神风貌,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关乎民族尊严。因此,各国、各民族间的交往,特别是文化交往方面,如果参与各方能够对颜色礼仪给予特别的关注,即无异于关注他国、他民族的文化习俗,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进而在民族之间,亦或个人之间的往来关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良好的效果。相反,一旦对这种礼仪文化缺少了解,或是稍有疏忽都可能使民族间的文化交往陷入困境,使双方的行为目的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20.
笔谈三星堆     
[编者按] 2001年1月20日和2月12日,本刊分别与四川省历史学会和四川德阳市博物馆联合召开了"三星堆遗址文化座谈会",邀请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界部分专家学者,就三星堆文化的宣传报道、科学认识以及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等进行了广泛、认真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